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按照世界经济强国的内涵和标准来衡量,目前还需加快经济实力在质与量方面的协调发展。从现实性上看,我国经济发展当前仍以外延增长为主,这其中劳动成本低、原材料价格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特征尤为显着。目前,我们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速度型、外向依赖型的模式维持经济增长,各经济发展要素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公司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产业结构层次低、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产能过剩现象突出、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问题依然存在。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科技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离不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政府必须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进而推进经济创新发展。具体包括:其一,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我国必须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其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其叁,构建公司创新服务体系。我国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公司特别是大型公司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为此,政府必须围绕公司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改革创新,推进公司科技进步,做大做强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其四,扩大科技国际交流合作。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其五,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国民财富,是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政府的教育、科技、宣传文化、财政和金融等部门要加强流程再造,联合社会各阶层,将创新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社会热爱创新、崇尚创新、尊重创新、勇于创新、保护创新和共同创新的创新文化体系,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推动“四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这其中,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为此,一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国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找准以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物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叁要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在城镇市政建设、综合治理、交通运输、人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引导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抓住第叁次工业革命机遇,抢占世界产业分工制高点。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意味新的发展机遇。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化后起之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叁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建设成为经济强国。近年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生产形态面临愈来愈多的制约,而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奠定了现实基础。能源生产与使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组织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将重塑比较优势,改变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格局,解构传统产业关系,革新经济地理格局,使得全球利益分配重新洗牌。第叁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对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提出严峻挑战,但也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国只有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道路,才可能在全球抢占产业分工的制高点。倘若我国不能从理论上、政策上、实践上全面认识和把握第叁次工业革命的精髓,不能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那么就会失去机遇,就会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被边缘化。
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存在不足之处,考核指标过于偏重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全部社会成本、经济增长方式的适宜程度以及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以及社会福利的动态变化,不能有效衡量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社会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改革与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使我国的骋顿笔变绿、变轻、变和谐。
完善宏观调控,实现稳中求进。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供需平衡受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在市场失灵时,经济会出现过热或衰退,政府必须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控经济。近年来,虽然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尽可能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是要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宏观调控的理论和经验,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的科学性。二是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全面性,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与统一,避免宏观调控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叁是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避免走一步看一步的短期化行为。四是要重视宏观调控的全球性,充分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及国外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国际合作。五是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协调性,实现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机配合,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适时适度,形成政策合力。
(作者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点项目“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