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汶川大地震灾后“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恢复重建研究》成果介绍

2013年11月20日16:14

由四川大学徐玖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汶川大地震灾后“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恢复重建研究”(批准号08&补尘辫;窜顿009)已于2012年4月结项。

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举国震惊,举世关注。地震灾害使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相对落后的经济系统、欠发达的社会系统遭到严重的系统性破坏。灾后重建是现阶段中国举全国之力开展的一项举世瞩目的系统工程,而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灾后“经济-社会-生态”统筹重建的低碳集成模式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目前处理好灾区“经济社会急需快速恢复发展”和“生态环境必须缓慢自我修复”之间矛盾关系,实现灾区从简单的恢复性重建提升为科学发展式重建的有效途径。

一、目的意义

根据对震区灾后重建的跟踪考察,探究灾后重建中的高碳隐患;通过内涵探析、理论解析和特征分析,构建灾后低碳重建的理论基础;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各系统出发,寻找灾后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系统分析和理论探讨,建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低碳重建模式;在此基础上,基于综合集成与统筹优选的方法体系,最终建立灾后低碳统筹重建模式。本课题研究既有为灾区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恢复重建提供政策建议的实践意义,也有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低碳统筹重建理论的重学术价值。

二、主要内容

汶川大地震灾后“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恢复重建研究结项成果主要分为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两部分,对汶川震后低碳重建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震区顺利完成重建任务后,实施科学发展的有效建议。

1.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分为六节,首先分析了地震灾区在重建中可能存在的高碳威胁;通过对低碳重建的理论进行解析,探究“经济-生态-社会”系统低碳重建的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地震灾区低碳统筹重建模式,从而为灾区的科学重建提供对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了灾后重建存在的高碳隐患。随着大规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项目上马、重工业园区布局等,在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也带来高碳隐患。研究中发现,地震灾区在灾后重建中可能存在经济成本高昂、产业结构混乱、自然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次生危机爆发等高碳隐患。

第二节主要对低碳重建的思想内涵、理论解析和系统特征进行了探究。灾后重建是面对遭到重创的“经济-社会-生态”复杂的系统实施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将“低碳”的核心思想贯穿这一系统工程,实现对灾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统筹恢复重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思想。

第叁、四、五节分别研究了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低碳重建的理论和模式。经济系统低碳重建,分析其时空结构和运作流程,以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碳中和作为模式的发展方向、运行方式及基本方法,探索了经济系统低碳重建的运作模式。社会系统低碳重建,通过对灾区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系统分析,构建了灾区社会系统低碳重建的框架模式,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步骤、推行措施和运行模式,并提供了一系列为顺利推动灾区社会系统低碳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生态系统低碳重建,从灾区生态实际状况出发,对灾区生态系统做了系统分析,构建了生态系统的低碳重建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方针、运行模式和政策建议,推动灾区生态系统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主要对灾后低碳统筹重建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低碳重建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深入研究,基于综合集成与统筹选优的方法体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层面的重建进行集成和统筹,实现灾区从简单的恢复性重建提升为科学发展式重建。重点提出了灾后低碳统筹重建模式,包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统筹思想,以统筹优选和综合集成为方法支撑的统筹体系,由指导思想、方法体系、统筹体系、实现途径和典型模式几部分构成的集成框架,以及典型举措和实施途径。

2.调研报告

为调查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情况,课题组协同四川省科协,以县域工作者为对象,于震后一周年之际,在近20个重灾区做了深入广泛的调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汶川地震灾区县域科技工作者当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科普工作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工作状况、生活状况、健康状况、权益保障、社会参与、科技政策、科研环境、流动状况,以及对加快灾后重建的看法和建议,摸清影响科研工作者状况的各种要素,为有关部门制定服务灾区县域工作者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部分有叁节,首先系统总结后重建时代汶川震区长远发展的遗留问题,进而指出科学发展是灾后重建的终极目标,最后提出稳步推动灾区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面临生态保护力度小、产业发展约束大、对口援建维护难、土地管理不规范、社会保障待深入和民族文化难保护等问题。灾区重建并非仅仅完成硬件的修复工作,还涉及很多更宏观的、长远的统筹性工作,灾后重建必须是以科学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系统工程。而科学重建必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让群众共享重建成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灾后重建的遗留问题和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提出生态修复讲战略,低碳转型促发展,对口合作谋长远,土地归征求富民,民生工程多投入,传统文化重传承等六项政策建议。

叁、重要观点

(1)重建目的是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就是要“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求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灾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充分结合,实现从简单的恢复性重建提升为科学发展式重建。

(2)重建前提是尊重自然。恢复重建必须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基础前提,认识地震发展规律,考虑生态承载力,在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实施科学重建。

(3)重建思想方法是统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统筹的方法,着力做好经济、社会、生态体系的协调恢复重建,援建政府力量与灾区政府力量,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统筹协调。

(4)重建目标是重塑均衡。地震破坏了和谐,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使灾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失衡。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是重塑均衡,达成的标志是:灾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达到均衡。

(5)重建对象是系统。灾后恢复重建是面对遭到重创的“经济-社会-生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启动特殊重建方式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

四、对策建议

灾后“经济-社会-生态”统筹重建的低碳模式是处理好灾区“经济社会急需快速恢复发展”和“生态环境必须缓慢自我修复”之间矛盾关系,实现灾区科学发展式重建的有效途径。灾区要实现科学发展,须转变高碳发展方式、实施低碳重建模式,统筹经济、社会、生态低碳重建与发展。

叁年重建成绩斐然,但要在后重建时代推进科学发展,灾区仍须谨慎处理生态保护力度小、产业发展约束大和对口援建维护难等诸多遗留问题。要通过统筹生态修复讲战略、低碳转型促发展、对口合作谋长远、土地规整求富民、民生工程多投入以及传统文化重传承等措施,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切实让群众共享重建成果,促进灾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和谐社会。

五、价值意义

地震灾后统筹重建研究的价值意义体现在理论研究中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及研究成果在灾后重建中的实践。

1.学术价值

地震灾害使“经济-社会-生态”开放复杂巨系统遭到系统性破坏,均衡状态遭到破坏。面对遭到重创的“经济-社会-生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顺应当前低碳发展的国际潮流,通过研究经济、社会与生态低碳统筹恢复重建问题,探索“以人为本,生态自然修复”的有效途径,构筑低碳统筹重建的理论体系,为重大自然灾害后受灾地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理论基础。

2.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灾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统筹恢复重建,对完善《重建条例》、实施《总体规划》起到推动作用,为灾区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恢复重建提供政策建议。立足灾区恢复重建现状,考虑长远发展;通过统筹研究,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实施低碳重建战略。统筹对口援建和狈骋翱等各种力量,促进援建政府与灾区政府,以及政府与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形成灾后低碳重建合力。

六、社会效益

课题组基于科学发展观思想、综合集成与统筹优选理论、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地震灾后“经济-社会-生态”统筹重建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指导灾后统筹恢复重建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与效益。

通过成果要报、重要成果专报、人大建言等途径,从灾后经济、社会、生态重建的各个方面,为推动汶川地震灾区低碳重建、妥善解决灾后重建后续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其中许多有益的建议被四川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吸收、采纳,并运用在灾后重建的相关政策中,为四川省灾后重建做出了贡献。&苍产蝉辫;

(课题组供稿)

(责编:张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