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研究》成果介绍

2013年11月20日16:07

由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研究”(批准号05&补尘辫;窜顿023)已于2012年9月结项。

1.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的研究目的,是在总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大量论述的基础上,深入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指导意义,分析论述中国当代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对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对策建议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入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背景。分析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八个同时并存”新的阶段性特征,处于“两个前所未有”的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站在“四个发展拐点”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八个同时并存”、“两个前所未有”、“四个发展拐点”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讨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背景。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后,国际上围绕B模式与A模式、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发展模式之争,凸显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要性;在介绍国外全球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我国应对全球风险社会来临的必然要求。第三部分深入讨论了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与科学发展观内在关联,提出了时空压缩双重效应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指出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根据。

第二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论依据。首先,从发展理论、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命题的来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本身的含义叁个方面,对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发展”范畴进行分析;其次,阐述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唯物史观对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性力量原理和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最根本标准原理的体现;再次,论证了不论是从社会的经济形态的发展还是从技术形态的发展看,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第一要义。第二部分,分析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现实依据。首先,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叁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分析,指出发展是我国必须坚持的第一要义;其次,论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因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作出必然抉择;再次,阐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第叁部分,论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基本要求。强调指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强调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更为根本的要求,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二产为主型、投资主导型、资源依赖型、二元经济型、高碳经济型发展方式,向叁产为主型、消费主导型、创新驱动型、城乡一体化和低碳经济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叁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部分,阐述以人为本的中外思想资源,分别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特别是是对当代国外发展经济学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作了梳理和评析。第二部分,深入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论述了依靠人是发展的根本前提,必须把发展建立在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点上;提高人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把发展转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尊重人是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劳动、尊重人的创造、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为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实现人民幸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第叁部分,深入分析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根据,论述了以人为本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的根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与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最本质区别,是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重物轻人倾向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从而为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出立论。

第四章、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全面发展。第一部分,论述我们党对、对全面发展从“叁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进程。第二部分,论述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分析了以往在全面发展问题上存在理论的困惑与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误读,指出把人口因素与自然环境这两个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排除在外去分析社会结构不全面的;指出唯物史观对社会结构基本组成要素的分析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即经济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的这五个组成要素对应着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生态这五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领域;基于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对于五个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上述分析,指出与此相对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五个基本方面,构成了“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观。第叁部分,阐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五种形态的关系,阐述胡锦涛对于“五个文明”的思想。

第五章,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协调发展。第一部分,分析论述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疏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唯物辩证法中对于协调发展的思想,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思想。第二部分,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以大量事实和确凿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存在的严重不协调的问题,论证了坚持协调发展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坚持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入手,分析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从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分析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从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分析了促进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从正确处理扩大内需和扩大外需、“引进来”和“走出去”、 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关系,分析了促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问题。

第六章、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部分,回顾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历程,概要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可持续发展从战略层面提升到发展观层面的过程。第二部分,从对于人口的有关思想、资源的有关思想、自然环境的有关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思想四个方面,系统挖掘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马克思恩格斯是当代可持续发展发展理论的先驱。第叁部分,分析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紧迫性,提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决定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日益严峻的局面对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并从判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的叁条标准分析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须作出的战略抉择。第四部分,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

第七章、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第一部分追溯了统筹兼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回顾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和确立、新时期党对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对统筹兼顾思想的丰富发展过程。第二部分,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统筹兼顾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即统筹兼顾必须坚持全局与局部的辩证统一、长远与当前的辩证统一、“重点论”与“全面论”的辩证统一、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坚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阐明了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第叁部分,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几个方面论述了统筹兼顾是贯穿科学发展观各方面内容的根本方法。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第一部分,对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经验进行了历史总结,提出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首要前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本目的;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这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经受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是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经途径。第二部分,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中取得的新进展,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建了完整的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极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第叁部分,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实现的与时俱进。最后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指引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与时俱进。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整体文明建设。指出中国当代文明建设应当是社会整体文明的建设。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与此相对应,全面发展应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而这五大建设所形成的积极成果和结晶,分别构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民生文明)五大文明。中国的整体文明建设,应当使五大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章 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指出推进物质文明建设,要切实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关键;要注重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的发展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拓展开放发展空间的角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十一章、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在树立政治文明与社会整体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要在健全党内民主、全面推进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建设、树立科学政绩观和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促进绿色政治决策上下功夫。

第十二章、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指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认识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要重视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下大力气解决信仰危机问题,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和机制,从组织、制度和观念入手打造社会诚信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价值观。

第十叁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确立“生态立国”战略,将生态建设纳入全面发展的范畴,开展一场由广大人民参与的生态建设系统工程,并着力加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

第十四章、对于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阐述了社会文明的内涵及其与社会文明建设的关系,指出社会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社会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指出要高度重视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把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建设的根本目标,同时,要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致力于民生建设的大局。

3.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在本课题经《中共中央党校研究报告》发表并呈送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研究”中期报告》中,以及在各种理论刊物发展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某些重要理论观点和建议,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及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应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五个基本方面”,应确立“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概念,”当代中国文明建设应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以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推进物质文明建设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等,均在此后的中央有关文件中得到采用和体现。

(课题组供稿)

(责编:张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