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自2011年10月启动,至2012年12月,已经进行了一年有余。现将2012年下半年的课题的进度、阶段性成果、相关子课题的工作经验和特点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课题进度
按照原定的项目计划,2012年年底前各子课题应该基本完成各地区(东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上古阶段文化史的撰写任务。但实际完成的情况是:多数子课题(即地区)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史的撰写任务已经分配给不同的成员,而负责各历史阶段文化史撰写的成员都先后开始撰写。因此,上古阶段文化史和其他阶段的文化史一样,都已经开始撰写,并都不同程度地完成了一部分。为此,课题组负责人商定,适当修改原来计划,灵活掌握和推进工作进程。各历史阶段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题目和内容也将视完成情况而定,某一历史阶段的(无论长短)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写作成果,可以随时组织研讨和交流。各个子课题也应该如此。
二、阶段性成果
由于课题刚刚启动一年时间,有些中期成果还未及发表。仅就已经发表几十篇论文中较有创意的几篇作一简述:
(一)概论子课题侯传文教授的论文《佛教与东方文化》(《东方论坛》,2012.6)通过佛教与东方叁大文化圈的关系研究,在东方文化总体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南亚研究》2012.2)用生态批评方法研究印度文学与文化,在学术方法上有所创新。论文从森林文学现象出发,研究印度古代森林文明和仙人文化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发掘其中蕴涵的原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智慧。其学术理论和学术观点都有所创新。
(二)南亚子课题薛克翘教授的《印度独立后印地语小说流派简评》(《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2期)这篇对于印度印地文小说流派的文章,是国内学者首次对印度当代印地语小说流派的梳理。其中有关印度中世纪密教(或佛教密宗)的分析和论述使用了第一手新材料,因而不但其内容新,所论问题也新。我国学界此前的有关研究所依据的主要是汉译佛经或外国学者使用的第二手资料。
(叁)西亚北非子课题林丰民教授的论文《中东研究的立场问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1期)提出研究中东文化、中东问题首先应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批判了以往某些研究因为使用语言和材料的局限而跟在西方学者和西方媒体后面人云亦云的现象。这一新的学术观点在2011年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的中东研讨会上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与赞扬。
(四)东北亚子课题王勇教授的论文《从“汉籍”到“域外汉籍”》阐述中国文化在东亚传播的三个层次:(1) 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2) 中国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影响;(3) 中国文化激发域外文化的创新。并提出“我们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第一层次,或踌躇于第二层次,应该深入至第三层次,最大限度地拓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意蕴。”
以上论文均以宏观和中观的东方文化视野探讨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中东文化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层次等。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叁、学术会议及经验交流
2012年下半年各子课题分别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举行了子课题成员工作会议或学术研讨会。于此同时,各子课题均开始了各地区文化史的撰写。
各子课题之间的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6日按原计划在北京大学一院会议室召开,重点交流东方文化史上古部分的写作经验。
会上,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地区文化史的写作进度、经验体会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与会成员就南亚地区和概论子课题的部分写作成果进行研讨和交流。概括起来,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对南亚文化史“吠陀文明”一章(薛克翘执笔)基本给予肯定: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都有论述,而且条理清楚,很有逻辑性。缺陷:引文偏多,过长。在重大史学问题上应引述代表学者的不同观点。
(二)讨论侯传文教授负责的概论子课题一节“东方文化统一性略论”时,有人对“统一性”这个概念提出异议,认为,用“统一性”太绝对,不如用“共同性”。有人则认为,“统一性”多用于更宏观的语境,与“多元性”相对应;而相比之下,“共同性”多用于较微观的语境,其对应术语为“多样性”。上述几个相对应的概念是地区和整体文化史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通过讨论明确其范畴及含义,将有益于行文语言的规范性。
(叁)对侯传文、李政、杨保筠等教授将课题研究与研究生教学结合起来的方法给予积极肯定。
李政教授在东方文化史立项后,重新调整了为博士生开设的必修课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史的教案,并调整了备课的思路。除了加强对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史进行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和研究,他还将其他一些教学内容从文化史的角度重新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这些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法律和宗教、文学以及艺术和医学等。例如,既分阶段论述法制文化,也考察它的变化发展,提出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公元前两千纪赫梯人的法典很可能是一部鲜活的法律文献。此外,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赫梯都城的建设与建筑、对内对外政治统治和外交政策等。每一个部分的教学既从横向角度介绍内容本身,也从纵向方面比较其起源、变化和发展的情况,如第一次探讨了王权斗争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政治手腕和宗教思想成为王权斗争的新方式,取代早期的简单的杀戮政策。注重总结每一个方面的特点或者特色,同时,探讨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为了完成全新教学内容的备课,李政教授注意阅读前人的各类学术成果,也加强对最新成果的关注,进一步充实了课堂教学,也使得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权威性得到保证。
侯传文教授在青岛大学长期开设、主讲东方文化方面的课程。2006年,侯传文主讲的“东方文化概论”被列为青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2011年王汝良博士毕业到青岛大学任教,也承担了文学院和全校的“东方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2011年“东方文化史”作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立项,侯传文为概论子课题负责人,王汝良为课题组成员。项目批准后,两位主讲教师根据项目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进一步将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通过教学实践,教学相长,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深化理论思考,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
东南亚课题组负责人杨保筠教授,为了把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实践来培养博士生,他吸纳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叁位青年教师参加项目组,分别承担越、柬、缅叁国的文化史研究和撰写工作。他有意识地结合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从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了解资料搜集及运用和开展科研的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东南亚社会与文化”课程时,从一开始就要求他们紧密结合“东南亚文化史”项目来学习,并把重点放在各自的研究对象国的近现代和当代的文化方面。根据课程要求和学业安排,布置他们在期末提交相关的论文作为期末作业,真正把学习理论和方法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所参与的研究项目结合起来。
在期末的总结课上,学生们根据教纲要求,分别提出自己期末研究论文的框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其中,研究越南文化的同学对现当代的越南文化发展及其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研究缅甸文化的同学则主要依据缅文文献对近代缅甸文化的状况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而研究柬埔寨文化的同学则对柬埔寨近现当代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初步研究,形成较完整的论文框架,并且搜集了相当丰富的柬埔寨文资料,为完成项目的柬埔寨部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对“东南亚文化史”子项目越、柬、缅部分的试点,杨宝筠教授增强了以较好质量完成该项目的信心,同时也为东南亚其他各国文化史的研究和撰写工作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经验。与此同时,他深深体会到,在高校开展项目研究,应该利用大学的优势和条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又可以促进项目研究质量的提高。
四、下一步安排
1. 考虑原计划上古时期的撰写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写作进度的相对滞后,决定对原计划做下述调整:
a. 各地区上古时期的撰写任务须在2013年内完成;
b. 各地区的其他各时期(中古、近古、近代、现当代)的撰写也要抓紧同时进行,完成日期不超过2014年底。
c. 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将根据各地区不同时期的完成情况决定研讨题目和内容。一般情况,每年10月决定,11月举行会议。
d. 各子课题应随时就地区文化史中的学术点组织研讨,以提高课题成果的学术质量。
2.请薛克翘和唐孟生将已写好的南亚上古文明部分再做整理和修改,并请侯传文根据撰写体例,进一步修改使之规范化,最后将南亚上古文稿连同更为完善的体例一并发给各位子课题负责人。请各位子课题负责人再次认真阅读和斟酌,提出修改意见。
3.根据与青岛大学《东方论坛》签订的出版协议,定于2013年出版一期东方文化专号。请每个子课题至少提供4-5万字论文。
4.各子课题每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标注项目名称和批准号的论文。
5.要求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全体成员模范遵守国家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定,特别注意项目经费报销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