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教授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凝聚着国人的血缘亲情和家国情怀。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以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从传统节庆的性质上讲,春节和庙会具有生活文化的同质性,基于日常生活又超越日常生活,富含信仰性心意内涵;既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传承,又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发状况密切相关。
作为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庙会都在农闲时举行。无论是春节的祭扫、拜年、贴春联年画、爆竹、祭祖、接神和踩祟,还是庙会的祭祀、商贸、演艺和杂耍,均以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祈求丰年、家国康泰为心意指向。
民俗文化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为了持续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它具有物质与精神、实在与信仰双重特性。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年俗是我们的祖先因生存压力和生命永存的企盼而创造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人类同生命悲剧不断抗争的结果,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历史展开过程,是一个主客体交融同构和不断流淌发展的审美性文化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和庙会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理想的日常生活样式的展现。
日常生活是维持个体生存发展的日常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传统生活文化的传承,又内含着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下的生活文化新建。传统生活文化中既有弘扬人类生活本真性的一面,也有背时阻遏发展的消极成分。现代科技既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建构新的文化享乐的一面,亦有悖于传统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的工具性成分。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当下日常生活传承与重建的关键。
人类的生活文化有一个稳固的结构,它始终以物质与精神的两栖形态为人们所接受并生存其中。即使是到了高科技时代,人类也不会单纯生存在理性逻辑秩序中,而会在不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实在与信仰并重的新的日常生活方式中生活。所以说,承载了祖先数千年生活文化创造精神的年俗和庙会传统不会消失,只会随社会的发展不断传承和重建。庙会、社火、春晚、短信拜年,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年俗及其节庆心理的顽强生命力。无疑,文化的传承和科技的升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可以并行不悖地融合生成新的“日常生活”,保证人们继续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春节狂欢和庙会盛会节日里。
随着现代日常生活的建构发展,春节与庙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化的节日,而是正在走向城乡一体的公共的节日。正像现代科学技术之电视晚会、网络微博走进山寨村落,农民亦能享受现代文化生活,边远村落的民间艺术已经跨入城市成为市民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以现代城市文明为标志的春节庆典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节日及其信仰心理经历社会转型之文化批判、启蒙和选择,正在构建生成为新的生活内涵,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世界正在重建之中。
(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蹿锄飞0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