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环境问题严重,与发展阶段和模式密切相关

——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洪大用

2013年04月18日08:21来源: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具有战略性、针对性的重大决策部署。那么,如何看待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又如何积极通过社会建设推动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建设“美丽中国”呢?记者就此课题采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洪大用。

  记者:前段时间,国内不少城市被笔惭2.5超标所致的雾霾天气笼罩,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公众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什么环境问题近些年会引发高度关注?

  洪大用:以前人们不认为笔惭2.5超标是一个问题,后来发现它对人体健康有很大损害。这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环境问题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环境问题是不可逆的。在我国快速、大规模的工业化过程中,各种环境问题集中爆发,呈现出来的形势比西方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要严峻得多。加上我国环境空间相对有限,使得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为集中。环境问题在中国之所以如此严重,是与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

  记者:如何看待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呢?

  洪大用: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导致的。将产生的垃圾填埋、焚烧,可以从技术上解决,但是根本上还是要减量。怎么减量?这就要求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要转变。要通过社会干预减少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社会学通常把现代社会叫做“风险社会”或者“高风险社会”,这个高风险来自哪儿呢?近代工业革命之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升,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认为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规避风险。现在,恰恰是人们这种自以为是的举动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要使用科学技术,但不能盲目崇拜它。

  记者:在您看来,环境问题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变革来促进环境问题的更好解决。那么我们应当从哪里入手呢?

  洪大用:环境问题总是与一个特定社会的结构、特定社会的过程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密切相关。社会结构跟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就是说如果我们发展的成果没有实现全体成员共享,那么就很难产生环境保护的共识。

  我们经常碰到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两难问题,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制度性地缓解人们的生存压力。政府和市场是两种非常系统化的、理性化的力量。

  政府推动环境保护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征税,可以筹集资源、收集信息等,但是政府很难做到很细致、很个性化的处理。对市场来讲,这种力量本身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虽然可以用市场机制提供一种刺激,引导人们行为的改变,特别是引导公司行为的改变,但是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它对环境破坏的因素更大。所以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其实可以有一种平衡,就是公众参与形成的民间力量。有组织的、理性化的公众参与,是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重要补充和促进。

  从源头上防治污染,除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之外,还需要在健全环境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必须构建覆盖环保工作各个方面的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执法监管,加强城市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执法监管,持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必须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以完善保护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为重点,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大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决不允许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记者 李亚彬)

(责编:张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