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门巴戏于二○○八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西藏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将之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图为西藏错那县门巴戏演员正在上演《曲杰诺桑》。资料图片
雪域高原,大美西藏。西藏之美,美在地理,亦美在人文。而人文之美,更得益于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近年来对繁荣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人们说,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犹如一片繁茂的格桑花,盛开在西藏的莽莽高原,为这方神奇的土地妆扮着一份艳丽的亮色。
厚积薄发:呈现西藏繁荣发展的真实面貌
“平心而论,如果没有得到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资助,课题组的调查工作将难以为继。”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西藏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负责人、西藏民族学院讲师马小燕坦言,早在2005年,自己就已涉足该研究领域,但由于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民间,苦于经费不足,本应早就启动的调研计划多次搁浅。而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恰如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
于是,自2012年立项以来,马小燕带领课题组多次调查门巴族、珞巴族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拍摄了大量音像资料。截至目前,课题组已完成《西藏门巴族、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报告》,制作了纪录片《西藏四人行》,翻译和整理了大量本土资料,受到学界关注。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不仅助推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也帮助人们认识真相,澄清谬误。近年来,西方藏学界出现了很多针对西藏畜牧社会的研究,并流行着“藏区牧民的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等错误观点。“这些研究普遍缺乏翔实的实地田野考察和原始资料,所得出的结论掺杂了很多主观因素。”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白玛措博士对此颇感不平,“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西藏学者,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2年,白玛措在海外获得经济与生态人类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到故乡。不久,她申报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人类学视野的西藏乡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获得立项。在白玛措的带领下,课题组翔实论证了西藏牧区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不但保持着乡土文化中的积极能动性,而且还增添了传承、延续和适应新环境的革新元素。课题不仅是对以往研究的完善,更在客观呈现一个真实的西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每一个研究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都有一定的积淀,而将之转化为成果则需要外力的助推。对我而言,这个力量来源于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白玛措如此评价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培养学者成长的作用。
的确如此。2007年至今,在全国社科规划办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共获得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立项逾百项,涵盖民族问题研究、党史党建、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宗教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有力推动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推陈出新: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精神
“喜出望外!”2008年,正在西北民族大学从事汉藏双语法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隆英强,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藏族习惯法的关系研究”为题成功申请到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青年项目,忆及当时的感受,隆英强如是说。
兴奋过后,压力和困难接踵而至。资料收集难、团队组建难、设置研究框架难、与藏区建立联系难……“如果没有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支持,困难会更多!”在课题研究进程中,隆英强总是这样告诉课题组成员,“我的研究对象就存在于这片土地之中,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将它们唤醒,力求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现代因素。”
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隆英强多次深入藏族农牧区进行田野调查,找寻藏区根深蒂固的传统法律文化;多次实地观摩藏族习惯法的适用,分析部落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间的冲突与融合;整理和翻译了大量涉及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文献资料,用藏汉双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4月,隆英强主持的项目在结项时,被鉴定为“优秀”等级。
历史上,西藏文学经典可谓浩如烟海,新中国成立后,西藏文坛硕果累累。但是,没有理论支撑的文学创作难有持久生命力。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缺乏对西藏文学的关注,近30年来出版的上百部当代文学史着作中也极少涉猎西藏文学,这种现实不利于西藏文学的良性发展。湖南城市学院教授王泉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状况的纠偏。
“我最初对西藏文学产生兴趣,还是在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有一次逛书城,我无意间发现了一本西藏诗选,细细品读,立即被它的神秘感和浪漫气息所吸引。就在那一刻,我猛然间明白了自己未来应该做什么。”王泉回忆说,“想虽容易,做却很难。那时我能寻找到的资料,除了那本诗选,几乎一无所有,而且,科研经费的不足也是进行深入研究的最大瓶颈。因此,我在此基础上所写的几万字论文,只能称作是对当代西藏文学的初步认识。”
2009年,王泉申报的课题“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获得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立项资助。王泉决定大干一场: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收集了上千部西藏文学作品,力图通过对西藏当代文学的全面透视,以及对西藏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地域文化的系统分析,寻找思想和艺术上的闪光点,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挖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展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何止隆英强、王泉二人?而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扎根于此,他们在追寻历史记忆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赋予这片古老的土地以现代的精神。
人才辈出:打造多层次多民族的科研队伍
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和文化习俗往往蕴藏于该民族的语言之中,因此,繁荣发展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西藏优秀本土学者的参与。隆英强、白玛措、次旺等等,正是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大力支持下逐渐成长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没有交流的社会科学没有生命力。”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游牧定居与宗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以安多藏区为例”负责人、上海大学教授张亦农说,“单一的科研群体可能会使研究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不同民族研究人员的参与才能使其更有生机。应当说,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推动下,由多民族学者组成的科研队伍正日渐壮大。”
在马小燕的课题组里,格桑元旦和嘎桑次仁被称为“黄金组合”——他们一个用藏语康区方言采访、记录,一个负责拍摄、剪辑,再共同翻译和整理访谈纪要,协助课题组推进研究工作。“他们都是来自那曲地区的藏族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意愿特别强烈。元旦能歌善舞,特别健谈,通晓卫藏和康区方言;次仁耐心细致,喜欢钻研拍摄,熟悉音像资料的后期制作流程。”马小燕向记者介绍,“结合二人的自身特点,我们从2011年开始,向他们教授‘社会调查方法’,在实践中教导他们如何采访和记录。不到一年,他们就已经配合得很默契了。这对‘黄金组合’帮了我们不少大忙!”
这次的成功经验使马小燕感触颇深:“培养学术研究的后继人才,同样也是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后,课题组又从西藏民族学院遴选了不少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的大学生,并手把手地进行培养。
“借力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2012年,西藏民族学院的财政学成功申请为西藏自治区的重点学科,作为项目主持人和学科带头人,我正努力将课题研究同我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全力打造教学科研型人才。”言及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之于人才培养的作用,“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西藏生态经济的财政支持研究”项目负责人陈爱东心存感激并自信满满。
如其所言。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推动下,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力雄厚的科研“集团军”已见雏形: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党校将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组建成“七所一中心”,使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西藏大学正在实施“珠峰学者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西藏社科院正着力把自己打造成国际藏学的研究中心;西藏民族学院牵头成立了“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西藏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战略转变提供人才支持……雪域高原上,一支支年龄层次不同、学术背景各异的多民族科研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蔚为壮观。(记者 王 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