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蒯大申2013年03月07日16:08来源:

农村文化正受到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大量资金投向基层,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快速覆盖,政府提供文化产物和服务的力度逐年加大。然而惠民不是终点,我们很难说真正懂得了农民的需求,甚至不能轻易断言已经了解农村文化的全部内涵。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渊源,都根植于特定的环境。今天对农村文化的关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在面对诸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时,可以尝试从文化视角寻找答案,那不仅关系现在,更关乎未来。

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活动应当以群众主动参与、广泛参与和自我管理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农民群众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组织、自我提高的过程。

●公共文化活动不仅仅是满足娱乐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形成公共空间,形成公共文化生活和对公共价值的认同。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自治功能。

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从全国来看,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村一级的文化建设,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文化建设难在基层,贵在基层,越到基层就越见功力,越见水平。

培育新型农民是核心

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人的现代化。现在讲到文化建设,大家往往比较关注文化设施,比较关注文化产业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并以此来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往往忽略了人,忽视了人的文明素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的养成。实际上,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离开了人来谈文化,离开了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来谈文化建设,就必然会忽略文化建设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包含叁个方面的内容:新的农村发展环境、新的农村发展模式、新的农村建设主体。其中新的农村建设主体就是要培育新型农民,这是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文化建设必须渗透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公共文化活动应当以群众主动参与、广泛参与和自我管理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农民群众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组织、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基层治理和新型农民培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满足公共文化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科技信息、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大致分为叁个层面:休闲娱乐需求、知识性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我们现在往往理解为前两个层面,而忽视了更重要更核心的精神生活需求。

一个人吃饱了,穿暖了,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了,还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亲人朋友的关心,需要得到周围人的认同、肯定。如果更进一步,还需要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价值,自己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人际交往、精神交往、精神慰藉,就是精神生活。这种对生活意义的寻求,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就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

目前从全国来看,特别是农村地区,上述叁个层面的需求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特别是在精神生活层面。在一些贫困地区更是表现为普遍的精神贫困。如今电视、影碟机等已普遍进入农村寻常人家,知识性、娱乐性信息与以往相比大为丰富,但由于农村还普遍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强的公共文化活动,因此公共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显得普遍贫乏。

改变这种状况靠什么?要靠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要解决的就是精神的问题、灵魂的问题。文化能够振奋精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文化能够增进人的自信自强,能够凝聚人心,培育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传统乡村社会也有公共文化活动,如庙会、祭神等民间宗教活动,祭祖、修谱等民间宗族活动,社戏、社火等民间娱乐活动以及各种民俗活动。这些公共文化活动成为传统乡村精神生活的主要载体,起到了建构乡村社会组织,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价值认同的重要作用。公共文化活动不仅仅是满足娱乐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形成公共空间,形成公共文化生活和对公共价值的认同。今天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借助公共文化载体重建新的农村精神生活。

尊重农民建设主体地位

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农民自己说话,自主办事。这一点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在我看来,什么地方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什么地方就一定会有真正的发展。

一切外部协助力量,其作用都是对作为主体的农民进行引导,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发农民群众内在的变革力量和创造性、主动性。如果外来力量变成管理者和主体,就一定会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发挥,造成农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从而阻碍农村自我变革、自我发展的力量得到真正的成长。可以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措施来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自治功能。

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财政物质支持上,而是重在激发农民自身的潜能,重视“精神启蒙”,引导他们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新农村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将国家发展农业的需求与农民自身的兴农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看作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