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课题研究简报

2013年04月24日08:05来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 2012年学术讨论会

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召开

2012年10月21日至22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2012年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顺利举行。此次会议,课题组特邀原国家档案局局长冯子直先生、原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刘国能先生、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秦国经先生、原青海省档案局局长牛创平先生、原中国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德俊先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赵国俊教授出席会议。项目首席专家周雪恒教授、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仝志辉副教授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参与项目的部分学生等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

21日上午上半场会议,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安清福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赵国俊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全院师生热烈欢迎莅临会议的各位档案界老前辈、专家,并表示学院会在各方面全力支持项目研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梁继红副教授代周雪恒教授报告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包括项目的工作阶段、前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目前构成、项目经费使用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内容。她认为,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学术进展,最大创新点是《中国档案事业史》新体例的确定,已有的体例是以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或者是以专题为脉络,我们则是以叁个库为架构;另外,提出了中国古代档案学概念,利用近代学术史料对中国近代档案学学科概念、阶段性质、推动因素的再梳理与新发现,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档案的初步探索、汉宋诏令奏议编纂个案研究、魏晋南北朝档案史、辽代档案管理史(在新的体例下对某个朝代断代的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则有:1.项目如何顺利推进。项目如何组织、工作如何安排、把项目成果以合适的速度推进。2.学术疑难问题的解决。两天的会议时间,会就这些学术疑难问题进行讨论。3.资金不足。

张斌教授报告《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前期工作进展,包括《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在整个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资料收集范围和工作目标、四个子库的分类与着录项目以及《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工作组织和系统开发等内容。

21日上午下半场会议,上海大学丁华东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档案馆薛四新研究员首先介绍《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系统开发有关情况,并对系统运转作现场演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梁继红副教授汇报了先秦、汉档案史和档案管理史、古近代档案学史以及《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近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库的工作进展,提出研究中遇到的一般性和具体问题。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何庄副教授汇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档案史、档案管理史研究以及《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出土文献资料库建设情况。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李春明副教授汇报宋元及近代档案史和档案管理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档案学通讯》杂志社张全海博士汇报辽西夏金档案史、档案管理史以及舆图档案、谱牒档案专题研究进展。

21日下午上半场会议,《档案学通讯》杂志编辑张全海博士主持。课题组成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高换婷研究员汇报清代档案史和档案管理史资料搜集、大纲拟写以及研究进展。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覃兆刿教授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管理史部分研究进展。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丁华东教授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史研究进展。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徐拥军副教授汇报现代档案学史部分研究进展。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安清福副教授汇报《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档案馆藏历史档案资料库的工作进展。

21日下午下半场会议,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何庄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晓菊副教授汇报宋代档案利用专题研究情况以及《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传世文献资料库工作进展。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张会超副教授汇报民国时期历史档案整理、现存历史档案调查、户籍档案、律法档案等专题研究进展。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仇壮丽副教授汇报古代档案保护专题研究进展。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刘希庆副教授汇报敦煌文献中的占候文书研究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副馆长张世林研究员提出对于项目开拓研究领域的建议。

22日上午会议,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覃兆刿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首先进行自由讨论,最终确定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和中国档案学史整体框架结构和写作规模。

周雪恒教授继而就历史分期和档案与中华文明作重要发言,提出“上古档案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历代档案是中华文化最原始的动态传承,经史是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的固态传承”等重要观点。

她认为对历史分期的分歧,应根据史学界最新动态进行探讨。过去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观点,现在学界基本上不再使用。台湾很多学者把西周时期称为西周封建,秦朝称集权建国时期;《全球通史》中也用史先人类、欧亚古典文明等命名;社科院最新出版的《商代史》不再把奴隶称为奴隶,而称为非自由民。史学界把历史社会分期为原始社会、五帝时代、夏商周时期等,特别列出了五帝时代;考古界把社会分期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氏族部落时期、联盟共主时期等;而我们档案学,要一个政权一个政权地划分。夏商周是早期文明,秦汉是成熟文明时期,春秋是过渡时期。档案学史强调的创新点是把档案和中华文明结合起来,那我们要思考如何结合,不能说谈到纸张发明就是与中华文明结合起来了。档案是一个载体,其本身承载的就是整个中华文明。我们的真正的落脚点就是应从档案事业的角度来思考档案是如何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因此档案史和档案学史不应该仅是一个专门史,而应该是从档案事业的视角来探索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

对此她提出有两点重要观点:一、上古档案本身就是文明的源头;二、历代档案是中华文化最原始的动态传承,经史是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的固态传承,历代档案通过经史成为文化知识传承下来。

一、上古档案本身就是文明的源头

有关文明的源头,周雪恒教授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巫史文化。巫史文化,从五帝到夏商周时期,有2500年的历史,早期社会氏族首领用巫术作为贯通天地的手段,用青铜作为宗教仪式的礼器,这些人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作为工具,通过这样的一套政治程序,获得能够驱使大多数人的权力,这就是巫史文化的涵义。巫史文化有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没有本质变化;二是以血缘作为基础;叁是青铜器作为礼器首先用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不是像西方文明用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巫史文化的本质核心就是上古档案形成者通过文字积累知识和经验,而巫史与文明的共性是发明了文字、专司记录、执掌典籍,具备这叁点必然成为了文明。说档案是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原因:一是巫史处理记录,当时已经有每个朝代的分编,孔子整理编纂的《尚书》就是叁代的文书汇编;二是以甲骨、金文等为代表的上古文明汇集了文明的必备因素。因此上古档案就是文明的源头。

二、中华文明传承分两个层次

第一,历代档案管理是中华文明动态传承的保障。

文明早期,档案承载的内容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核心文明在档案里。档案通过各时期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传承下来。先秦时期已有雏形,秦创建,汉完善了高度集中、详尽完备的档案制度,通过王朝国家律例保证实施。这是我国的档案事业史与别的国家区别所在。也是由于我国高度集权政治制度所致,我国历代不仅有君王文书,还有各种专门档案,这些档案都会定期收集,逐级上报,分级管理,实现了对档案的严密控制。

第二,经书和史书是中华文明超越时空的固化传承。

文明史的特点通过经书和史书固化下来。我国现存档案,3000年前的与近300年的,两头都有,但是中间十分缺乏。现在实际有的档案原件和我国的历史不相符。为什么中国古代不保存档案原件呢?因为古代政权要销毁档案。这形成了我国档案史上的独有特点。为什么不重视保存档案原件?因为政权实际上已经设计了档案销毁的制度。西周已有史官记注,是政治制度史,是文书史,也是档案史。我国形成了很多记注档案如起居注、实录等。历朝历代都有记注制度。修史制度和记注制度的关系。

史书本身是档案的转化形式,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档案保存的特殊形式,也是适应统治需要的档案利用形式。我国历史上基本不保存原件,“国灭史存”“史存档灭”据档修史,是历代的特点。

经学更固化了档案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经就是官府档案。汉以后把经抬到了永恒的权威的高度。

总之,档案在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承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2日下午会议,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梁继红副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邹爱莲研究员发言,提出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会议邀请专家先后发言。刘国能先生首先发言,指出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和中国档案学史的写作范围、概念使用以及研究难点等相关问题,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史和管理史分期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参考意见。牛创平先生提出对项目顺利开展提出具体的规划和建议,尤其是对《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档案馆藏历史档案资料搜集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秦国经先生发言中指出,《中国档案事业史编写凡例》中提出的“主线”是重点,并提示了如何把握的具体事例;对研究中要面对的难点如时间跨度长、文献史料浩繁要有切实认识;提出编写史料长编,以及写史与《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资料存储要密切联系。王德俊先生发言中指出,项目要通过政治关、业务关、逻辑关、史识关、危机关、细节关等六关,还指出了课题组成员提交成果的具体文字表达等问题。冯子直先生最后发言,点面结合,对项目宏观结构和微观具体问题都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尤其是建议在每一断代后附录有关少数民族政权档案内容,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经过两天的充分交流沟通,课题组成员在参会领导、专家的鼓舞和指导下,获益匪浅。这次会议还公布成立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运转中行政工作,邀请安清福副教授任项目办公室主任,张全海博士任秘书。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在学术上和组织上都将积极推动项目进展。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