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能源安全视角的海外油气资源接替战略研究”经过专家评审并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于2011年12月正式立项。立项后项目首席专家组织项目组成员对未来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进度和研究分工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明确部署。截至目前,项目组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
(一)项目开题论证
2012年2月24日,课题组召开开题论证会。本次会议由课题组所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副校长陈大恩主持,校长张来斌出席会议并致辞。与会专家包括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张玉清司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袁向春教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计划规划部副主任李华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规划部刘岩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卞德志副总经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丁日佳教授。
课题组首席专家罗东坤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项目的设计与研究计划,并对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和后期研究安排进行了总结和部署。然后,与会专家以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为基础对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分别从国家政策、石油公司战略、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设想。最后,课题组首席专家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发言,表示将积极参考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完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努力实现研究目标,为国家海外石油资源接替战略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依据。同时,校领导和科研处也表示将为项目组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并对项目进行配套支持。
(二)课题总体执行情况
按照研究计划安排,本阶段研究的重点为子课题一“我国中长期石油安全形势研究”以及子课题二“全球剩余油气资源技术经济评价与排序的研究”。目前子课题一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对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进行汇总、检验并邀请专家对其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价;课题组成员也正在将对我国中长期石油需求预测、我国国内石油产量预测、海外供应国内的产量预测以及石油安全形势评估等预测和分析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或相类似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用以验证模型的先进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子课题二已经开展,目前完成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各类方法的构建上,诸如海外油气资源经济评价方法、风险评估方法和储量分级方法等系列研究方法和模型已经初步构建形成。
(叁)各子课题的研究进展
1、子课题一
(1)我国石油中长期需求预测
调研和分析了我国城市化速度、人均骋顿笔的增长趋势,发达国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基础构建了我国汽油需求模型。调研和分析了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和农用排灌柴油机总动力;调研和分析了我国柴油车保有量的变化趋势、水运客运量和货运量的变化趋势和运输里程、铁路内燃机车数量和结构比例变动;根据上述因素建立了包含农机柴油消费、运输柴油消费及商业柴油消费的我国柴油需求模型。调研和分析了我国民航业的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情况;根据上述因素建立了航空煤油需求进模型。
根据上述模型完成了对我国成品油需求的预测,目前正在对预测结果与其他研究机构的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预测的效果。
(2)国内石油供给预测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总结课题组前期研究数据及成果以及对中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合作单位进行调研等方式,初步掌握了国内各油田储量、产量及开采现状等资料。
建立了针对不同开发阶段油田的产量预测方法体系,具体包括:对于已经投入开采的油田,根据其类型的不同选择产量递减和变化规律,预测其产量趋势;对于探明未开发的油田(主要是难动用储量)根据国外的开采情况和开发周期进行类比,对其产量进行估计;对于尚未探明的油田,运用龚帕兹曲线、厂型曲线等典型的储量增长规律模型进行储量估算,然后根据已开发油田类比其产量。应用上述系列方法完成了我国中长期石油产量进行了预测。
(3)海外区块国内供油预测
调研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课题合作单位的海外项目情况,掌握了目前各石油公司在海外拥有的油气资产及各区块产量情况,通过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石油运输途径和运输能力对其可供应国内的石油产量进行了预测。
4、 (4)我国石油安全形势评估
5、 通过文献查阅等方式收集和分析了目前用于石油安全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从石油供应安全和石油消费安全两个角度初步构建我国石油安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和世界重要能源消费国的石油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价。
2、子课题二
(1)海外油气资源分布评估
通过调研和资料查阅获得了海外油气资源分布及储量的部分数据;收集了海外157个国家的石油合同并进行了翻译,完成了对海外重要产油国石油合同条款的研究。
(2) 海外石油投资经济评价
通过对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的提炼、总结和创新,构建了海外石油资源经济评价的方法体系,具体包括产出预测方法、投资和成本等投入预测方法、经济边界评估方法等;对海外石油投资风险评价方法和储量分级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对中亚和非洲的潜在资源国油气投资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估。
(3)非常规资源经济评价
通过结合本课题组成员参与的其他纵向和横向项目,并进行资料查阅和分析,分析了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初步构建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经济评价方法。
3、子课题叁
通过查阅文献对各国的石油安全与能源政策进行调研。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实地调查、数据采集和案例搜集情况
项目开题论证后,课题组成员根据项目的内容框架和研究思路进一步明确了项目资料收集工作的具体安排。本项目涉及研究内容广、学科交叉性强,所需资料丰富,具体包括: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相关的石油及其终端产物市场与需求的信息和数据;与国家各油田油气储量、开发和产量相关的行业信息和数据;与国家海外油气勘探投资与风险相关的海外油气资源购置、开发和管理信息资料;与海外资源国油气对外合作政策相关的石油对外合作合同等资料;以及全球石油资源分布和储量开发情况;全球石油交易与石油运输情况;各国石油安全形势及保障石油安全的对策等资料。根据所需资料、数据、信息的性质,确定以数据采集为主要手段,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和各种统计资料、收集整理课题组已完成项目资料、向各石油公司进行调研等方式开展。目前已经完成的工作包括:
(1)油气资源国投资环境和对外合作政策调研:翻译并整理研究了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合同共157种,选取其中重点国家详细分析了其合同条款及对产量和投资政策的影响。
(2)通过查阅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国际能源署网站,IHS勘探开发数据库、全球勘探开发服务、石油法律法规数据库,OnePetro综合数据库(SPE电子资源),《世界石油工业统计》等,收集了部分全球油气资源储量、产量数据。
(3)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统计数据快报》,各油田内部统计资料等,收集了中国石油产物分类、产量结构、市场需求、消费构成等数据,以及各油田储量发现和产量变化等资料和数据。
(4)通过整理和分析课题组前期已完成成果,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报告:《海外油气发展战略及资产快速评价技术》、《低勘探程度复杂盆地快速经济评价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东中亚油气区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价》;欧盟国际招标重大项目成果报告:Feasibility of Coal Bed Methane,商务部项目成果报告:《我国石油供应保障研究》;石油石化部级课题成果报告:《中石油天然气资源技术经济评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气开发资源接替战略》、《中国成品油需求预测系统研究》、《中国石油海外投资业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开发研究》等,采集和整理了海外油气评估方法与参数、中国天然气资源储量与产量预测、中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级与技术经济评估结果、油气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方法与参数等资料和数据。
2、召开或参加学术研讨会、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
课题自开题以来,课题组内部的学术研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课题组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定期组织沟通和讨论,对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进行充分的论证,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
(2)子课题参与成员与子课题负责人不定期组织内部交流和探讨,以便子课题负责人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质量检查。
(3)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合作与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具体包括:
2012年6月参与举办“中国能源与资源“6+2”经济管理论”,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世界油气供需及中国能源战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矿产资源战略研究; 中国能源需求的总量控制、能源价格、资源评价及管理等。
2012年9月参与举办“世界石油峰值问题”学术研讨会,重点针对石油峰值的标志,石油峰值对能源峰值和碳排放的影响,世界对中国能源战略的评价,中国在应对石油峰值的对策,非常规石油资源石油峰值的评价以及页岩气开发对石油峰值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谈论。
2012年11月参与举办“第七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暨第八届中加能源合作会议”。论坛主题为“变化中的全球能源格局:非常规油和天然气的地位”,讨论的议题包括:中国能源政策走向与能源安全议题;国际石油投资、并购与国际石油合作趋势;国际背景下非常规油及液化天然气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5月邀请两位能源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赵晓丽教授和陈彬教授进行主题演讲,两位教授分别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外部性: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和“能源、经济与环境交叉科学的前沿问题与研究方法”两个主题,就能源经济交叉领域的前沿学术性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2013年5月邀请道达尔教授团成员Marcel Valdelievre教授举办主题为“Global perspectives for Energy”的专题讲座,并与专家就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国未来油气资源的供需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4)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报告和研讨会,具体包括:2012年5月“油气资源国际博士生论坛”;2012年5月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举办的“中俄天然气领域合作的问题与前景”学术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举办的“页岩油勘探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报告等;2013年3月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高端学术讲坛“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未来走向”学术报告。
3、相关基础资料库、专题数据库和案例库情况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特点,需要对国内未来石油产量、国外石油产量中可以运回国内的部分进行预测,因此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资源评价方法,对此课题组开展了两方面的资料库建设:(1)建立了国内油田储量、产量的数据库,目前正处于数据充实阶段。(2)建立了国内油气资源的经济评价方法模型和参数体系,并编制了系列软件,能够实现对油气储量资产和项目的快速经济价值评价和储量分级。
叁、代表性成果介绍
项目开展研究至今,已经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发表论文9篇,其中厂颁滨收录3篇,颁厂厂颁滨收录2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6篇;出版着作1部。具体如下:
1、发表论文成果
(1)Modeling the operating cost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发表期刊名称:贰苍别谤驳测(厂颁滨,滨贵=3.61)期刊卷号、期号:2012;40(1)
论文内容为通过结合油气开发产量递减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的综合影响,根据油气开发产量递减和学习曲线理论原理,建立了油气开发操作成本预测模型。论文学术价值一是体现在为合理地评价油气项目的经济性构建了科学的操作成本预测方法,从而使油气经济评价模型更具实用性和准确性;二是体现在可以通过该方法对比油气措施作业效果的经济性,并对措施作业进行优选。应用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组对突尼斯地区的几个油气项目操作成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该模型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模型的建立将为本课题科学的评价国内及国外石油供需预测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2)Modelling optimal production rate with contract effects for international oil development projects
发表期刊名称:贰苍别谤驳测(厂颁滨,滨贵=3.61)期刊卷号、期号:2012;45(1)
论文内容为通过分析石油合同对油气开发投入产出各因素的影响,研究油气开发项目采油速度、开采时间、产量、投资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建立最优化开采模型。论文学术价值体现基于最优化理论和油气勘探开发客观规律,构建了基于地质条件和技术进步的油气最优化开发模型,为海外油气开发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应用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组对各种国际石油合同、油价等因素对油气开发最优开采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石油合同条款对最优开采速度的影响较大,而油价的波动对最优开采速度的影响甚微。该模型的建立将为本课题科学的评价海外资源国的合同条款、评价海外资源国投资风险以及预测海外资源国对我国国内油气供应潜力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3)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il consumption growth path of China: Empirical evidence
发表期刊名称:Energy(SCI,IF=3.61)期刊卷号、期号: 2012;45(1)
论文基本研究内容包括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协整分析法对我国从1978词2009年各产业石油消费与各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长期增长的趋势,且中国石油消费与第叁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正在逐渐增强。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中国叁次产业增长与石油消费量增长的关联度正在逐渐下降;第二,中国石油消费主要受长期趋势的影响,在叁次产业中第叁产业对石油消费增长的弹性最高。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本课题中国石油消费量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4)海外油气项目风险-效益联动分析模型与应用
发表期刊名称: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收录)期刊卷号、期号: 2012;32(2)
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从风险源的角度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将项目净现值计算、蒙特卡罗模拟和风险—效益传递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风险—效益联动模型,提出了基于与其最低收益的风险指数并给出了其计算方法。应用该论文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对中亚地区各石油区块的数据进行了风险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大部分油气区块位于低风险区域,土库曼斯坦的油气项目属于高风险高收益,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项目属于高风险低收益。该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将为本课题海外油气风险效益评价提供方法依托。
(5)我国产业结构和石油消费增长路径
发表期刊名称:软科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收录)期刊卷号、期号: 2013;27(2)
论文研究内容包括在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石油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和向量误差纠正模型对石油消费量增长和叁次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长期关系上看,石油需求对第叁产业的弹性系数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由于两者的挤出效应使对第一产业的弹性系数为负;从短期调整能力来看,石油需求增长偏离长期趋势主要是受第二、第叁次产业的影响,但是由于影响系数较小,短期影响能力有限。论文的主要观点在于针对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和趋势,提出了提高石油使用效率,节约石油消费;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合理引导天然气等替代能源消费等能源政策建议。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预测我国石油消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煤层气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发表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中文核心期刊)期刊卷号、期号: 2013;32(3)
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在借鉴蒙特卡洛情景模拟及概率分析思想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筛选风险因素,运用专家调查法估计风险因素的状态值和概率,通过组合各种风险因素状态值模拟决策情景,按照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的流程构建了煤层气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模型。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为非常规油气的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7)美国页岩气开发中的环境与监管问题及其启示
发表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中文核心期刊)期刊卷号、期号: 2013;32(9)
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美国页岩气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包括消耗大量水资源、加剧气候变化、潜在的甲烷泄漏、污染饮用水源、降低区域空气质量等;同时发现监管方面也存在许多矛盾以及不科学之处。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比,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以下建议:建立严谨的技术标准,进行可靠全面的评估;建立完整的监管制度;实行严格的保护环境控制措施;采取预防措施,制订预警方案。本论文是在对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衍生成果。
(8)中国的石油安全令人堪忧
发表期刊名称:中国能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卷号、期号: 2012;34(10)
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将石油安全分为石油供应安全和石油消费安全,建立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石油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与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的石油安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1 年中国石油安全的综合指数为57,而同期美国为80、欧盟为77、日本为72、印度为62;且在所选国家和地区中,无论是石油供应安全,还是石油消费安全,中国都处于末位。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评价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9)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美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监管新框架
发表期刊名称:中国能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卷号、期号: 2012;34(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分析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美国海上油气监管的调整,研究美国海上监管新框架,并分析石油行业协会在美国海上油气开发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对我国海上油气开发监管现状提出一些启示和借鉴。本论文是在对海外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衍生成果。
2、出版的研究着作
着作名称《峰值的幽灵》,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978-7-5097-3903-7
该着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了石油峰值问题:石油及能源峰值缘何形成?峰值的到来对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将产生何种影响?利益相关方对能源峰值的观点和态度维和不同?科技进步能够缓解或终结缝制的到来?人类应该从哪些方面应对能源峰值?该着作是在课题组多年对石油峰值、能源经济研究积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研究成果 ,该书不仅探讨了能源峰值形成的背景、客观依据,峰值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峰值的应对等问题,而且还用对目前的能源-经济-环境问题研究现状、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及其发展潜力等目前学术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自立项开展研究以来,共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了2分研究成果介绍,分别为《海外油气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和《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石油消费增长》,其中前者已经被社科基金专刊(中国社会科学报)采纳并发表。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Modeling the operating cost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
罗东坤 赵旭 |
期刊文章 厂颁滨检索 |
Energy/ Elsevier/ 2012;40(1) |
约6500英文单词 |
|
2 |
Modelling optimal production rate with contract effects for international oil development projects |
赵旭 罗东坤 夏良玉 |
期刊文章 厂颁滨检索 |
Energy/ Elsevier/ 2012;45(1) |
约6000英文单词 |
|
3 |
美国页岩气开发中的环境与监管问题及其启示 |
冯连勇 邢彦姣 王建良 姜鑫民 翟圣佳 |
期刊文章 核心期刊 |
天然气工业 2012;32(9) |
约3500中文字符 |
|
4 |
海外油气项目风险-效益联动分析模型与应用 |
张宝生 王庆 王英君 |
期刊文章 核心期刊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32(2) |
约4000中文字符 |
|
5 |
煤层气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
夏良玉 罗东坤 代由进 |
期刊文章 核心期刊 |
天然气工业 2012;32(3) |
约3000中文字符 |
|
6 |
中国的石油安全令人堪忧 |
薄蓉 唐旭 冯连勇 史丹 |
期刊文章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能源 2012;34(10) |
约3500中文字符 |
|
7 |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美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监管新框架 |
冯连勇 孙肖阳 唐旭等 |
期刊文章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能源 2012;34(12) |
约5000中文字符 |
|
8 |
我国产业结构和石油消费增长路径 |
郑玉华 罗东坤 张亚芳 |
期刊文章 核心期刊 (颁厂厂颁滨) |
软科学 2013;27(2) |
约4000中文字符 |
|
9 |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il consumption growth path of China: Empirical evidence |
郑玉华 罗东坤
|
期刊文章 厂颁滨检索 |
Energy/ Elsevier/ 2013;57(1) |
约6000英文单词 |
|
10 |
峰值的幽灵 |
冯连勇 王建良 王月 |
着作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236千字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