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后冷战世界的民族冲突与治理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1月26日11:08来源: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后冷战世界的民族冲突与治理”,旨在立足于当今中国民族宗教治理创新需求,通过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本领域发展的动态和治理的经验教训,用如下子课题来支撑综合研究报告:子题一要基于20世纪的各国各地区的民族冲突与治理经验建立经典案例库,陈述这些冲突案例的根源和在冷战前后的发展变化;子题二要基于归因分析提出分类民族冲突的分类体系并按做出覆盖全球的类型划分;子题叁要基于案例库和类型分析总结不同国家、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模式并对各种模式做出绩效分析;子题四要基于前述成果联系中国的古今经验和当前需求做出对比分析,提出基于中国立场和需求的民族冲突和治理对策。综合报告要基于这些子题成果,呈现当今中国和世界民族冲突与治理的景观,并基于中国民族宗教治理和参与和谐世界构建的目标,提出“对内”与“对外”两套对策建议。本课题自获批准立项以来,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下全力推进,取得较大进展,但跟目标仍有差距。现将进展况自评差距汇报如下:

召开子课题开题报告会。2012年3月24日,本课题确认获准立项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了宋敏副校长主持的开题报告会。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教授代表课题组,向校领导和专家组汇报课题执行计划并接受各位专家的评议和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教授、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朱伦研究员、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研究室袁正清研究员、《民族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刘世哲研究员、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杰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长游斌教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潘蛟教授、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包智明教授作为课题咨询专家出席会议。课题组成员王军、严庆、马东亮、王建娥、熊坤新,贾仲益、宫玉涛和课题秘书丁娥等出席。本校30教师和研究生列席。

张海洋首先阐述本课题的问题意识、中国关联、背景成果、创新构想、课题框架和子项体系、研究路径和操作方法、预期目标和成果转化路径等方面的思路和计划。本课题在中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确认作为中华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要在国内推动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在国际上积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背景下展开,因而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全面把握形势掌握信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前提下,做好当前世界民族冲突及治理的逻辑框架以呈现总体景观,然后做好分区分类的归因分析、治理模式和绩效评估等关键环节,最后要借用发达国家“后现代转型”的视角,展现“后冷战世界”的民族冲突的结构性和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并且在其中突显中国需求的迫切性。本课题因而要用科学实证方法体现人文关怀,不仅要使研究成果真切可靠,治理建议合理可行,还要用新的叙事手段,使之能为决策者和主流社会读者喜闻乐见,使本课题成果起到推动国人对国际经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文化自觉意识。张教授强调本课题在首都北京和中央民族大学执行具有独特优势:

一是有包括教育部、国家民委和中国社会学院及一流大学的支持和本校民族文化多样性及各民族学者参与的氛围,因而既能通天又能接地,还能得到来自蒙新藏、港澳台的反馈和矫正。中央民族大学新成立的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也能为本课题提供必要的机构支持。本项目要从人心人性和人的根本需求的深度上,把民族文化多样当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共同体采用“合作与竞争”的方式来推动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民族文化多样性它跟自然生态多样性一样重要,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发展动力。本课题要基于这个原则来理解参与冲突和治理各方及相关者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并寻求化解之道,特别是要穿透当前国际政治单纯用工具理性、永恒利益(而非永恒的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来理解各方行动主体动机的局限。简言之就是要把理解冲突和治理的深层结构、主动行动者的价值理念当成深层基础,然后再参照利益博弈来做理论创新探索。

二是把后冷战世界民族冲突的根源、属性与现代世界体系、全球化进程、现代国家构建进程、社会文化类型、政府权力配置、国际社会的后现代社会文化转型、民族和宗教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联系起来做出总体把握,用数据、指标、案例来揭示上述结构、进程和追求,特别是要对“观念”动力给予更多关注。

本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严庆教授、王军教授、马东亮叁位副教授在王建娥、熊坤新等资深学者支持下,汇报了叁个“现象分类”、“治理模式与绩效评估”和“案例库建设”这叁个关键子课题的研究思路。

专家团队围绕着课题设计和报告内容展开充分讨论,对完善课题方案提出了很多建议。专家认为,这个开题报告比起当初论证和答辩时问题意识更鲜明,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理论架构和目标更明确。专家团队对于开题报告关注中国政治改革需求,增强课题国内关联的思路表示支持,认为这样更有现实意义。专家团队同意本课题的工作方案要抓紧完善实施,力争在明年十八大召开之后推出阶段性成果,满足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创新的急需。专家团队同时对中央民族大学在国家民族宗教治理创新转型关键时刻承担这个项目并给予全力支持感谢并寄予厚望。学部委员郝时远特别提示:本课题虽然有这样的标题,但课题组在研究中,要注意指出冲突只是民族关系治理失败后的表现形式。世界范围的民族关系并不全是冲突,而是有着大量和团结合作案例,因此也要讲经验和理想并分析成功经验的原因,展现正能量。

二、积极推动子课题实施

本项目在研讨论证阶段,就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平台上建立起两代学人集体研讨协商机制。开题报告会以后,课题组坚持每月开会,按照案例库、分类体系、治理模式、中国关联四个子题轮番打造的工作机制,开展常规研讨活动目前取得如下进展:

(一)子课题之一:“世界民族冲突事件案例库”

由王军教授主持5人子课题小组,在前期成果基础上结合专家组意见,以年代为经,国家和地区为纬,率先形成了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20个经典案例组成的库并继续充实完善,争取把每个案例都追溯到欧洲扩张和殖民冲突的初期根源上,同时做好后果追踪评估。目前的120个民族冲突案例平均2500字,总体已有28万字文稿。

在此基础上,子题组还在尝试推进数据库建设,即借鉴现有的国际国内各一个数据库(瑞典乌普萨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模型,建立事件数据库的编码索引系统,并对案例涉及的各场冲突事件进行了编码和数据录入,还要在小型学术会基础上,形成一篇高质量论文。

(二)子课题之二:“民族冲突类型”

本子课题师生4人经过两轮研讨,提出了逻辑框架并初步形成了六种类型构成的分类体系。其中包括根据国内需求增补了“海外华人与当地社会”的类别并且向数据库子题提供了相应的扩展建议。目前正在细化英文材料的翻译,这一子题的文稿已经达到20万字,具备了形成专着的基础。

其中的“洛杉矶种族骚乱”作为该类别的典型案例成果长达万字,提示1992年美国洛杉矶的种族骚乱不仅有种族因素,还是社会后现代转型中,黑人群体争取到的社会变革空间受到日、韩、华等亚裔群体的压缩排挤,成就感淡化,进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思考中国新疆和藏区近年发生的冲突事件的内在机理。本子题目前转入车臣分离主义等类别的冲突机理分析。

(叁)子课题之叁:“冷战后世界民族冲突的治理模式与绩效评价”

1.理论思路扩展。子课题组3人按照原先计划的框架分为叁部分展开,即(1)治理理论与实践在冷战后世界民族冲突的适用范围,包括治理理论内涵的扩展与当代社会变迁;治理理论应用于民族冲突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中国的民族冲突治理理念与实践。(2)冷战后世界民族冲突治理模式探究,包括“民族冲突治理模式”概念的提出;世界民族冲突治理规范性研究。(3)冷战后世界民族冲突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治理绩效概念内涵与适用范围;世界范围内民族冲突治理绩效分析标准;民族冲突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子题经过前阶段探索,目前确认跟子题二对接的框架不变,但具体内容有所扩充。第1部分,除了分析治理理论及实践在冷战后世界民族冲突领域的适用范围之外,还探讨了治理理论本身的特质,即“治理”究竟是后现代精神的体现还是现代性的延伸?本子题倾向于把民族冲突确定为由现代性引发,但不能用现代性的精神,而要用后现代转型的理念来加以治理的现象。这种视角能为今后的分析奠定逻辑基础及其对中国民族冲突治理的适用性,也为下面的研究实践打开理论通路。

第2部分,研究和探讨了“冲突治理模式”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暂时用“治理类型”来代替原先想用的“治理模式”。在划分治理类型时又明确了四种划分尺度,即以民族冲突类型、治理主体与范畴、治理方式及效果、治理理念与绩效为标志来划分治理的类型。具体研究中,要视后续材料和理论积累来扩展提升,看能否回归的模式的高度上来。这些体会都有形成论文的潜质。

第3部分,把原有方案中的问题加以细化,包括把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具体化为:1、在治理主体多样的前提下,参照欧盟机制探讨把“一国为主兼容多国参与“的类型纳入同一平台,保证治理机制的健康可持续暨共和共赢;2、“善治”、“负责任之治理”等治理理论中的理念在民族冲突治理中如何体现,3、如何解决在绩效评估方面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即把绩效评估与对绩效价值评判结合起来,防止绩效评估过程成为价值观角斗场。

二,在世界范围内民族冲突治理绩效分析标准的构建方面,参考了多个国际相关组织与理论研究机构的观点,目前考虑构建更加详细的绩效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具体参考的国际机构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与欧盟相关治理评估体系,在治理指标体系、信息搜集的制度化与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可持续性与反馈能力、治理评估领域的确定、治理评估方法与工具、评估环境/背景分析、治理评估的弹性等问题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在国际相关理论研究组织方面包括世界经济论坛、国际透明化组织、马里兰大学等,通过对这些研究机构的有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在治理评估的全球视角与持续性、治理评估指标的模糊化处理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等方面深化了了解与认识,并通过对这些国际前沿研究机构理论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在如何处理绩效评估指标的具体方式方法上有了更多考虑,对本研究课题中民族冲突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完成完善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子课题之四“中国经验和需求视角下的后冷战世界民族冲突”

本课题由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在前叁个子题的基础上开展。目前仍处于构思和准备阶段,进展情况是一面参与前叁个子题研究,一面学习国内的张文木、王楫思等学者提出的中国“西进战略”,一面结合美国新清史学派的研究成果,侧重研究东北、内蒙、新疆、藏区的语言宗教和文化资源对于解决中国西部民族宗教治理和用西部民族文化资源支撑国家西进战略的前景和可行性问题。首席科学家积极参与了中国民族关系问题讨论并在网站发表了相关文章。

(二)各子课题的进展深度

提子课题都在前期理论框架与思路扩展的基础上向深入细化推进如下:

1.研究视角的深化。增加多样主体“理论互视”的视角,丰富了研究视域。 “理论互视”意指结合本研究的特点,分别采用“民族视角”与“治理视角”交互思考案例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课题。“民族视角”是重要的理论来源,也是确立冲突治理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治理视角下的民族冲突研究是本课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治理理论本身的发生发展逻辑而言,对包括民族冲突在内的多种冲突类型的治理实践与理论归纳是发展和完善理论本身的逻辑性与自洽性,将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治理实践的必要条件,民族冲突治理类型(或模式)的划分、各种治理类型绩效的评估都离不开理论工具。但民族视角下的治理类型与绩效分析将直接贡献于民族问题研究,而治理视角下的民族冲突与解决方案的探讨则将毫无疑问地对治理理论本身作出贡献——民族视角下的治理理论思考与治理视角下的民族冲突解决这两个理论互视不仅不会增添麻烦,反而会给通常的公共事物治理带来更多的超额理论收益。

2.研究过程的完善与推进。通过选取互视的理论视角,按照本课题既定的研究规划,在更加深入的层面探索与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相关的政治战略选择与现实政策取向。同时关照围绕这一宏大的博弈过程的各种利益主体展开的攻防博弈。本课题的研究过程经过完善现表述为:第一、对治理理论本身的梳理和深化理解:包括完善理论工具和扩大适用范围;第二、用人性需求理论来了解研究对象本质:将民族冲突概念具体化并且把它视为民族关系和治理失败的结果同时指出,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冲突治理就是向良好民族关系的回归。

3.研究步骤的细化明晰。本课题把整个民族冲突治理绩效评估分为四个推进过程并以归因追问的方式次第展开:冲突动因、冲突对象、治理主体、治理绩效,并在追问过程中明确关键环节和理论难点。在动因方面,本课题目前明确出两条进路,一条是政策工具论,讨论如何通过冲突及治理绩效的评估来改进治理方式;一种是政策绩效论,即通过评估来证明某种治理类型或方式更优。

在评估对象和内容方面,本课题的聚焦点是“通过民族冲突的治理绩效评估保证权利与利益的维护与实现”,并通过划分绩效评估的两部分内容:既成治理效果、未来必须/不得不选择的治理路径,来明确治理相关评估的整体取向。在评估执行主体方面,各子课题基本明确了“多元化评估”的思路,即采用多个利益相关方与治理主体的视角不断校验与反思治理成果和评判治理绩效。

在评估方式方法上,本课题更强调冲突和治理主体的协调协商。基于上述研究步骤与过程,本课题结论部分将能更科学更准确地推动政策创新。

叁、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基于上述认知,鼓励成员围绕博弈论和多元整合策略,参与相关研讨会。例如严庆教授于2012年10月参加了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多民族国家与多元文化研究”学术会,并作了主题发言《文化“元”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多元文化政策之基》,揭示当代西方流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局限性及其学理分析,该论文已整理发表在《民族论坛》2013年第4期。

四、代表性成果介绍

1.初步建成后冷战世界民族冲突案例库。选择了约120个民族冲突事件,并对每个案例进行了阐述(每个案例约2500字左右),已形成了28万字左右的案例库初稿。

2.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发表于核心刊物,主要探讨民族冲突对于民族关系发展留下的“选择性创伤”。指出族际关系中的“选择性创伤”会以群体挫折性记忆的方式载入群体记忆,并进而影响到相关族裔群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消除刻板印象、民族和解、草根交流等化解策略。

3. 各子题负责人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收集各方意见并提出创新见解。首席科学家目前提出了“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民族文化公平传承”、把文化生态家园、传统文化禁忌和子女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核心利益等创新观点。

五、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主要由年轻学者承担,首席科学家也长年在中国少数民族研究领域和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工作,跟主流学界交流经验较少,所以除了常规简报外,在成果呈现方面的表现较弱。拟在本次中期检查的基础上大力改进。&苍产蝉辫;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后冷战世界民族冲突案例库

王军

数据库

 

28万

 

2

文化“元”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多元文化政策之基

 

严庆

论文

《民族论坛》2013年第4期

8000

 

3

“选择性创伤”对族际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

 

严庆周涵

论文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2期

10000

 

4.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到了培元固本讲信修睦的时候

张海洋、包智明

论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第六期

6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