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我们所承担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11&补尘辫;窜顿145)系于2011年10月25日正式下达,为时已经一年。一年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课题组主要工作体现于叁个方面,下面做简要小结。
一、推动课题研究的专项工作
主要是六个方面:(1)课题如期开题。课题组于2011年11月举行了正式开题论证会议,敦请国内有关专家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出咨询性建议。(2)根据需要举行小型研讨会。本年度先后召开了四次专题会议。(3)建立研究简报制度,做到每次会议与每项大的工作均编有专门简报抄报有关部门,目前已经简报6期。(4)加强课题宣传。在国内《财务与会计》和“中国会计学会网站”等近20家主流专业媒体上发布课题信息。(5)建立专门的课题宣传窗口。在“会计史研究网站”下专门设立“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有专门主页(http://202.114.224.27/kjs/yjdt/skzd/),及时报道课题的最新动态。(6)启动课题的对外交流工作。本年度先后接受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会计学资深教授Richard Macve和该院经济史学系教授马德斌的访问交流。此外,课题组成员之一的宋丽梦博士还于2012年7月17~19日,受邀参加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商学院(Newcastle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召开的、由世界会计史学家学会(Academy of Accounting Historians)举办的第十三届世界会计史学家大会(The 13th World Congress of Accounting Historians)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中国固有簿记由单式向复式的演化:为什么在明朝晚期?》(The Chinese indigenous bookkeeping evolution from single entry to double entry: wh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二、课题子课题研究进展工作
本课题所属叁个分支课题组在课题总体研究框架指引下,结合其具体研究内容,踏实、认真、负责并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研究工作,相继取得一定的进展。现将各分支课题组进展情况及总课题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小结。
(一)第1子题——《中国会计通史》课题组
由郭道扬教授主持的《中国会计通史》课题研究组,在一年来的研究过程中,其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并不断地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最新资料,进展顺利。根据研究计划,本课题已经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的时间规划,并具体到每一时段的工作任务。目前,正依据研究计划的安排,有序推进研究工作,取得了若干突破性成果。由郭道扬教授主笔的子课题核心成果(也是总课题核心成果)《中国会计通史》的写作进展如下:
《中国会计通史》第一篇。本篇第一章“中国的原始计量记录时代”研究有进一步突破,考古成果中的史实使这部分研究有很大进展:(1)调整了中国原始公社制时代的划期。(2)进一步证实确认了中国人的会计历史起点,阐明了起点之际的会计思想与行为在维护与保障中国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辉煌历史贡献。(3)充实了对中国原始会计文化的考证,理顺了原始会计文化演进的历史脉络。
《中国会计通史》第二篇。本篇中有关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会计已完成叁稿,处于定稿状态。这一篇的研究突破主要体现于:(1)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原始计量记录时代的会计与文明时代初期会计的对接问题,对中国夏朝时期的会计研究有新证与新的进展。(2)对甲骨文与金文中的会计考证有新进展。(3)对“会计”命名的起源的考证又发现新的史据,对中国古代会计文化发展的研究有新突破。(4)对西周会计史有进一步充实,突出体现在财政、会计思想发展方面。(5)对春秋时期会计发展研究有突破,解决了春秋与战国会计相关联研究的问题,解决了其中对于财计变革问题研究的疑难点。
第叁,《中国会计通史》第叁篇。本篇中有关战国、秦代与西汉会计研究取得显着成效,有如下新的发现:(1)对战国时期中国会计法律制度变革研究有新的突破,在会计方法体系构建方面有新进展。(2)对秦朝的会计研究有重大突破,可以充分证据证实“四柱结算法”产生应用于秦代,这一研究成果已得到考古专家确认,由此又进一步改写了中国乃至东方会计发展史。(3)对秦汉以来中国法典式会计制度研究有很大突破,通过研究确立了中国古代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4)对西汉会计研究有进一步突破,在财政组织制度方面,分清与理顺了中国古代由“叁公九卿制”向“叁省六部制”转变的历史路径。(5)对中国古代“上计制度”与“上计簿”编制方法、“与计偕”制度,以及财计监察制度的研究有进一步突破,通过研究可以确认,中国古代的会计方法体系至秦朝、两汉以来的变化为之一新。(6)对西汉时期民间会计发展的研究有新的进展,进一步阐明了中式收付记账制度与方法发展的历史起点与历史成因。(7)在中国古代数学、统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史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8)阐明了从西汉至东汉,在财计组织体制变化方面呈渐进式状况的原因。重点研究了东汉尚书省的实质性变化,对后世行政组织体制、财计组织体制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中国会计通史》第四篇。本篇中有关“叁国、两晋南北朝会计”研究的重大突破与进展如下:(1)阐明“叁省六部制”在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历史经历,尤其是其中对度支部与比部形成的历史沿革及其原因,考证清楚,并做出了明确的结论,解决了会计史研究中的一大疑难问题。(2)系统考证了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会计制度与会计文明在特殊政治经济环境下的融合问题,以充分的考古证据,攻克了会计史中的一系列难关,研究具有突破性进展,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已把《中国会计通史》真正写成了“中华民族会计发展史”。(3)既解决了叁国两晋南北朝会计史的贯穿问题,也解决了这个时期对隋唐宋会计发展所形成的影响,突出了中国会计发展史研究的逻辑性、关联性及其基本运行规律。(4)通过系统考证,对这个时期会计报告制度在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演进状况、历史成就及其运行规律,考证做出了科学的研究结论。尤其是其中突破了叁国时期这个研究难点,分清了两晋会计演变中的历史性转变关系,填补了南北朝时期会计的空白,使研究从以往的断断续续走向系统。(5)阐明了中国会计载体由简牍时代向纸张应用时代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历史证据,澄清了以往积累下来的疑难问题,揭开了这个时期会计发展的神秘面纱,解决了会计史研究中的断层。(6)阐明中国寺院经济与会计的历史起点,揭示了中国早期寺院会计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解决了它的连续、系统研究问题。(7)考证清楚了中国“会计体”数码中十个数字的历史成因、演变与应用过程,填补中国会计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点,澄清了历史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8)在考证中,首次引用一批及其珍贵的图片,特别是十分难见的彩图,不仅使书稿达到了图文并茂,而且也提高了研究的证据力,在会计史研究中史无前例。
(二)第2子题——《中国会计史教程》课题组
课题组计划每章3万字左右(除第叁章计划6万字左右外),全书总篇幅控制在40万字以内,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言。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与研究价值、研究对象、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等。
第1章——中国的原始计量记录时代。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人类会计思想的历史起点和中国会计的起源,揭示中国原始计量记录时代的运行规律;
第2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会计。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原始计量记录时代的会计与文明时代初期会计的对接问题;会计相关概念的考证进展;奴隶制时代会计组织制度、法律制度的演进过程和相应的财计变革。
第3章——中国封建制时代的会计。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会计的对接问题,中国封建制时代会计组织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光辉历史成就、影响与运行规律,写作过程中注意把握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第4章——中式会计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单式与复式会计制度支配下的方法体系建设成就及其世界性影响,确定中国会计发展的里程碑。写作过程要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成果。
第5章——中国固有复式簿记。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结帐原理与方法演进史;重点研究中国的“龙门帐”原理及其操作,编制相关古帐操作习题;重点研究中国的“四脚帐”原理及其操作,编制相关古帐操作习题;对中国固有复式簿记制度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写作过程中要突出环境分析,重在研究规律,阐述清楚中国近代中国会计落后的原因。
第6章——中式会计的改良与改革。研究中以中国民间会计发展为主线,探讨中式会计如何改革或改良,以及中式会计改革与改良的规律。写作过程中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更新,包括去四川盐津等地重新调研当地的龙门账和四脚账等。
第7章——国民政府的会计。研究重点放在近代中国改良与改革会计之争方面,用史实客观公正评价当时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分别从欧美与日本留学归来,在改良、改革中式会计中的历史贡献和作用,揭示其对新中国会计史研究具有的先导性和启示性作用,体现中国会计发展史的传承性。
第8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上,1949-1987年11月)。重点阐明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时期会计发展;突出研究毛泽东的会计思想与理论;公正评价计划经济时期的会计成就。
第9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下,1987年12月-2009年)。主要内容包括总结中国会计、审计和财务叁十年来改革的历史成就与贡献,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10章——中国会计思想史。主要内容包括先秦诸子的会计思想;中国古代理财家的会计思想;清代会计思想的转折性发展变化(包括洋务运动,中式会计改良与改革的思想基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思想等。
(叁)第3子题——《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课题组
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源,课题组计划每章3万字左右,全书总篇幅控制在40万字以内,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与研究价值、研究对象、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等。
第1章——中外远古会计文化史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考证、认定和阐明原始计量记录制度、方法与文化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对会计本质进行历史性定位。
第2章——文明古国与中世纪会计史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考证中国古代会计在文明古国会计中的重要地位及其重要贡献,阐明各文明古国会计的特点及其共性方面,分析研究文明古国各自的贡献,以及文明古国会计对世界会计史发展的影响。
第3章——会计法律制度史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发展关键时期(时点)的比较,要突出重点内容,注重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史的历史进程与成果。
第4章——会计组织制度史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各个国家的会计组织制度史的历史进程与成果比较。研究中注意,东方以中国为主体,西方以两大法系国家为主体。
第5章——会计方法体系演进史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单式簿记是一种会计记录制度;单式簿记如何向复式簿记转化;单式簿记的态势比较;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如何构成,如何为复式簿记发展奠定基础。
第6章——会计报告体系发展史比较研究。写作内容包含古代、近代和现代叁个部分。
第7章——会计理论体系演进史比较研究。研究内容侧重于近代和现代,要分析批评西方会计思想中的落后层面,借鉴其合理的内容和研究结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先进会计思想与理念。
第8章——会计教育发展史比较研究。研究内容侧重于近代和现代,从大会计方位比较问题的思考:揭示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其各自的历史运行规律,寻求改革路径,其研究落脚点在于确立中国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改革及其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等
第9章——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发展趋势研究。研究内容不仅仅是法律制度层面,还应有思想、理论层面,以及以计算机会计为主导的会计方法与技术层面,未来会计学可研究问题提要;应明确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揭示全球化过程中会计的本质性问题前提下,中国会计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以全球性会计准则建设为例展开实证与史证相结合的分析研究。
第10章——会计思想史比较研究举要。重点是中外对比,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思想的形成环境与基础,会计思想的构成内容比较(包括:会计研究方法论;会计哲理、会计文化、会计伦理与道德;会计责任与受托责任、会计组织控制、会计立法控制;会计权益观、会计环境观、绿色会计控制观、会计发展趋势观、会计技术科学观、会计学科融合观;会计名人会计思想、马恩列毛的会计思想、古代先贤的会计思想等)。
叁、课题相关的学术活动和成果
完成一项课题相关成果——国家级精品视频《全球会计通史》公开课的录制工作。以重大课题为依托,于2012年3月1日申报了《全球会计通史》精品视频公开课,于3月8日通过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内评审;4月28日,根据教育部《对于启动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摆2012闭52号)文件,经严格评审,《全球会计通史》榜上有名。该公开课以重大课题首席专家郭道扬教授为总负责人,课题核心研究成员许家林教授、康均副教授、宋丽梦副教授、冉明东副教授、李燕媛博士为本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要参与人,对会计的起源、中外会计概念演进比较研究、会计组织制度史、会计法律制度史、古代审计与经济监察制度史、世界单式簿记史、世界复式簿记史、世界成本会计史、全球现代会计史、会计思想史等会计史重大问题分十二个专题予以讲授。2012年7月,已经完成该精品视频课程录相的全部录制工作。
《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课题组
首席专家:郭道扬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