《江汉论坛》的前身是《理论战线》和《江汉学报》。其间,经过了两次休刊,两次易名,两次复刊。
《理论战线》创刊于1958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主办,主编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理论家李达,社址在武昌洪山茶港新村,后迁至武昌小洪山5号。《理论战线》前3期为双月刊,从第4期起改为月刊,1960年8月休刊,共出29期。
《理论战线》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主编,实乃学术界的幸运,从此,致力于推出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办刊宗旨得以贯彻执行。在《发刊词》和《征稿简约》中,《理论战线》编委会将该杂志定性为“一个以哲学、经济、历史为主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的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李达从《理论战线》创刊号到第17期,连载《历史唯物主义讲座》,一共八章,开创了学术研究的大家气象。
1961年8月,《理论战线》改刊名为《江汉学报》,继续出刊,由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系月刊,1965年7月10日,迫于“文革”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候,同时也受到来自湖北省委的指示,《江汉学报》被迫改版,成为一个32开本的政治宣传类半月刊,到1966年6月休刊。《江汉学报》前后共出刊71期。
文革十年,神州板荡。在迷狂的政治运动的表相之下,中国知识分子潜心研究,忧国忧民。至文革结束时,这批学者纷纷撰写研究论文,既有经邦济国心系民谟的用世之愿,又有苦心孤诣唯真是务的学理思辨,从而迎来了80年代中国学术的春天。在此过程中,《江汉学报》于1979年5月15日更名为《江汉论坛》复刊,刊发了大量有思想、有内涵、有影响、有深度的学术理论文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进程。
复刊后的《江汉论坛》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始为双月刊,到1982年1月改为月刊,编辑部地址始为武昌首义路叁巷,至1980年7月搬迁至武昌东湖路现址。
在《江汉论坛》1979年第1期的《发刊词》中,就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刊方针和发稿原则,那就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提供自由讨论,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只要是严肃的研究成果,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我们均表欢迎。”在共和国科学的春天来临之际,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江汉论坛》躬逢其盛,功莫大焉。
《江汉论坛》是建国后国内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在文革爆发前夕,也曾走过弯路,有过被迫偏离学术理论研究方向的教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艰难困苦,玉汝其成,《江汉论坛》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住学术研究的方向,逐渐形成了朴实深沉、理性思辨的学术品格。
《江汉论坛》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与中国学术理论界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推出治学态度严谨、具有学术理论原创性价值的研究成果,保持了它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省级学术理论刊物。
回首往昔峥嵘岁月,我们充满感慨,备感自豪;展望未来雄关漫道,我们充满信心,激情满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江汉论坛》将进一步坚持“双百方针”,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学术期刊办刊精神,积极探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其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学术品味和思想深度、执着探索和理论创新,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资料来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