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研究团队自2012年开题以来,收集整理了760个全国基本、基准点站点气象数据,对每个站点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于干旱及极端高温做了充分的统计分析,一些结果已经在一些会议及论坛发布。首席专家除了与每个子课题负责人直接沟通交流外,每年定期组织子课题负责人会议,汇报子课题的研究结果与进展,协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进展良好。具体来讲,我们的工作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子课题1完成了预定的统计学方法的研究,即非齐次泊松点过程在极端气候上的应用。相应的方法编译成了程序,对全国每个基本、基准点站点气象数据(1951-2011)进行了充分的统计分析。初步结果显示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在过去20年极端高温事件增加了3-8倍。极端干旱在大部分地区变得更加频繁。
(2) 子课题2和3在子课题1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地区(西北,北部,东北,中部,南部,东部及东南)的干旱特征有明显差异。总的来讲,连续不降雨天数在所有地区都有增加趋势,而总的降雨量没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这样的研究结果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及防洪抗旱有很大潜在的价值。
(3)子课题4至6基于前3个子课题在严谨统计分析及推断基础上关注极端事件对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机制的研究。对于粮食安全,子课题4集中研究极端干旱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全国大范围发生干旱的机率比预想的要大,我们将进一步量化这个机率。子课题5的初步结果表明,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不同群体、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影响。社会弱势群体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相对较严重。 子课题6集中在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机制的研究。我们研究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应对措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及我们的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我国城市圈及城镇化进程中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建议。
二. 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我们就气象数据的整理及分类,与国家气象数据中心李庆祥主任做了很多交流与请教,对气象点站的历史及可靠性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有助于加强我们统计分析的可靠性。我们对全国的气象点站数据进行了整理,对缺失数据进行了处理。我们已收集近百篇有关极端气候的文献。部分结果在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上应邀作了报告。今年我们就研究结果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泽椿院士进行了详细讨论。
应邀报告:
1. 2012年7月:Massive Spatio-temporal Data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中国?黄山。
2. 2013年6月21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历史趋势及预测,“中国特色防灾减灾高层论坛”,中国?北京,北京中安民泰减灾与应急技术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中心,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
3. 2012年7月8日:How extreme has the weather become in China? 8th Conference on Extreme Value Analysis.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
学术会议:
1. 2012年5月10日:第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北京,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
2. 2012年5月12日:中国特色御灾模式研讨会,中国?四川汶川,四川省委党校。
3. 2012年6月5日:The Sixth Sin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4. 2012年7月18-20日:SRA World Congress, 澳大利亚?悉尼,风险分析学会(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
5. 2012年12月20日:WORLD ECONOMIC FORUM CHINA FACULTY WORKSHOP,中国?北京,世界经济论坛北京办公室。
6. 2013年1月9-11日:IRG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3 “From ‘Crisis Management” to “Risk Governance”,中国?北京,中国科技部、清华大学、国际风险治理理事会(IRGC)。
7. 2013年5月24日: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中国?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8. 2013年7月2-4日:适应气候变化国际高层会议,中国?北京,瑞士驻华使馆、英国驻华使馆、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
9. 2013年7月20-21: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山西,山西财经大学
三. 代表性成果介绍
我们通过统计建模及分析,对极端高温及干旱做了细致的分析,有一些新的发现。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国家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 就平均温度来看,高原地区(西藏、青海与甘肃),东南沿海省份及大城市温度增加较多。
(2) 就极端高温,我们分地区进行研究。比如在西藏,28度是在2011年来说是20年一遇的高温,而北京42度则是20年一遇的高温。我们认为这样定义高温更加合理,可以看出极端高温对不同地区的影响。虽然35度是法定的高温天气,但对有些地区,比如西藏,28度则是极端温度。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解极端气候及制定应对措施更有指导意义。
(3) 对于极端气候事件的定义,我们采取概率论的定义,即一个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5%,我们称之为极端天气事件。而且我们的定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及极端天气事件随时间而变化。比如20年前的极端天气事件在今天也许较为常态而不成为极端天气事件。我们的统计模型可以定量的刻画每个地区每一年的高温阈值。比如北京地区2011年20年一遇的高温是42度,而在1990年,20年一遇的高温是38度。这是我们统计学方法的创新之处。
(4) 对于降水量的研究,我们的初步结果很有价值。我们发现年总降雨量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连续不降雨天数在全国多部分地区有明显增加,而且不同地区的规律不同。综合来看,我们推断降雨强度增强,在蓄水工程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国家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规划。
四.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我们正在撰写两个成果要报,分别递交全国社科规划办及北京市政府。我们计划今年11月份邀请有关专家召开成果发布会,并与有关报刊记者联系。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历史趋势及预测 |
张浩、 王强 |
研究报告 |
|
5000 |
|
2 |
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 |
薛澜、 刘冰 |
论文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10 |
10000 |
|
3 |
“管理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特别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
刘冰、 薛澜 |
论文 |
《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321: 92-95 |
7000 |
|
4 |
我国洪涝灾害风险管理框架及运行机制研究 |
李芳、 刘冰、 沉华 |
论文 |
《中国应急管理》,2012年第8期,20-23 |
8000 |
|
5 |
回弹效应的研究进展及政策含义 |
薛澜、 刘冰、 戚淑芳 |
论文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102-106 |
8000 |
|
6 |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与变化态势分析 |
陈印军、覃志豪 |
研究报告 |
|
11500 |
|
7 |
Modelling impact of agro-drought on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
Zhihao Qin, Huajun Tang, Wenjuan Li, Hao Zhang, Qiang Wang |
论文 |
已投稿 |
7300 |
|
8 |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for agriculture in China |
Zhihao Qin, Wenjuan Li, Huajun Tang, Hao Zhang, Qiang Wang |
论文 |
已投稿 |
8700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