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大学虞崇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批准号04&补尘辫;窜顿016)已于2012年2月结项。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自从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之后,政治文明研究和政治文明建设迅速成为中国政界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大都充分肯定了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不乏创新之作。但是,很少有研究成果将政治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系统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政治文明建设。因此,本课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政治文明建设”为题,系统研究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不同层面,将以鲜活的理论和实践为方兴未艾的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启示。
(一)理论意义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科学把握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尽管马克思早就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但我国至今鲜有系统研究政治文明的着作问世。党的“十六”大后,理论界虽然掀起了研究政治文明的高潮,但在政治文明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上仍存在一些分歧。本课题将对政治文明进行知识考古,从历史的纵深面和现实的辐射面上揭示政治文明科学内涵,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探索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提供最一般的知识背景。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小康社会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是中国社会的重要阶段,但是,小康社会不只是衣食无臾、精神康乐的社会,还必须是政治秩序良好、政治局面稳定的的社会。本课题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示政治文明与小康社会的依存和互动关系,用最鲜活的理论范式和学术观点丰富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执政党建设理论。建设政治文明无疑给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新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新方式和新道路。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发展的特殊规律。本课题通过对中国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将以严密的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科学预测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走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探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促进人类社会协调有序地发展。尽管西方社会政治文明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找到促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将从全球的宽广视野出发,综览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用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范式促进人类社会生活和平、协调、有序地发展。
(二)现实意义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一个阶段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包含着政治现代化,而现代政治文明充分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的要求,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政治发展。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政治文明不仅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而且直接推动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探索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路径。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面临新一轮政治体制创新和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根据建国以来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通过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以推进政治发展,将不失为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贯彻落实“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这叁个方面恰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因此,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对于贯彻落实“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意义。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将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寻找到最隹的途径。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政治文明与研究将着力探讨这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提出促进社会不同层面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叁)学术价值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将大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多年来,许多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体系的问题,但由于没有从政治文明的新视角来考虑,因而未能准确把握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内核。开展政治文明研究,将提供政治文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用最前沿也是最基础的理论和方法去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将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学术平台。在此基础上,既可以开展政治文明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可以开展政治文明的实证研究,还可以开展政治文明的比较研究,从而形成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点。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将逐步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政治文明研究信息和资料中心,直接服务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实践。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将为国内和国际学术界交流政治文明研究成果提供一个重要阵地。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对政治发展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对政治文明问题的研究虽然尚无专着出版,但在大量的比较研究中也多有涉及。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政治文明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国际和国内学术界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广泛联系,促进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必将大大地提升政治文明研究的学术水平。
开展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将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学贯中西、综览古今、富于创新、脚踏实地的学术人才提供一个重要舞台。政治文明本身是与时俱进的,对之的研究是一个需要作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需要聚合全国研究政治文明的力量,形成年龄结构性和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敏锐、积极进取、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队伍,培养大批潜心研究政治文明的专门学术人才,进而为提升政治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本成果共15章,全面系统研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同层面。
第一章,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确立。主要阐述政治文明在人类社会文明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提出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叁大支柱,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方面,进而提出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
第二章,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本章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两次转型理论,探寻了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的战略取向,明确指出了以人为本是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项目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叁章,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民主政治建设。而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必须理性地理解民主,必须明确民主价值的普适性与民主形式的多样性;要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即中国式民主,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民主的叁个维度:即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选举法主与协商民主、高层民主与基层民主。根据中国的实际,本章提出以共识民主作为中国式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向度;为了有效推进中国式民主的发展,本章研究了民主政治建设成本和民主技术问题,从而使民主政治建设进入可以实际操作的层面。
第四章,政治文明与法治、宪政建设。这是政治文明建设另一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本章研究了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法治国家的政治学意义,并对宪政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强调了宪政是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政治文明入宪的深远意义;同时通过研究宪政和政治文明的内涵,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政和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第五章 执政党建设与依法执政。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党的策划和指导。本章首先对政党执政基础展开研究,强调一般政党的部分性和执政党的整体性,进而对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双重角色进行了定位,分析了依法执政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关系,根据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探讨了坚持依法执政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最后对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依法执政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评析,以求推进依法执政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六章,政治文明与人大制度建设。在中国政治文明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探讨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大制度的统一性问题,强调了差额选举之于选举的特别意义;在对“权为民所赋”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展开研究后,就如何建立和健全社会制约权力机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就列宁的代议制理论与中国人大制度建设、罗伯特议事规则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完善问题展开了比较研究,以期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制度有所帮助。
第七章,政治文明与协商民主。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本章首先探讨了政治协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分析了协商民主的价值优势与实践困境,强调两种不同的民主形式应该结合起来,并具体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进行了分析;然后围绕着人民政协地位、作用、功能,强调了人民政协是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可替代的组织形式,并结合人民政协委员的叁大职能,分析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最后分析了协商民主的未来走向,指出协商合作应该成为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协商政治模式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八章,基层政治文明与主权在民的实现。毫无疑问,改革30年多年来,基层民主是中国式民主发展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因此,本章强调要科学认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但是,中国基层民主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难题,出现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困境。为此,本章提出要将高层民主与基层民主结合起来,认为“上下联动”(即将高层民主与基层民主结合起来)才是破解基层民主困境的应然路径;同时,基层民主的发展需要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的成长,本章具体研究了参与式民主与主权在民的实现机制,并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分析了中国“政治人”地位的确立过程,对“公民”概念中国境遇的进行了政治学考察。
第九章,政治文明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本章没有系统研究中国的政党制度,而是结合中国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的实际,对中国政党制度进行了类型学研究,根据政党在政治生活的不同地位和力量对比,将中国的政党制度概括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同时,根据这一新的范式,对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视野下的参政党建设展开了研究;最后,根据中国政党制度的相互制约的功能相对不足的现状,研究并提出了制约性协商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
第十章,政治文明建设与反腐倡廉。政治文明与政治腐败相对。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必然要求有效地遏制腐败。针对以往反腐倡廉中出现的理论偏差和实践偏差,本章提出从政治文明的视角重新审视反腐倡廉的理论预设,将人性设定与制度设定结合起来,进而筑起反腐倡廉的坚固长城。为了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本章专门研究了腐败成本,建议通过科学确定和有效追付腐败成本,使腐败者在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放弃腐败。针对近年来特权现象的滋长,本章着重研究了特权问题,指出要目警惕特权现象的蔓延和制度化趋势,并提出只有深化体制改革才是遏制和消除特权阶层的治本之策。
第十一章,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显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本章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深化对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科学认识,并具体提出应从叁个方面加深对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认识: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制度、文化和人事的协同变迁,是扬优、借鉴、创新结合的变革过程。在科学认识政治体制改革性质之后,还必须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高度认识,本章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绕不开躲不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要破除人为设置的六种思想禁锢。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本章还专门研究了经济方式转变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且规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向度。
第十二章,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创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实现政治体制的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体制创新才是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本章依据小康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提出政治文明建设是小康社会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同时指出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依循其自然规律,从政府推进逐步转变到社会自主的必由之路上来。本章还根据小康社会政治体制创新的要求,探讨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渐进式政治制度创新的特点,并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探讨了小康社会政治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第十叁章,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文化发展。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精神指导。本章首先探讨了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将其概括为政治意识的有“容”(宽容、包容),政治制度的有“衡”(平衡、制衡),政治行为的有“序”(程序、秩序);然后具体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性、政治亚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转型期中国政治文明人内在平衡展开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的基本趋势,认为公平正义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精髓。
第十四章,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重要保障,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首先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和谐,也就是要实现政治文明内部不同部分、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而要实现政治文明的内在和谐,必须寻找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本章通过深入比较不同社会阶段政治文明的精神内涵,明确提出“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并且高调号召“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最后,根据和谐社会对于政治发展的要求,探讨了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在动力机制方面,强调要激活政治发展的牵引力——建设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政治发展的驱动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建设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在平衡机制方面,强调要努力实现政治性平衡——公平正义,政治制度性平衡——权力制衡,政治过程性平衡——协调有序。
第十五章,政治文明建设的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本土资源,同时也需要有全球视野。本章一方面挖掘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性精华和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精髓,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进行了比较分析,强调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超越和创新,并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放在全球视野中作了一番审视,从而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苍产蝉辫;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