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院士制度:期待在改革中完善

齐&苍产蝉辫;芳&苍产蝉辫;金振娅2013年11月21日10:15来源:

原标题:院士制度:期待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发

  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37个字的表述不仅受到科技界的关注,也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院士制度改革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关注?科技工作者对院士制度改革又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公众关注度何以居高不下

  在《中共中央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其他内容相比,院士制度改革的篇幅并不长,但受到的关注却明显更多。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胡乐乐是文科教学领域的研究者。按照目前我国的院士制度,他基本不可能成为院士,但他一直在关注院士制度的改革。“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学术称号,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会跨出科技领域,延伸到整个学术界。因此,院士制度的改革与整个学术界都有关系。”胡乐乐说。

  胡乐乐坦言,目前学术界普遍有一种浮躁的风气,跑项目、使用经费不合理等问题并不鲜见,他希望通过院士制度改革带动整个学术界风气的好转。有胡乐乐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院士制度改革的关注已经远远超出这一制度本身,甚至超出科技领域,变成对整个学术界的期待——以院士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带动整个学术界更健康、更好地发展。

  制度改革事关学术风气

  “对于遴选制度,我认为只保留院士推荐一个渠道就够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忠和说,院士是一种荣誉称号,“如果部委、地方、单位、学会都可以推荐,就难免掺杂利益因素,带来行政干预,也存在重复浪费的问题。我觉得是金子总会发光,优秀人才不会被埋没。毕竟,能否当选最终还得由院士们投票产生。当然,这需要改变‘3名或3名以上院士才能推荐’的规定,或许可规定每个院士都能推荐1-2名候选人。需要多名院士推荐的要求,必然导致一些人去‘联络’,这样弄得大家都很有压力。”

  周忠和认为,遴选制度还应该保证被推荐人在增选的过程中,处于绝对被动状态,“也就是说直到被选上为止,当事人是不知道的”。

  “事实上目前都是被推荐人提供材料,他自己都知道了,还怎么绝对被动?”周忠和介绍,在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院士选举中,他们一般会联系被推荐人的同行,请他提供相关材料,保密并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周忠和自己就是这样被选上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也曾遇到过欧洲某国科学院请他提供一位同行的材料。

  对于院士遴选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指出,当前有两个“瘟疫”,首先是公关,这种现象在选举过程中普遍存在,导致不想公关的也“被迫”加入,否则就会吃亏。在秦伯益看来,花样繁多的公关,折射出候选人对学术名利的急切态度;另一个“瘟疫”就是恶意投诉。这些都是需要在改革中解决的问题。

  “院士是一个学术共同体,遴选制度、学科布局、年龄比例,这些都需要院士们讨论决定。”周忠和说,“但退休制度就不是院士能决定的了。”

  说到退休,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秦伯益。早在2002年秦伯益就在《光明日报》撰文直言“院士不是花瓶”,他清晰地看到,一方面,院士被人当作花瓶,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院士乐于当花瓶。因此他在2004年写信坚决要求退休并获得特批。

  但秦伯益仍然是一位院士。他认为,院士是终身荣誉,是对过去工作成绩的认可,诸如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等称号都是荣誉性的。很多接受采访的院士都表达了这个观点,退休是指离开工作岗位,院士是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荣誉怎么退休呢?

  然而,终身荣誉并不等于终身工作,他所在单位的岗位不是终身的。“如果院士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弱了,的确应该退出本单位的科研岗位。”秦伯益认为。

  回归“荣誉”才是改革根本

  “荣誉应该坚持,但荣誉绝不是特殊化。”有院士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同行肯定和公众认可,知识分子也是如此。

  秦伯益说:“授予一个人‘院士’学术称号,不仅是对他成绩的认可,更是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一种体现。同时,大部分院士都堪称学术道德的楷模,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院士称号作为最高学术称号和一种终身荣誉,本身并没有问题,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但这种荣誉不该和利益挂钩。”秦伯益坦言,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荣誉称号”确实出现了偏差。这也是院士常常成为舆论焦点的主要原因。我国不少省份规定,院士在组建实验室、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优先权;在生活补助、医疗保健等方面甚至可以享受副省级待遇等。

  “改革关键在去利益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如果院士只是学术头衔、学术荣誉,不与学术利益挂钩,年龄和终身制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学者符合当选的条件,什么时候当选都可以,因为当选之后,他仍然和其他学者一样平等竞争进行学术研究,没有学术特权;同时,终身荣誉也没有问题,因为这就是荣誉而已。”

  让院士称号回归“荣誉”,这不仅仅是院士的事。

  很多人认为院士参加国家科技政策制定、项目评审比较多,个别院士会借此占有太多科技资源。其实,院士们参加这些活动并不是问题,要在这些活动中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制度保障。事实上,科技界也一直在呼吁,减少对科技发展和科研立项中的行政干预,实施同行评议的评价机制。有院士指出:“要用制度防止学术腐败,比如在评审过程中实行回避制度、保密制度等。”

  而说起院士为何被抬得这样高,院士们也是一肚子委屈:“国家对院士的‘特殊’待遇只有一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在2008年10月发了一个文件,从2009年1月1日起,将两院院士津贴由每人每月2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000元,执行至今。”有些单位百万元年薪招聘院士、有些部门和地方在评审与评估中加入“院士权重”……这些“被附加的”的利益,就不是院士们能够控制的了,对此院士们也很无奈,“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回归荣誉,还需要全社会以平常心看待院士”。(本报记者 齐 芳 金振娅)

  延伸阅读

  1.什么是院士?

  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终身荣誉。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2.什么情况下会撤销院士称号?

  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当院士出现犯法、危害国家利益或丧失科学道德、违背院士标准的行为,有5名或5名以上院士书面提议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之后其所在学部的全体院士进行投票表决。参加投票表决的院士人数,不得少于本学部院士人数的叁分之二。如果参加投票的院士中有叁分之二或以上赞同撤销其院士称号,学部就做出撤销院士称号的决定。当然,这项决定还要经主席团审查批准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院士本人也可以提出撤销自己的院士称号,经主席团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