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社会和谐的建构与探索——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成果介绍

2013年11月20日16:25

由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和谐的建构与探索——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批准号05&补尘辫;窜顿037)已于2012年11月结项。

《社会和谐的建构与探索——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5&补尘辫;窜顿037)的最终成果,全书由上下两卷构成,70余万字。上卷题为“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历史沿革”,下卷题为“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现实探索”。成果从纵横两个纬度,或者说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纬度,考察了自古代希腊开始直至当代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本项目的最终成果。

(一)本项研究的研究目的和学术意义

自2004年起,“和谐社会”就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流行的主题语。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此之前的党的十六大上,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了出来,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说明,经过80余年的风风雨雨和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但摒弃了在“文革”中被发挥到极致的“斗争哲学”,而且对单纯的经济增长与整个社会和谐稳固发展间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形成既和以经济全球化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关,更和经过20余年的努力,中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同时面临各种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不无联系。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如何整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与个人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推进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作为一项全面而艰巨的伟大任务摆到我们的面前。

任何伟大的社会实践,都缺少不了深远、博大、全面而正确的理论作先导。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指出,“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除了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思想作指导外,如何借鉴中国历史上和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建设思想,汲取全人类的优秀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鉴于此,我们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并在6年的时间里为这项研究做了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认为该项目起码具有以下学术价值或实践意义:

1、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千年尤其是近几百年来的现代化建设,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基础,社会在经历了多次的激烈振荡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也基本上趋于平稳;与此相应,在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和经济学的发展中,几千年来围绕着社会团结、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公众议题也建构起了丰富多彩的、视角多元的各种社会建设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作为精神文明的积累和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之一。系统整理并认真了解相关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心胸广阔、富于学习同时有志于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2、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建设理论,从历史态的角度说绵延上下几千年,从共时态的角度说横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以及人与自然、国家与社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等多种领域,整理相关的社会建设理论,并加以批判性地吸收和比较研究,对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和经济学等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建设,丰富和繁荣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1世纪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历史重任。为了顺利地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除了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与冲突,还应该汲取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可以想象的是,本项研究能够为我们的上述伟大实践提供经验与教训、理论与参照。

4、从历时态的角度说,本项研究将涉及国外尤其是欧美学者几千年来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宏观理论探索;从共时态的角度说,本项研究将国家与社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尤其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不同层面上,述及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各个领域中有关社会建设的理论贡献。显然,这样的研究将为我们在不同领域,处理国家与社会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的矛盾与冲突,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援。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最终成果题为《社会和谐的建构与探索——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由上下两卷组成,涉及内容十分丰富。从成果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1)成果紧紧围绕国外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将国外社会建设的理论核心归结为“建构与探索社会和谐”;(2)上下两卷本的主题各有侧重:上卷着眼于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纵向论述,即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历史沿革;下卷则着眼于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所讨论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本项最终成果的上下两卷来介绍其基本内容和重要观点,并在最后述及其对策建议。

一、以西方为代表的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历史沿革

具体说来,在上卷中,我们论述了国外尤其是西方从古代希腊起,一直到20世纪末为止,社会建设理论及相关研究的全部历史沿革。这种叙述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传统历史:

成果上卷用九章的篇赋,尝试着从西方社会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理想社会范式的关键转变,来展开对自古代希腊起到西方社会学诞生止的社会建设理论的叙述。具体说来,首先从西方古典文明的衰落与《理想国》的问世来进入理想社会谱系的开端,然后讨论基督教的崛起与《上帝之城》的召唤。就重要性而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应该当仁不让地接踵其后。再接着,就是启蒙运动了。鉴于启蒙运动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将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欧陆启蒙运动分开论述,并专门讨论了反启蒙运动所提出的尖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不断趋于成熟。虽然在西方学术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或多或少地受到抑制,但它们对于我们理解西方社会建设的诉求,却是至关紧要,所以上卷利用了叁章的篇幅来追溯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中的社会建设理念。而大众社会则可谓是现代社会的原型,也是西方社会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对于现代社会的其他种种的称谓,都脱离不了大众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主体这一基本事实。所以,对于大众社会的思考,特别能够从根本上阐明现代性的处境与出路。

2、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当代历史:

对于以西方为代表的国外社会建设的当代理论,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理论的叙述方式了。这不仅是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太丰富,而且各种线索也是交错在一起的。有鉴于此,我们从叁个不同的方面来提纲挈领地进行综述,即围绕着社会建设的关键议题(共同体的追寻)、核心维度(道德秩序的重建)和主要方式(通过社会运动来改造社会),来集中讨论对于我们具有启发意义的国外社会建设的主要理念和基本举措。当然,对于不同领域的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卷没有作过多的论述,因为它们是成果下卷所关注的主题。

二、国外社会建设理论从理论到现实的转换

具体说来,在下卷中,我们讨论了以西方为主的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在现实面向上所做的那些最为重要的理论探索。这种叙述包括:

1、朝向现实的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宏观探索:

在这一部分的叁章中,我们分别讨论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建设的结构基础,包括社会分层及现代西方最为重要的社会结构——中产阶级及其理论。通过理论梳理能够看出:(1)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比较好地解决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它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路;(2)西方社会分层结构为社会建设提供了结构性基础,这种分层又是建立在合理的流动基础上的,流动为不同社会阶层的有效整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3)西方社会建设从社会结构来看,最为成功的一个方面是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形态,即庞大的中产阶级社会,这是西方社会稳定的基石。

2、朝向现实的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微观探索:

与前述社会建设的宏观面向相比,这一部分述及社会建设的微观面向: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信任(心理基础)和社区建设(微观机制)两个方面。就社会信任而言,西方学者的贡献都不仅在于意识到了信任或社会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前提,是社会整合的心理力量,而且在于指出了一如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信任或社会信任同样是可以培育或建构的;而就社区建设而言,我们通过国外学者的理论证实: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的有效途径,是重建人文精神、重建道德方案和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的行动基础和基本单元,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

3、以北欧为代表的经典案例研究:

在下卷的最后一章,我们以北欧福利国家为例,讨论了社会保障与福利国家的社会建设问题。我们所以会在本项课题中选择一个地区的数个国家(北欧国家)讨论社会建设问题,是因为研究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政策发展历程,确实是考察其社会建设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视角。我们看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北欧国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秩序、支持社会公正的再分配机制,以及具有强烈的公民权理念的社会公民。这些国家所形成的社会体制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北欧模式”或“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模式”。尽管这些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但在国际比较中,它们体现出许多共性,这使人们能够把它们看作为一个独特的福利国家体系类别或族群,并且可以为中国社会建设提供某种有益的借鉴。

叁、有关中国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作为一项理论研究,我们不仅探讨了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借鉴与扬弃问题,事实上还结合中国现实讨论了如何走社会建设的中国道路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对策与建议包括两个方面:

1、如何正确对待以西方为代表的国外社会建设理论?

我们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证实,在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毫无疑问,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借鉴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之一的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但另一方面这种借鉴并不是没有应用限度的。其一,西方社会建设理论,是西方世界在自己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社会秩序的紊乱、市场和资本的侵蚀、阶级矛盾的激烈、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冲突、共同体与个人诉求的紧张以及价值观和信仰危机所引发的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通过调整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形成的一整套涉及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正、调整利益格局、缓解社会矛盾、动员社会力量、改善国民生活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理论;这些理论本身是西方各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历的困窘、矛盾和应对措施的历史反映,因此它对发展中的非西方国家的社会建设既具有借鉴意义,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其二,中国的社会建设,是由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决定的,而这样一种现实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建设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建设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和推进的,而且也因此使得中国的社会建设一开始就有着十分鲜明的国家色彩;再比如,中国提出“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有着自己完全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或者说有着自己完全独特的“国情”;还比如,中国的社会建设也有着因为上述两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特定而具体的内涵或重点,以及其所面临的独特的制度瓶颈。

可以说,正是中国社会建设的特殊性或者说与西方社会建设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全盘或单纯地“移植”或“借用”西方现成的社会建设理论与经验。如此,借用或考量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是探索社会建设的中国道路的理论任务之一,它也应当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觉承担的一种历史使命。

2、如何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社会建设的中国道路?

在本项目的最终成果中,我们论证,从某种程度上说,既然中国的发展模式或所谓中国经验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形成了其所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那么如前所述,这些矛盾和问题势必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内涵或重点,以及解决问题和矛盾时所可能面临的制度瓶颈。我们认为,清楚的意识到中国社会建设所应着力的重点和制度瓶颈,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路径和解决手段,我们就有可能在社会建设方面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中国道路。

中国社会建设的内涵问题,是我们今后应该着力的重点。我们已经提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将现阶段社会建设的重点表述为“改善民生”,并具体地论述道:“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的实践目的,就是胡锦涛所说“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的研究说明,从改善民生入手来界定中国社会建设的内涵或现阶段的重点,是非常准确的。

中国社会建设的瓶颈问题,是我们今后应该把握的核心。我们同样也已经论述,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瓶颈就是经过叁十年的改革开放依旧刚性十足的社会体制。所谓“社会体制”,用秦德君的话来说,就是“社会领域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构和样式,即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职能,体现中央、地方各层级政府事权、财权责任,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机制与制度的结构和样式”。我们的研究证实,社会体制所以是社会建设的瓶颈,归根结底是因为:一方面正是这些体制弊端阻碍了社会建设的向前推进,成了我们实现建设和谐社会这场伟大战役的攻坚战;另一方面则是指这些体制弊端所具有的刚性特点带来了攻坚的难度。

(叁)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作为一项理论研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本项研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其一,社会影响,主要包括本课题组在从事本项研究时主要通过着述,也附带通过讲演、教学等方式产生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其二,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本项研究对中国社会建设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本项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项研究前后历时6年,在六年的过程中,周晓虹教授及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共计撰写了中英文学术论文近50篇,并写成达70万字的最终课题成果,这些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就西方为代表的国外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理论梳理,述及了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年以来中国社会学家对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做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介绍和梳理;另外,周晓虹教授和课题组成员王小章教授还主编了《西方社会建设译丛》5种,各位成员还围绕这一主题出版了多部着作和译着。这些着述尤其是学术论文基本上都发表在中文核心杂志(颁厂厂颁滨刊物)上,而且多篇论文为有全国性影响的《新华文摘》以及有学科影响的《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它们都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为人们尤其是政府和学界了解、把握、分析国外尤其是西方社会建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体系提供了帮助,我们相信,这对中国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

2、本项研究的社会效益

作为一项单纯的比较理论研究,本项研究的社会效益可能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研究详细而完备地梳理了国外尤其是西方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并对与社会建设相关的各种理论的历史沿革、概念构架、社会背景做出了比较完备的阐释,这种理论工作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的创建和完善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它使得未来我们进行的有关社会建设的理论探讨能够建立在相对现实和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

(2)研究在充分详细地论述国外尤其是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前提下,揭示了这些理论所具有的普适性和特殊性,尤其是论证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迥然不同、现有的社会政治体制又完全相左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应该把握怎样的应用限度?这其实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样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我们进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面临经验不足的当下更是这样。

(3)研究证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既然中国的发展模式或所谓中国经验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形成了其所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那么如前所述,这些矛盾和问题势必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内涵或重点,以及解决问题和矛盾时所可能面临的制度瓶颈。我们认为,清楚的意识到中国社会建设所应着力的重点和制度瓶颈,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路径和解决手段,我们就有可能在社会建设方面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中国道路。显然,这一论述对中国的社会建设事业是有极大的现实效益的。

(课题组供稿)

(责编:张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