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评审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崔耀中出席会议,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王祥武主持。来自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7位专家参加了本次评审工作。
会议强调,北京市社科规划工作要着眼于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着眼于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眼于首都学术之都建设。要高度重视规划项目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好引领、导向、示范和布局功能。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把政治导向关;要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点资助体现首都发展战略需求的应用对策研究课以及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考虑各单位的分布和平衡,以保证市社科规划项目的覆盖面;继续实行向青年项目倾斜的政策,青年项目立项数量不得少于本年度规划项目立项总数的叁分之一。
今年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共受理104个单位的1324项申报材料,其中年度项目1088项、研究基地项目236项,项目申报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9.1%。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北京市委宣传部批准并向社会公示,共确立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467项,立项总数比上年增加了31.9%。其中特别委托项目28项,重点项目70项,一般项目220项,青年项目149项。
为保证评审工作的科学公正和立项质量,北京市社科规划办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
一是适当增加了各单位的申报指标。为了增加项目的覆盖面,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申报,真正做到优中选优,对各单位的申报限额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做了适当调整:二级管理单位的申报限额由15项增加到20项,获得优秀的二级管理单位可申报25项,非二级管理单位可申报5项;各研究基地的申报限额由去年的3项增加到4项,被评为优秀的研究基地可申报5项。
二是研究基地项目实行单独评审。为更好地发挥研究基地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的平台作用,今年对研究基地项目实行了单独申报、单独评审。在初评环节,要求各研究基地申报项目的研究方向必须与各自的主要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相符,并经学术委员会严格筛选把关。在会议评审环节,由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组织专家对各研究基地优选出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最终有138项获得立项。
叁是年度项目增加了匿名通讯评审环节,并制订了严格的评审程序和相关制度。在通讯评审环节,每组聘请5位评审专家对项目进行匿名评审,获多数专家推荐的项目方可入围进入会议评审。在会议评审环节,制定了严格的评审程序、保密制度和回避制度,坚持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同时要求所有建议立项课题均需由各学科评审组专家集体讨论后投票决定,而对未能通过评审的项目,也要求学科评审组针对申请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说明原因备查。
由于今年申报课题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又经过前期严格的通讯评审筛选和基地学术委员会初评把关,入围会议评审的项目有以下特点:一是项目申报材料整体质量较高,项目申请人的前期研究基础比较扎实,重复申报现象明显减少;二是获立项的特别委托项目申请人多是本研究领域内有影响力的权威专家;叁是大部分获立项课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应用对策类研究选题达到76.2%。其中,有的项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展研究,如《“中国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问题研究》;有的紧密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如《特大消费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及其评价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房地产税税制优化研究及政策建议》;有的着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实践的经验与特点研究》;有的聚焦于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首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时空特征研究》;有的则着力解决当前的难点问题,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