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2年5月正式立项以来,各方面工作进展总体比较顺利,总体执行情况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良好。根据课题提出的执行计划,2012年至2013年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任务,进行课题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开展课题调研工作。围绕课题组提出的叁个核心任务,课题组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按期举行开题报告会,对课题任务进行进一步明晰和具体化,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案。课题组于6月14日召开开题报告会,邀请顾海良、韩庆祥、顾钰民、颜鹏飞、梅荣政等知名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任务、理论拓展、进度安排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指导,课题组在充分吸收答辩专家和开题报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明确了研究任务,明确任务分工和研究进度,为全面展开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与普及”理论研讨会,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实践载体。7月30-8月1日,课题组与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无锡市现代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与普及研讨会”,集中系统讨论了如何在民营公司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以课题研究作依托,申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读本”,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图书载体。通俗读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载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上,通俗理论读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以课题研究成果为依托,申报了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重点图书,为了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题组设立了12本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读出,拟分两批出版,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图书载体问题。目前,第一批书稿已经提交出版社,拟于2013年9月出版。
4、全面开展课题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等工作。主要包括(1)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法等相关文献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相关综述报告。(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研究中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梳理,探讨了其中的内容与形式、显性与隐性、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问题,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3)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进行了认真梳理,理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历史发展脉络。
5、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调研卷进行了系统设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脉络中,从知晓度、认同度和行为表现度等叁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广大民众中的认同情况进行设计,并从相关途径、载体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设计,形成了基本的问卷设计方案和具体问卷,并将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测试,检验基本信度和效度。目前这一项工作仍然在进行地过程中。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情况。本课题调研工作目前还处于调查问卷的形成和标准化阶段,课题组主要在大学生中进行问卷的试测和标准化工作。在试测阶段,课题组选取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210名大学生进行试测,问卷的信度达到0.92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项拟合指数值较高,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随后课题组又选取上述几所学校430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初步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状况研究报告。课题组拟在此基础上,尽快设计研究问卷的教师版、领导干部版、农民版和工人版等,选择样本群体进行全面展开。这项工作拟在9-10月份展开。
2、文献资料整理情况。课题组十分注重文献的积累,课题组在文献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收集整理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载体和方法方面的论着。(2)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国知网等电子刊物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及途径、载体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3)对全国思想理论领域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调研活动和数据进行较为系统挖掘。
3、学术会议
(1)2012年7-8月,课题组与无锡市委宣传部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理论研讨会
(2)2012年10月,首席专家参加教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路径问题大会发言。
(3)2013年3月,首席专家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坛,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大会发言。
(4)2013年5月,首席专家参加《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坛,作”理论自信及培育路径“大会发言。
4、学术交流
(1)2012年12月2日至11日,首席专家随教育部“拉美国家社会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考察团”出访古巴、墨西哥。
(2)2013年6月9-16日,首席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教授赴英参加了“中英青年政策与青年工作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共产党青年政策、青年价值观念发展、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等角度,向英国学者介绍中国青年及青年教育情况。
(3)2013年7月29--8月4日,首席专家应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邀请,赴香港讨论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问题,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问卷设计问题及相关方法论问题。
叁、代表性成果介绍
代表性成果2件:1、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路径探索》(《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1)基本内容
本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内涵进行梳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及计划在各个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着重点不同,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理解存在着不同认识,总体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计划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二部分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途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路径研究处于整体综合阶段,还缺乏针对具体人群上体实施路径的系统研究,并具体分析了当前比较普遍的学科途径、理论途径、传播途径、实践途径、文化途径和综合途径及其具体表现。第叁部分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理论路径、实践活动路径、典型人物路径、大众传播路径、网络路径和群体性活动路径。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途径的研究从整体上处于总体综合阶段,比较关注一般群体的理论普及,而缺乏深入具体对特定人群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路径研究。
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需要从整体上系统推进,提出了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基本路径,如理论路径、实践活动路径、典型人物路径、大众传播路径、网络路径和群体性活动路径等。
(3)学术价值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内涵进行了系统梳理,有助于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清晰化、明确化。
二是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途径进行了系统分析,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叁是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路径,具有现实借鉴指导意义。
(4)社会影响
本文发表以后引起较为广泛关注,中国知网统计该篇文章下载已经达到136次,本文也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选拔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主题发言,在全国高校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2、着作:《大众化 时代化 中国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路径》,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1)基本内容
本书除引言和结束语以外,分叁篇。第一篇为基础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基本路径问题;第二篇主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临的时代挑战及回应时代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基本路径;第叁篇主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中国特色和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世界的路径问题。基本目录如下:
第一篇 基础篇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命题
1.1 大众化是理论的属性
1.2 大众化不等于通俗化
1.3 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
2.1 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2.2 马克思主义通俗化
2.3 马克思主义整风运动
2.4 马克思主义学习活动
2.5 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3.1宣传普及活动的内涵与实质
3.2 宣传普及活动的特殊性
3.3 宣传普及活动路径
第二篇 现时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时代境遇
4.1 大众化与时代化
4.2 民众的理论诉求
4.3 不可忽视的理论暗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全面展开
5.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5.2 “外部注入”与“内在升华”
5.3 “理论武装”与“实践提升”
5.4 “显性渠道”与“隐性渠道”
5.5 “阵地战”与“游击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新载体
6.1 文本载体的创新
6.2 语言载体的创新
6.3 活动载体的创新
6.4 网络载体的创新
第三篇 发展篇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印记
7.1中国特色的艰辛探索
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自信与自省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话语体系
8.1“大众化”要说“中国话”
8.2 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视野
9.1实力与影响力
9.2中国立场与国际表达
9.3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理论的归宿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所代表的先进力量的结合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于通俗化,也不等同于化大众,也异于普及化,更不等于庸俗化,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基本要求。
二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开展过多次集中系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提供了历史经验。
叁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以后,已经形成一些广泛和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路径。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广泛影响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的社会背景下实施的,各种社会思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实施的思想背景和对立面,各种社会思潮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计划实施提出了挑战,也构成现实背景。
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计划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外部注入”与“内在升华”、 “理论武装”与“实践提升”、 “显性渠道”与“隐性渠道”、 “阵地战”与“游击战”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推进。
六是在时代化的挑战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计划实施还需要探索实施的新载体,比如文体、语言、文化、网络等新载体。
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是经过几代人艰辛接力探索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理论自觉、自信和自省。
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要为中国人民所掌握,需要说中国话,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叙述,建立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
九是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视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世界,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需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3)学术价值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总结,是较系统集中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着作。
二是本书的学术旨趣并不是写给专从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工作者阅读的,而是为普通民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写的理论普及读物。本书的写作过程既是一种学术研究过程,也是将学术研究成果大众化的过程,因此本书的尝试和写作对理论大众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4)社会影响
本书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列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重点图书。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由于本成果还正在研究和形成过程之中,目前主要任务集中在研究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及时将开题报告提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研究讨会综述在《学校党建设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期发表。
3、选择无锡市现代新农村集团、武汉市硚口区宗关街、宜昌四方堰社区进行“理论热点面对面”活动及试点活动。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实施路径研究 |
佘双好 |
论文 |
《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
1.3万字 |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实施途径问题 |
佘双好 |
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
0.8万字 |
|
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与普及”研讨会综述 |
杨安妮 |
论文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期 |
0.4万字 |
|
4 |
大众化 时代化 中国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路径 |
佘双好等 |
着作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
15万字 |
第一批 |
5 |
道路 制度 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顾海良等 |
着作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
15 |
第一批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袁银传等 |
着作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
15 |
第一批 |
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骆郁廷等 |
着作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
15 |
第一批 |
8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宋俭等 |
着作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
15 |
第一批 |
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孙来斌等 |
着作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
15 |
第一批 |
10 |
谈谈理论自信的实现路径 |
佘双好 |
论文 |
《求索》2013年第6期,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举办论坛上大会发言 |
1.0 |
|
11 |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内容与形式问题 |
佘双好 |
论文 |
《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第9辑。 在复旦大学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大会发言 |
1.0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