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立项后,课题组召开叁次讨论会,讨论研究方案。2012年10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开题论证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教授担任专家组长,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龚群教授等担任专家组成员。专家组对课题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各子课题进入研究执行阶段。目前,课题研究计划进展顺利,在《哲学研究》《颁谤颈迟颈辩耻别》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阶段性成果17篇,组织了“全球化与变化着的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论。
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自觉”
子课题负责人为晏辉教授、李祥俊教授,成员主要有兰久富教授、罗松涛副教授。该子课题主要通过探索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演化规律,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语境、历史形态及其“生态”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进行自觉,以便使研究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现正按照研究计划顺利进行中。课题负责人晏辉教授和李祥俊教授分别发表论文《资本的世界逻辑及人类学后果》、《差异存在与平等诉求 ——熊十力外王学的内在矛盾与演进历程》。
2、子课题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逻辑”
子课题负责人为吴向东教授和张曙光教授,成员包括胡敏中教授、徐克飞副教授等。该子课题主要依据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标准,特别是依据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并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张力中,阐述其内涵,揭示其内在逻辑。目前该课题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首席专家吴向东教授撰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与逻辑:一种可能的思路》,在学术会议上广泛交流,已在《哲学研究》上发表。吴向东教授为中宣部组织、袁贵仁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撰写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子课题负责人张曙光教授对价值观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发表《价值的形成与现代价值问题》等论文2篇。课题成员吴玉军副教授和郑伟分别发表论文《公正: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价值观视阈下的“和谐”概念解析》。
3、子课题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
子课题负责人为王成兵教授,主要成员有鲁克俭教授、吴玉军副教授、徐克飞副教授。该子课题为项目的落脚点,探讨在多元文化与世界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被人们所接受,并转化为制度实践与文化软实力,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该子课题是学术界尚未广泛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该课题已积累了对于价值观认同基础理论的理论资源,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价值秩序建构“的关联研究正在积极开展。目前,已发表论文4篇。
4、子课题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实证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为赵孟营教授和贾旭东教授,成员包括王葎副教授等。该子课题主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根据研究需要开展了价值观资料库的建设。目前,改革开放以来反映中国价值观变迁的文本资料,包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风俗习惯等实物资料的搜集分类工作已初步完成;“价值观热点事件评论报告?2012”文稿正在后期修改完善阶段,“价值观热点问题评论报告?2013”也在材料积累中。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项目组成员进行调研情况
项目组成员已经收集了国内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相关文献,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反映中国价值观变迁的相关文本的搜集分类工作已初步完成。对2012、2013年价值观热点事件进行了收集整理,评论报告正在撰写之中。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情况
2012年11月2-4日,以课题组为核心,组织召开了“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价值观”国际学术会议,该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的6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变迁与价值多样性、价值冲突与对话、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现代性与文化认同等进行了充分研讨。首席专家吴向东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张曙光教授和李祥俊教授等并在会议上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2012年12月22日,以课题组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与《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青年哲学论坛在北京联合主办了“第九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价值哲学与社会发展“。与会者围绕”价值哲学基础理论的反思与前瞻“、”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当代意义“、”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和对话“、”核心价值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研讨。项目组首席专家吴向东及成员张曙光、晏辉、兰久富、罗松涛、郑伟等参加会议,提交会议论文5篇,并在会议上做学术报告3篇。
2013年1月19日,子课题负责人张曙光教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层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价值的目的性诠释与历史性呈现》的专题报告。
叁、代表性成果介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与逻辑:一种可能的思路》(吴向东, 《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
文章主要包括叁个部分: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叁个误区,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文章认为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存在叁个误区:一是将核心价值观混同为核心价值目标。二是将核心价值观定位于国家价值观,或者将国家价值观与公民价值观割裂开来,分而述之。叁是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表面化或者虚化。
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叁个误区,实际表现了核心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上的薄弱,关键之点是对核心价值观概念的理解。核心价值观不同于基本价值观,它处在价值体系的最深层次结构之中,表现为一系列基本价值的标准、尺度和原则,或者说,它是一般价值观背后的普遍原则和根据。核心价值观作为普遍性的价值原则,表现在价值关系中所包含的相关维度上,价值关系中包含着叁个相关关联的维度:价值主体、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价值关系及其之间的关系。据此,文章分析指出,对应叁个维度的分别为“人本“、”公正“、”和谐“。
人本表达了对待价值主体的原则,它是针对神本、物本逻辑统摄下人的异化状态,侧重了对人本身作为社会发展出发点和归宿的强调;公正表达了对待价值主体间的关系的原则,是针对阶级的分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非正义的现象,侧重从社会性、动态化的视角对资本主义平等的批判性超越;和谐表达了对待价值关系的原则,它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之间的紧张关系,侧重对他者语境中的人的生存环境、条件与状态的强调。叁者的内在逻辑表现为:人本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公正既是途径也是保障,和谐既是目标也是条件。人本、公正、和谐叁者奠基于共同的理论基础即理性集体主义之上。
文章立足于核心价值观基础理论展开的研究,突破了当前学理界核心价值观研究的误区,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合理性。文章已经在哲学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上发表。
2、《The core issue of values and the prepositional criticism of the answer》(《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及前提性反思》,吴向东,《Critique》2013年8月)
文章认为在价值观所处理的三种基本的对象关系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的关系是经过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中介的。价值观核心问题的解答依赖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本体论立场和方法论预设。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假设成为价值观理论的本体论基础。思想史上存在着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原子主义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和方法论预设,这两种对立的立场分享着同一种思维方式:将个人与社会看作两种即成的、相互分立的东西,把其中一方归约为另一方的抽象的实体性的、静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必然导致这两种立场共同的缺陷,即在人与社会关系理解上的先验性和非真实性。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存在论层面上的逻辑本原既不是抽象的个人,也不是抽象的社会,而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这一设定使得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解释方法从实体性思维方式转变为关系性思维方式,从既成性思维方式转变为生成性的、历史性的思维方式, 从而为我们批判性地认识和解构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探讨现实社会中合理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原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前提和基本方法。
文章深入阐释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对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原子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奠定了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基础,对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和内在逻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该文章已在国外学术期刊《颁谤颈迟颈辩耻别》上发表。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2年10月30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开题论证会召开。开题论证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教授担任专家组长,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龚群教授等担任专家组成员。专家组对课题组的研究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课题组沿着加强中西价值观比较研究、梳理价值观念自然形成的内在机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体现民众价值意愿和选择的基础、结合当下价值关系现状实现理论与现实的逻辑衔接的思路继续推进。开题论证会的情况,已提交《工作简报》。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与逻辑: 一种可能的思路 |
吴向东 |
论文 |
《哲学研究》 2013年第1期 |
1.2万 |
|
2 |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吴向东 |
论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2年秋季号 |
1.2万 |
|
3 |
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实质与最终标准 |
吴向东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7月18日 |
0.3万 |
|
4 |
The core issue of values and the prepositional criticism of the answer (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及其前提性反思)
|
吴向东 |
论文 |
Critique 2013年8月 |
0.55万 |
|
5 |
价值的形成与 现代价值问题 |
张曙光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 2012年第5期 |
1.5万 |
|
6
|
对于价值哲学的 自设性对话 |
张曙光 |
论文 |
《河北学刊》 2012年第5期 |
1.0万 |
被引1次 |
7 |
仁学:时代意义与 理论转换
|
张曙光 |
论文 |
《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 |
1.7万 |
|
8 |
资本的世界逻辑及 人类学后果 |
晏 辉 |
论文 |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12年第2期 |
2.0万 |
|
9 |
差异存在与平等诉求 ——熊十力外王学的内在矛盾与演进历程 |
李祥俊 |
论文 |
《齐鲁学刊》 2013年第2期
|
0.96万 |
|
10 |
“好生活”与中国梦 |
鲁克俭 |
论文 |
《光明日报》 2013年5月7日 |
0.25万 |
|
11 |
文化体制改革 下一步走向展望 |
贾旭东 |
论文 |
《前线》 2013年第6期 |
0.4万 |
|
12 |
自由主义国家认同观 及其困境
|
吴玉军 |
论文 |
《哲学研究》 2012年第7期 |
0.75万 |
|
13 |
公正:社会主义的 基本价值追求 |
吴玉军 |
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双月刊) 2012年第6期 |
0.65万 |
|
14
|
价值主体、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王葎 |
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双月刊) 2012年第3期 |
0.63万 |
|
15 |
文化工业的批判与 反思 |
罗松涛 |
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双月刊) 2012年第4期 |
1.1万 |
被引1次 |
16 |
价值观视阈下的 “和谐”概念解析 |
郑伟 |
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双月刊) 2013年第2期 |
0.8万 |
|
17 |
核心价值秩序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张永芝 |
论文 |
《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6期 |
0.97万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