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主题在百年的教科书发展历史中得到充分彰显。一百多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教育,认为“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是在教科书”,并由此开办近代学校、编写近代教科书,逐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百年来,一本本教科书在向国民传播科学知识和人类文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仁人志士教育救国、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开荆辟莽,呼唤民族觉醒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惊醒了清王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中国由此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为了开启民智、积蓄国本,先进的知识精英把救亡的希望寄托在欧美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上,“痛国家之脔割,愤种族之犬羊”,仿照西方近代教育模式编制新式教科书。清末翰林张元济断然舍弃官场和商场的利诱,受聘于当时毫不起眼的小印刷所——商务印书馆,艰难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商务教科书时代”。他在答友人的信中说:“来书‘吾辈既为国民’云云,诚然诚然……弟近为商务印书馆编撰小学教科书,颇自谓可尽我国民义务。” 此时,同他一样执着于教科书事业的民国学者——陆费逵、蔡元培、杜亚泉、高梦旦、蒋维乔、王云五、胡适、林纾、丁文江、黎锦熙、叶圣陶、顾颉刚、丰子恺、任鸿隽、周建人、刘海粟等一大批灿若群星的近代著名学者与新文化代表人物都曾投身其间。他们开荆辟莽,发凡起例,成为推动民族教育发展和国民觉醒的中坚力量。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进犯淞沪,商务印书馆多处被炸焚毁,遭受重创。但半年之后,商务同仁迅速恢复重建,并新编出版了以被焚毁的商务印书馆作为封面的一套规模空前的“复兴教科书”警醒国人。“复兴”并非单指商务事业的复兴,更是对民族复兴的泣血疾呼。其初小《复兴社会课本》的“编辑大意”明确指出:“本书材料注重民族复兴、生产教育及新生活运动……”可以想见,当数百万册“复兴教科书”传递到全国亿万学子手中时,无异于一篇篇呼唤民族觉醒的“檄文”。
可以说,在我国近代教科书的初创时期,集结了一大批有良知的学者与出版家,他们牢记肩负的民族责任,顺应时代与社会需求,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在国衰民穷的困难条件下,创造了不仅适应当时国情还保持了很高品位的近代教科书,强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讴歌时代,推动思想解放
伴随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时代。与时代同步,教科书编写者们也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给我们留下了具有深厚时代烙印的课本。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旧政权统治时,叶圣陶作为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新中国教育部的前身)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教科书就要送到哪里”的口号,并主动担负起了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筹划统一编写、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历史使命。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承担研究、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任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社名。1953年初,毛主席亲自指示从全国征调200多名专家学者,进入新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各学科教材的统编工作。
此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为人民“只争朝夕”的奋斗理想。与全国沸腾的建设热潮相呼应,在20世纪50年代的教科书中随处可见对各条战线涌现的英雄、模范的热情讴歌,以及对社会主义美好蓝图的深情描绘。比如,“在我们居住的祖国大地上,勘探队的旗帜到处飘扬,旷野上建设着新的城市,江河湖海都在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歌唱。这是和平劳动的歌声,这是六万万人的合唱;我们一定要建设社会主义,任你有千万重困难,也不能把我们阻挡”(1956年,职工业余学校高小《语文》第四册,《在我们居住的地方》)。
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材编写工作,针对十年“文革”中沦为重灾区的教育乱摊子,他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他的指示,教育部从各地抽调大批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着手恢复中断了十几年的中小学教材统编工作。尤其,1979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4册,选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重要文章,让那场在1978年席卷全国的“对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持续影响亿万青少年,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教材修订,见证复兴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们积累起了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与之相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
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正式拉开序幕。2001年秋季,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供全国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实验区选用,此后实验区逐年扩大。2003年,教育部颁发与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配套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据此编写的高中各科新教材于2004年秋季开始供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选用,并逐年推开。这套新世纪里诞生的全新教材,注重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关精神,赢得了全国广大中小学师生和家长的认可。
2012年1月,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发。在十多年教材实验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新课标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材于2012年秋季开始供全国选用。这套教材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秉承素质教育理念,遵循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充分吸收了新课程改革的经验,积极回应了教材实验中的问题。经过此番修订,教材在思想性、基础性、创新性、时代性、适切性等方面都日臻完善,进一步支持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是2005年人教版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里的描述。它展现的是一个民族圆梦飞天时的喜悦,更是走向复兴时的有力呐喊。
这样的呐喊表明,近代教科书登陆中国的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从贫弱不堪到傲然腾飞的复兴之旅,见证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百姓安康的伟大历程。同样,在凝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教科书将继续为“祖国的未来”播撒希望、放飞梦想。
(作者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