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开辟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新视域

——评《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

覃正爱2013年07月16日17:14来源:

近年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十分活跃,成果非常多,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许多成果的研究切入视角大多是价值观与历史观,很少从存在论的角度进行研究,以至于很难从根本上把马克思的人学与西方人学传统严格区别开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陈曙光教授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新视域,从存在论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所发动的人学革命。该成果自2011年1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广受学界关注。

众所周知,西方人学传统难以撼动的“存在论情结”就是寻找“逻各斯”,或者说,实体存在论是西方人学传统始终无法摆脱的强大理论传统。西方人学传统之所以始终未能越出实体存在论的边界,究其原因在于追问方法上陷入了主客二分、内外割裂、非此即彼的“循环怪圈”之中。实体存在论的重大失误就是遗忘现实的人的存在,导致西方人学传统陷入深深的困境与悖论之中。应该说,马克思人学并不排斥“存在论追究”。作者认为,马克思对于人之存在的存在论基础就是“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本身”,由此确立了具有现代生存向度的本体论——感性生活本体论。

马克思的感性生活本体论是人学史上一种全新的本体论,它的提出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一是终结了实体存在论的强大传统。也就是说,感性生活本体论拯救了实体存在论对人的“存在”的遗忘,宣告了实体存在论追逐的“超验世界”的破产,颠覆了实体存在论“超历史”的本体论诉求,克服了实体存在论对“理性万能”的迷恋,解决了西方人学传统由于本体论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困境和悖论。二是突破了实践本体论的传统价值。相对于实践实体化的解释倾向而言,感性生活本体论可以摆脱实体主义的解释框架。相对于“实践”经验化的解释倾向而言,感性生活本体论可以摆脱经验主义的解释框架。相对于“实践”单一化的解释倾向而言,感性生活本体论可以开辟更为广阔的视野。相对于“实践”被束于认识论领域的解释倾向而言,感性生活本体论优先开启的是存在论的视域。相对于“实践”被囿于宏大领域而言,感性生活本体论有利于实现微观叙事与宏大叙事的融通。叁是超越了现代西方生存哲学的本体诉求。在对“人”的认识上,现代西方生存哲学更关注感性个体,仅仅呈现为感性个体生存论;在对待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上,现代西方生存哲学贬抑理性,推崇非理性;在重建本体论的视角上,现代西方生存哲学主张从非理性主义出发来重建本体论;在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上,现代西方生存哲学发现的只是单向度的精神生活世界,这都是与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主张完全异质的。四是开辟了现代西方人学的发展路向。一方面,按人学的本性来说,马克思人学属于现代人学之一种。自19世纪40年代始,西方人学开始呈现出从理论人学向实践人学的转向,几乎所有的现代人学都以关注人的生存作为自己人学的逻辑起点,生存论已经成为一切现代人学的普遍品格和出场策略。另一方面,在人类文明的意义上,马克思是现代西方人学路向的开辟者,而这一路向的开辟是在马克思的存在论境界中实现的。

总之,感性生活本体论标志着人学本体论的新生。感性生活本体论不仅为人类生存重建了“存在之家”,体现了终极关怀的价值,而且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了深层的意义关联,彰显了现实观照的价值。这就是《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所揭示的道理与价值。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

(责编:张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