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东方文化史”工作简报(一)

2013年04月09日16:41来源: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2011年度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自启动以来,全体课题组成员在首席专家和各位子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充分重视,举行了多次工作会和研讨会,目前课题正按原计划顺利进行。

一、课题进展

2011年11月5日,举行第一次子课题负责人会议。确定头一年课题开展的大致进程。会议主要决定:按照立项通知规定的“在两个月内举行开题会”的要求,于12月24日举行由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开题会;各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完善地区文化史的具体实施规划;2011年2月以后开始讨论和修改各地区文化史叁级目录;责成侯传文教授编写课题撰写原则和体例;2012年10月举行第一次地区文化史撰写经验交流会。

2011年12月24日“东方文化史”课题组举行第二次会议,即项目开题会。会议主要围绕“东方文化史”的设计和实施规划进行讨论,重点请受邀的多位专家对此提出意见。专家们对课题的意义、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特色、整体框架以及对课题难点的解决方法等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重视从原典出发的实证研究;突出地域性文化研究,认同叁大文化圈,力求建立一套东方文化话语体系;对于文化史所涉及的许多具体门类,如音乐、建筑、美术、哲学等,要请有关专家把关;加强研究工作对地区文化史和东方文化史整合的重要意义等。

在各子课题分别举行研讨的基础上,2012年3月26日和2012年5月19日先后举行两次研讨会,集中研讨并完成了:各子课题(各地区文化史和概论部分)的叁级目录和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的撰写。于此同时,对课题原设计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为了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学术成果,课题组统一购买了近万元的图书,分发各子课题做参考。

二、阶段性成果

本阶段东方文化史课题的主要成果,一是研讨、交流并修改了各地区的文化史和概论部分的三级目录,即:1. 南亚文化史目录;2. 东南亚文化史目录;3. 东北亚文化史目录;4. 西亚北非文化史目录;5. 东方文化史概论部分目录。二是编写、修改各地区文化史的撰写原则和体例。通过对地区文化史三级目录和撰写原则体例的讨论和修改,课题组全体成员,特别是课题组负责人,对东方文化史和地区文化史应该写什么(内容和范围等)和应该怎样写(原则、整合和体例等)这两个根本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叁、会议介绍及学术交流

考虑“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课题组十分重视编写地区文化史叁级目录这个写作前的关键环节。因此,本阶段大课题组除了召开多次工作会议外,还专门举行了两次学术会议,重点研讨和交流了各地区文化史叁级目录:

2012年3月6日在北京大学一院103会议室举行第一次叁级目录交流研讨会,各位子课题负责人首先对各自撰写的地区文化史叁级目录进行说明和解释。通过交流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1. 多数子课题的三级目录存在一个共同的方向性缺陷,即精神文化分量不够,政治色彩较浓。文化史必须突出“文化”,总体要以精神文化为主,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为辅。要全方位地反映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宗教、哲学、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建筑、戏剧等)的面貌、特色和成就。当然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占比重的多少,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充分利用掌握对象国语言的优势,尽量选取最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重要的典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就要写得具体些,要有血有肉。

2. 考虑各个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各子课题在具体撰写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时,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决定素材的取舍和篇幅的长短。但在撰写最后成果进行统稿整合时则需对各子课题做适度的平衡,根据情况有所取舍。如东南亚子课题根据本地区文化发展的特点,史前史的内容可以写得较多且具体,但相比兴起较早且更成熟的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等文明,在断代整合时后者所占的篇幅要更多一些。

3. 各子课题要多组织研讨,总结各阶段文化发展的特点,这样才能抓住本质,融会贯通,不致搞成拼盘。另外,有些目录需要具象一些,详细一些,避免太抽象。有些提纲目录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将写作原则落实到目录上。

4. 在体例上要进一步强调:五个历史时期的每一时期统一称“编”,编下设章、节、一二三四等。每一编开头写概论。此外,有些名词、术语和概念各地区要统一,以方便统稿。

6. 对于现当代部分,原则上写到20世纪末,21世纪内容可进行展望。具体写作时也可灵活一点,如东南亚地区东盟一体化内容必然要涉及2000年之后。

2012年5月19日晚在平谷碧海山庄康乐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举行第二次地区文化史叁级目录交流研讨会。

会上,各课题负责人就按照前次会议精神修改过的叁级目录进行交流,对各地区文化史目录分别提出具体的中肯的意见。总起来说,修改后的叁级目录有很大改进,最突出的是精神文化的比重加大了,体例更趋统一了。但多数地区文化史目录中精神文化仍然写得不够,如没有或很少有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教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标题。通过讨论,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

1. 对于体例:

(1)地区文化史分“卷”,地区文化史的各历史时期分“编”,“编”下分“章”,“章”下分“节”,“节”下分“一、二、叁……”等。

(2)每编的第一章为“概述”,概述中原则上第一节和第二节介绍相关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作为全编的背景介绍。如有必要,也可以在概述之后,单列专章介绍这一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

(3)概论后的每章,应该以有地区代表性的文化运动、文化思潮,以文化领域(宗教、哲学、学术、教育、科技、文学、语言文字、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时期或特点等的概括描述作为标题,这样有利于整合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区文化,而以类似“某某国的近古文化”,“某某国的近代文化”,“某某国的现代文化”为标题,分国别叙述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则容易导致拼盘现象。

2. 对于精神文化的比重问题。作为一个地区文化史的整体,应该而且必须尽量客观全面地描述出各文化门类(宗教、哲学、教育、科技、文学、语言文字、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的面貌和特色。当然,上述门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也各不相同,在某一历史时期中成就不突出的领域则不必写。应该强调的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是艺术的主体部分,其成就和精华不可忽略。

3. 请子课题负责人趁热打铁,根据本次会议所提出的意见,再次修改三级目录,并将修改后的目录在网上交流。

4. 在写作中进一步完善三级目录(根据需要,可写出第四级目录)。

5. 抓紧完善以修改的目录,并开始撰写地区文化史,准备2012年10月的第三周召开的第一次写作经验交流会。

四、其他两个相关问题

还有两个涉及原课题结构的问题,课题组负责人也进行了认真负责的讨论:

(一)是否专设“东方文化交流子课题”。该子课题负责人孟昭毅教授在撰写子课题目录时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不单设“文化交流”子课题的动议,其理由是:1. 因为每个地区或国家的发展史都是纵向的,从发生学的角度考虑,没有接受域外影响的纯粹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只写外来影响(即接受)而不写影响域外是欠科学的。2.“概论”子课题与“文化交流”子课题和各地区的子课题在涉及到文化的影响与接受,即双向交流时,难免有重复之处。以致无论在撰写过程中,还是在相互审定稿时都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协调。3. 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如按5个(即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当代)时期的分期来分析,可能有的时间段就会出现不平衡,或者有或者无,形成古代多、近现代少,甚至没有可写的局面。4. 文化交流卷涉及面广,需要多位专家通力合作,大家的思想如果难以统一,撰写过程将会很困难。

与会成员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孟昭毅教授的意见很有道理,在地区和东方整体文化史的撰写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孟教授所言的“重复”和“难以协调”等问题,所以课题组决定,尊重孟昭毅教授的意见,不单设专门的“文化交流卷”,原计划文化交流部分的内容由各地区子课题完成。各子课题可以将文化交流的内容自然糅入其他章节,也可视需要单设“文化交流”章节。原则上本地区文化对外传播的描述要简略,较为详尽的传播情况由接受影响的地区子课题撰写。至于东西文化之间、各地区文化之间的重要文化交流现象要在“概论子课题”中做适度的阐释。

(二)是否有必要增加“中华文化子课题”。经过多次研讨,子课题负责人认为,我国的东方学传统研究领域一直不包括中国;国内已有许多成熟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成果,我们很难超越前人的水平;中国文化史的现当代部分存在诸多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我们难以驾驭和评说;此外,考虑我们原来设计的课题已经很大的难度,不宜再加重负担。因此不增设“中华文化”子课题是更明智的选择。但是一部完整的东方文化史却是不能缺少对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化存在和影响的描写,为此,无论在“概论子课题”中,还是在各地区文化史的子课题中,都要充分地描写各个历史时期中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圈,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状况。以客观地反映中华文化在东方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