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四季度共有45项市社科规划项目办理结项手续,包括“十一五”项目37项,“十二五”项目5项,应用对策研究基地项目3项。其中,10项成果以符合免于鉴定标准结项,35项成果经鉴定合格结项。经鉴定结项的成果中,被评为“优秀”等级的12项;被评为“良好”等级的9项;被评为“合格”等级的14项。本季度结项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紧跟学术前沿,视角新颖,方法独到,具有开创性和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
如:中国人民大学蒲国良教授主持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针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系列观点和见解,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性和创新性;海淀区委常委李彦来主持的《海淀历史文化研究》,对海淀文化的历史脉络、历史特征、现存状况、资源禀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填补了海淀区传统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学术研究的空白;中央民族大学包爱军教授主持的《雍和宫佛教音乐文化研究》,采取田野调查法开展了大量基础性调研工作,从音乐学角度探讨藏传佛教名寺雍和宫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注重调查研究和学理分析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例如:市统计局局长苏辉主持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研究》,首次建立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并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和研究,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充实世界城市发展评价理论具有一定价值;石景山区区长夏林茂主持的《对于建设首都绿色转型示范区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石景山区建设“首都绿色转型示范区”具备的现实基础与面临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路径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彭文英教授主持的《北京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运营维护制度改革研究》,以农普统计数据、实地踏勘、部门访谈及入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骋滨厂技术手段,构建北京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叁、项目研究成果丰富,转化形式多样,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了体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已结项的45个项目中有33个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不同形式的转化和应用,其中:1项成果得到市领导批示。由市委社工委副书记张坚主持的《世界城市与北京社会建设研究》,课题阶段成果得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伟的批示。18项成果被有关部门参考采纳。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丁芸教授主持的《“绿色北京”视角下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研究》,课题报告中“促进北京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建议”被市国税局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徐芳教授(现密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主持的《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现代服务业》,研究成果被密云县政府采纳,全面用于北京呼叫中心产业基地的建设;市高级人民法院刘京华主持的《法官自由裁量与刑罚裁量规范化的研究》,课题成果为制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濒迟;量刑指导意见(试行)&驳迟;实施细则(试行)》等6份法规文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等等。4项成果获奖。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研究》获“2010-2011年度北京市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一等奖”;市委党校刘汉峰主持的《北京市党内基层民主创新研究》的阶段成果《党内民主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获“中组部2010年度重点课题成果优秀奖”,等等。另外,还有1项研究成果获专利,8部专着公开出版,110项阶段成果在各类报刊、网站上公开发表。
来源: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