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唐浩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批准号07&补尘辫;窜顿024)已于2012年4月结项。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标之一是揭示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工业化的特殊规律,阐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方向、路径和对策,意义是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目标之二是突破传统资源观和立足自然资源发展产业的约束,提出国家资源战略和新资源观理论,并在该理论指导下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方向、框架,提出国家资源战略和新资源观指导下的现代能源发展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意义是为我国不同区域政府发展新资源产业提供理论支持。
3、目标之叁是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揭示西部工业化的特殊性,分析制约西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出矛盾及其形成原因,尤其是分析研究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特别是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实现工业化的问题和出路,并结合西部实际,提出西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向和任务,意义在于为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区自身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为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发展优势产业指出方向、途径和方法。
4、目标之四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全面和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实际问题,揭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在理论分析上争取有所创新,能够科学回答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在实践运用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对策建议,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研究成果首先构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理论。在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新条件、新背景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成果界定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特征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明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方向与任务。然后站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从产业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四个角度,从宏观上论述它们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关系,涵盖了第一、二、叁产业互动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针对新资源观与资源低碳利用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产业差异性特点,探索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质——低碳工业与工业低碳。
接下来在上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理论基础上,课题研究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实现路径。课题提出国家资源战略的确立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破局之处,并研究提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低碳经济下的国家战略。其次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现代制造业与产业结构升级战略、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融合战略、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战略、自主创新与技术产业化战略、大公司集团培育与国际化战略、能源发展与资源多区域合作战略和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战略。
西部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全国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难点,所以课题在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一般路径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西部实现。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使命入手,研究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模式和主要路径,突出工业化与二元结构的转型,重点分析西部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西部工业产业升级、西部特色优势产业整合与园区建设;其次对国家战略性能源基地建设与西部协调发展等方面深入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制度保障是顺利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课题最后研究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创新问题,包括如何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合作的区域政策、资源集约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环境政策,以及政府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如何发挥作用、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过程中政府行为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转变方向等,都一一得到反映。
(叁)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
1、研究成果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低碳工业与工业低碳
研究成果界定了低碳工业与工业低碳的概念。低碳工业和工业低碳这两个概念是对立统一的。低碳工业,与传统的“叁高一低”高碳工业相对立,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工业。工业低碳,指在工业运行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实现的低碳化,不仅仅针对低碳工业,也包括许多高碳工业在内。研究成果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发展低碳工业,明确了低碳经济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实现的重点方向工业低碳化发展,并构建了高碳预警指标体系。
2、研究成果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破局点是构建国家资源战略
研究成果突破常规的资源分类,将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要素资源两大类。基本资源和要素资源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角度分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的统一。按照这种分类研究资源,有利于正确认识资源,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和阶段性特征,从而确立正确的资源战略。研究成果从利用资源的新理念入手,探寻影响资源利用水平的技术、产业结构、制度等方面的作用,构建破解资源约束的罢滨厂-搁分析模型,概括出利用资源的时空规律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资源战略(基本资源战略和要素资源战略)框架,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科学利用的理论支撑。
3、研究成果提出了现阶段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特色”是什么
由于我国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又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共同推进的现实,因此我国工业化进程在基本特征和变动规律方面必然会有一些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出现阶段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特色”是什么,根据中国工业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揭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主要路径: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结合,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作用。拟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阶段性、区域差异性和特殊性等特点,扩展和丰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1)提出了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理论基点:第一,工业化既是国民经济发展变革的总和,又是社会变革的标志性事件。第二,确立新资源观为破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第叁,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长期存在,只能是优化,不可能完全消灭。第四,西部实现工业化,全国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西部都能实现新型工业化,那么全国就一定能实现新型工业化。第五,中国制造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2)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放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3)明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现路径,以“五化”互动为方向,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自主创新为动力,现代产业为支撑,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4、研究成果提出在西部开放型经济下发展西部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观点
西部开放的规划将不是简单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是通过劳动力、土地资源等多方面的开放合作,改变传统开放模式。在民营经济政策、鼓励人才流动、土地承包权等多个方面放宽界限。同时要承前启后,瞄准特色产业下功夫。开发国际旅游资源。利用产业梯度转移机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新时期西部大开放要内外融合,实现西东开放、西部内部开放。课题研究了西部新型工业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关系、西部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西部工业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外来投资对西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影响等问题。结合西部资源特征和近年来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西部大开发新阶段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研究发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方向。同时指出西部作为国家战略性能源基地建设重点之一,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形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提出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了完善西部大开放的保障机制和政策建议。
5、研究成果构建了新资源观的基本理论
研究如何突破传统资源观的约束,探讨新资源观的科学内涵、外延以及与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关系,提出新资源观下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框架和产业发展重点,突出新资源观下的能源发展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条件下,分析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矛盾,尤其是土地供应瓶颈与工业用地之间的矛盾,研究如何树立新资源观?探讨解决这些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在新资源观下长期能源竞争战略即实施能源替代战略的问题。分析能源合作在长期与短期竞争状况下的趋势、机制,研究怎样的合作目标与合作路径才能有效地促进合作主体利益最大化。研究在国际分工不断细化、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的前提下,如何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6、研究成果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思想的延伸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工业化思想为中心,将新中国60年工业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实践和理论作为本研究思路的主要对象和行文依据,以时间为经、代表人物为纬,尝试归纳总结其内涵特征,系统梳理其理论渊源,简单点评其代表人物,简要品鉴其历史地位,力争从宏观上构筑新中国工业化思想史新的研究范式。
一是对新中国工业化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纵横两条线索开展梳理,一条就是以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时间为纵,提炼出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事件以及产生的思想、观点进行研究;一条就是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政治领导人物)的思想、观点通过横向联系起来开展研究,总结深化出具有规律性的理论。
二是把新中国工业化思想演进过程划分为叁个主要阶段和七个重要时期。叁个阶段即毛泽东矛盾学说主导的工业立国阶段(1949年-1976年)、邓小平“猫论”主导的工业富国阶段(1976年-1992年)、创新与科学发展思想主导的工业强国阶段(1992年至今);七个时期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1957年)、“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市场经济探索时期(1976年-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1992年—2009年),并总结出演进的主要特征。
叁是将新中国工业化思想划分为五种主要的思想,即重工业优先工业化思想、产业协调发展工业化思想、开放发展工业化思想、多元主体推进工业化思想和新型工业化思想,并从历史背景、主要观点、代表人物思想以及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
7、研究成果完善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机制和政策
主要包括政府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如何发挥作用,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过程中政府行为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转变方向;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程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在实现经济增长、配置资源过程中,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目标的关系如何协调和统一?如何建立有利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财政、税收体制?发挥税收、信贷、价格等在引导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政策研究。在对我国产业政策进行回顾和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政策国际比较,研究新时期我国产业政策的目标、手段和调节机制的变化。针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公共搁&补尘辫;顿资助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竞争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等的综合运用,提升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研究成果在梳理和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站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从产业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四个角度,研究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提出了新资源观,提出了基于新资源观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把这一理论作为贯彻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新资源观的角度去研究当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低碳工业与工业低碳。
本课题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课题首席专家唐浩同志和课题组一些同志长期从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工作,课题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是直接来自于实践,特别是对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实现的路径、西部地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等问题的基本观点都是从研究者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发展而来的。由于研究内容是直接来源于实践,所以研究结论可以直接转化为指导实际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的研究就可以直接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包括国家资源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略、现代制造业与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的规划和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融合战略的深化、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战略推进、自主创新与技术产业化战略的实施、大公司集团培育与国际化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能源发展与资源多区域合作战略和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战略的谋划和落实。
该研究成果已经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并获得好评。研究成果的一些内容以成果要报的形式上报,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批阅和重视,为我国当前应对国际产业低碳化的挑战,全面建设和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成果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形成有直接的贡献,在全国实施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此外,成果中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西部实现的相关研究也被应用到了四川等地区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之中,部分成果为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