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引导研究”召开开题论证会

2013年04月24日13:19来源:

2012年3月4日,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引导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

课题组负责人杜骏飞教授作了项目开题报告。他围绕总体的课题设计和研究计划,从研究队伍、总体框架、基本内容、主要创新点和特色、子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汇报。该重大项目分为六个子课题:网络游戏产业影响力研究;网游内容及其对青少年的文化影响研究;参加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个体的发展影响研究;参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群体的发展影响研究;青少年网游玩家“成瘾—脱瘾”的心理机制研究;网络游戏的引导与治理策略研究。该课题项目将秉持“创新思想、宁缺勿滥、唯真唯实、顶天立地 ”的研究理念,施行“多专家对话、跨学科合作、跨方法证明、高效能生产”的研究策略,采用“统一调度、分层累进、数据共享、成果接力、按需配置、目标管理” 的管理模式。对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或传播效果,该项课题力求跳脱先验的价值判断,从中立客观的角度切入,系统梳理网络游戏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度解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机制;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研究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游戏的接触与参与,从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探求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与青少年玩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变以往研究各自为阵、彼此隔阂的状况,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价值的网络游戏引导策略。

子课题负责人代表分别就课题的具体研究思路作了补充汇报。子课题一“网游产业对青少年的整合营销影响研究”由蒋旭峰副教授主持,该项子课题的目的在于把握网游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研判其发展趋势,并深度分析网游的整合营销策略对青少年消费的劝服影响。

子课题二“网游内容及其对青少年的文化影响研究”由朱丽丽副教授主持,主要通过对于市面上发售的流行网络游戏进行类型分析及内容要素分析,并从中揭示网络游戏的文化特征及对青少年阶层的影响力。

子课题叁“参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个体的发展影响”由巢乃鹏副教授主持,该项子课题主要遵循“动因—行为—效果”的研究路径,系统探究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对个体的影响。

子课题四“参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群体的发展影响研究”由周海燕副教授主持,该项子课题主要基于“线上 — 线下”“初级群体 — 次级群体”的矩阵框架,探究青少年网络游戏玩家在不同参与情境下的群体行为。

子课题五“青少年网游玩家‘成瘾—脱瘾’的心理机制研究 ”由刘儒德教授主持,该项子课题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一,青少年网游“成瘾—脱瘾”的一般心理机制,及其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二,依据这一心理机制,结合社会调查数据,从学理及操作层面上定量分析青少年网游成瘾问题;三,与子课题二合作,反思当前有关青少年网游成瘾的主流话语,尝试还原“网瘾”问题被话语建构的过程。

子课题六“网络游戏的引导与治理策略研究”由李永刚教授主持,探究网络游戏的社会认知差异,通过理解和协调此种认知差异来分析有关网游引导与治理的政府政策及法规,梳理西方国家的治理经验,从而提出兼具学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网游引导与治理策略。

在听取课题汇报之后,评审专家组提出了意见建议。

周晓虹教授肯定了“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引导研究”课题富有理论及实践价值,研究思路清晰,成员分工合理。他认为,本课题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及公共政策研究等领域均可对现实问题作出重要回应。

王明生教授提出课题组需要抓住若干重点突破研究,研究成果宜精不宜泛;鉴于该重大项目的跨学科、跨地域属性,可通过建立课题组网络平台的形式促进参与成员的交流与课题组信息的共享。

朱庆华教授充分肯定了课题组不对网游影响作价值预判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建议课题组加强应用趋向,并对课题所采用的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具体研究方法作了指导。

方晓义教授认为课题组提出的“线上-线下”及“个体-群体”的研究思路颇为新颖,但也指出课题组要特别注意促进跨学科专家团队的融合,同时,通过对课题研究领域已有文献的深入研究抓住研究亮点,在取样等具体研究方法上进一步细化。

张凤阳教授认为,对于网络游戏的判断要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这种现代性的视野便是个体的归属感。由于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个体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归属,就会倾向于在虚拟社区中寻求新的情感归属,这就是当前网络游戏问题的现代性背景。并提出,可以分析在网络游戏使用上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

最后,开题评审专家组组长金兼斌教授总结了评审意见,对课题组研究计划及相关设计给予了全面的积极回应,并综合各位评审专家的意见,就开题报告部分细节提出了调整建议。建议指出,在课题的立意上,不仅要关注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还要关注正面影响;课题的目标应该是有限目标,重在突出创新性;课题的设计要以“影响”和“引导”作为核心关键词,各个子课题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课题的学科组织上要做到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

(项目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