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13日15:46来源:

一、天柱图录整理工程已经完成

由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招标课题“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 11&ZD096 ), 目前已按计划完成了近七千件文书的搜集、入录、编号、拟题和编纂工作。目前图录书稿已送江苏凤凰出版社编辑发排,清稿积十余人之力,费时六月,已大体审定,或九月下旬即可推出三辑二十二册精装本图书,与原有的六千件课题设什数相较,已增多了近一千件珍贵图录文献,诚可谓文书学整理的洋洋大观者,契约档案出版的巨大工程,民间乡土文献的集大成专书。

《天柱文书》的出版,乃课题组成员历时多年辛勤劳作的集体成果。该书主要搜集地契和林契,内容则有账簿税单、纳粮执照、诉状、判辞、官府告示、算命书、休书、碑铭、日记等,涵盖了极其广大的地缘-民族生活世界的历史变迁状况,反映了林林总总复杂万千的社区生存与生活的文化事相,完整地再现了地方经济文化变迁发展的全貌,有裨于还原族群礼法秩序的具体运作方式,展示地缘族群互动交往的文化动力机制,填补因缺乏原始文本资料导致的诸多研究领域的空白,扩大了新材料与新问题融为一体所产生的知识学观照范围或思考题域,丰富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人类学、生态学、法学等学科研究领域的成果。最终则摆脱长期盲从欧美时髦理论导致的弊端偏失,重新依据自己的乡土经验建构必要的社会知识学体系。

贵州大学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自21世纪伊始,便极为重视清水江文书的搜集整理工作,曾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赴清水江流域开展调查研究,呼吁政府部门与学术同仁协商制定整理规划,既要避免文书可能发生的流散亡佚,也要以出版的方式向学界公开,不能重演“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西方”的历史性悲剧,引起了中央及省州县各级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清水江文书的征集抢救和整理编纂工作,并促成了预算经费为一千二百万元的锦屏博物馆的修建。与此同时,从拍照入录到题名编号,从题名编号到录文校勘,从录文校勘到分类合编,课题组均作了严格的规范和精心的布置,同时多次邀请全国各地着名学者亲临现场指导,尽可能地确保项目成果达到高质量的一流水平。

该书在整理编纂过程中,曾邀请部分着名文书学专家进行指导,并获得了好评。如着名文书学专家栾成显先生指出:“随着这些文书的陆续发表,清水江文书研究的热潮乃至国际性的清水江学是可以期待的。贵州大学拟推出的《天柱文书集成》,是清水江文书系统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部分,其中多有精品。张新民教授领导的贵州大学的整理团队,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文书复印清晰、录文准确、考释精当。因此,本集成可以作为清水江文书整理的一个典范。”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卞利教授也高度评价说:“清水江文书发现、整理和出版,是近年来震惊学术界之大事,令人欣慰!(张新民)先生于抢救整理清水江文书功莫大焉。”(以上见林东杰等整理《开创文书学研究的新天地》,载《人文世界》2012年第5辑)着名经济学家朱荫贵教授也认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们在坚持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做一件新的极有意义且影响深远的大事,这就是他们以及他们联合的院外有志者开始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贵州黔东南地区清水江流域遗留下来的民间文书。……从更大的视野看,清水江文书的发现和整理研究,将为今后更长期的历史文明文化研究和从更广泛的角度研究中国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够使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和课题上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大大增强站在世界学术研究前沿的可能性。”(朱荫贵《纪念贵州大学成立十周年》,载张新民主编《萤火集》,巴蜀书社2013年版,第119-120页)

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编纂工作,数量庞大,工作繁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乃是一人劳而千人逸的重大文化工程,由于海内外专家的协作推荐,遂得以顺利纳入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由对方多方筹集巨额资金精装出版发行,可期不久即会产生巨大的国际性学术影响。

二、发表了一批重要学术研究成果

以扎实的文献整理工作为前提,在翻阅大量契约文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也发表了一批较有分量的学术论文。

(一) 如何利用新材料以研究新问题,并通过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的比较,客观评价清水红文书的史料利用价值,从而推动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乃是文书整理和研究工作不能不重视的一大问题。针对此问题,课题组成员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较可举者如张新民的《走进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一文(《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强调清水江文书乃是极为珍贵的世界记忆文化遗产,也是可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并埒的三大文书系统。凭借“采山之铜”以铸新钱的材料挖掘、征集、整理和公布的功夫,必将开出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获取新成果的繁荣学术局面。至于不断拓宽专题探讨分析范围,同时也注意交叉综合研究,采取微观与宏观结合,契约文书与典籍文献结合,田野调查与案头作业结合,即多种材料和方法齐头并进互补共用的方法,也必然有助于我们走进清水江文书的世界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走进乡民生活的世界和乡土中国的世界,最终则必然能够将地域性的清水江学提升为国际性的专门显学。罗正副的《清水江文书研究的新维度》(《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6日,第011版)也谈到新史料的发现,不仅有裨于新领域的开拓,而且可能突破传统研究视角,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特别是清水江文书的归户性特征极为突出,既能满足史学研究必需的时空准确定位,也提供了田野调查的可靠定点线索,能够在民族史、文明史、家庭史、文书史、区域史等诸多方面,形成新的研究视点或开拓新的致思维度。张新民、朱荫贵、阿风、冯祖贻四位学者的笔谈专《共同推动古文书学与乡土文献学的发展》(《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则指出清水江文书是徽州文书之后,目前所见第二大民间契约文书系统。它不仅充实或完善了中国民事法权体系的认知内容,且丰富或扩大了明清以迄民国社会经济史的探讨题域,既提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资料来源凭借,也初步奠定了形成国际性显学——清水江学——的基础。扎实认真地开展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工作,不仅标志着中国古文书学又有了新的资料与成果的积累,而且象征着创建乡土文献学基础学科已势在必行,必须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前期性的拓荒工作。

(二)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公布,乃是一人劳而千人逸的工作,其中之种种艰难辛苦,非局外人所能知晓。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课题组专门组织刊发了一组笔谈稿,刊布于《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清水江学专栏”。其具体篇目为:(1)马国君《清水江流域白市、江东、渡马叁地文书考释与研究》;(2)闫平凡《清水江流域竹林、坌处、远口叁地文书考释与研究》;(3)安尊华《清水江流域高酿镇文书考释及研究》;(4)张忠奎《清水江流域蓝田、瓮洞两镇文书的考释与研究》;(5)廖峰《清水江石洞镇文书考释与研究》(6)吴述松《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流域社会变迁刍论》;(7)闫平凡《浅析清水江文书俗字的价值》。张新民在笔谈稿主持人语中指出:清水江流域高酿、竹林、坌处、远口、白市、江东、渡马、石洞、蓝田、瓮洞等地,均为契约文书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既是西南地区凭借清水江航运出入中原的重要通道,也是经长江入沅江直达西南边隅苗疆腹地的战略要区,如果要了解清水江文化走廊沟通连接多种族群社区或地缘文化的枢纽功能和区位意义,重新在苗疆发现历史,便不能不认真研究或解读数量颇为浩繁的地方契约文书,揭示隐藏在文书背后的乡土中国社会。这就有必要从 “死”材料中料简出“活”意义,为未来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开辟由江入海般的广阔空间。而清水江文书不仅是边缘交叉学科——文书学——的重要资料宝库,而且也是明清以迄民国历史的史料大宗,着眼于清水江流域长时段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实际,清水江文书所发挥的价值意义将难以限量。

(叁)与锦屏地区林契多而地契少不同,天柱地区则是地契多而林契少,说明区域差序格局的客观存在,或多或少亦影响了文书的地域分布类型。以往的学者研究林契者多,研究地契者少,故课题组所发表之数篇文章,均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较有代表性如林芊的《从清水江文书看近代贵州民族地区土地制度》一文(载《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利用大量土地契约文书,采取计量统计的方法,分析当地凸洞侗族地区,仅就土地产权转移而言,自1781至1950年代,前后凡168年,便地权转移数为2098次,购进土地者为465人,说明地权转移较为自由,参与地者亦较多,然规模均不大,土地量亦相对较少,可见自耕农小土地所有者人数甚多,土地兼并的程度并不激烈。地方经济关系与民族文化传统高度统一,始终维系着当地小农社会的经济文化特征。他的另一篇论文《近代天柱凸洞侗族地区的土地买卖和地权分配》(载《贵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指出土地买卖活动主要在中小农户中间进行,并未形成少数人占有较大量田地的局面,故当地乡民多由自耕农组成,即经济史家通常所谓“农民所有制”社会,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其他相关论文尚有廖峰的《晚晴天柱地区土地的集中与分散:》,则探讨了清水江地区刘氏家族土地经营的情况,揭示了当地土地经营的一般性特点:集中与分散。当地至迟晚清时期,士地经营已从单一区域型走向了多种区域型。作者的分析有裨于了解清水江流域特殊的土地经营模式。谢开键等的《民国时期农村妇女的权利和地位:以天柱土地买卖文书中的女性为中心》(载《贵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林芊的《清代民族地区的田价简论》(载张新民主编《萤火集》,巴蜀书社2013年版,第428-448页),均值得一读。

(四) 利用清水江文书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当有裨于新的学术领域的开拓,填补西南史地文化研究的空白,形成中国学术自身应有的本土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总体的数量仍不算太多,但毕竟已有了一批尝试利用新资料,力图开拓新领域的新人新作。如谢开键的《民国时期农村妇女的权利和地位:以天柱土地买卖文书中的女性为中心》一文(《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主要以天柱土地买卖契约文书中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从卖主、买主、凭中等不同的社会身分角色,观察她们所享有的权利和地位,认为从整体上看,她们依然缺少争取法律保护的自我权利诉求,传统历史文化因素仍在暗中发挥着制约作用。安尊华的《清水江流域分家文书所体现的哲学观》(《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则以析产分家中的拈阄字号,如“天““地”“人”、“仁”“义”“礼”“智”“信”等,分析隐藏在村民朴素文本表达背后的阶值诉求,虽然“哲学观”一辞用语未必准确,但读来仍感到颇有新意。李士祥的《18至20世纪中期清水江地区分家析产探析》(《贵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则利用了90份分关文书,分析了当地乡民分家析产的具体历史原因,涉及分配原则、分配方式、分配频率等诸多问题,揭示了乡村家庭结构变迁的某些侧面。 其他文章可读者尚有谢开键的《清水江分家文书档案考析》(《(浙江档案》2013年第6期)、安尊华的《试论清水江流域的民间地权转移》(贵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均利用了新近发现的文书原始资料,显示了清水江学研究的广阔未来空间。

(五)清水江文书涉及的问题颇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亦夥。其中如解读分析契约文书,时常会碰到一些地方术语,引起理解上的歧义或判识上的困惑,必须结合田野调查加以解决。张明的《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传统糯禾特殊计量单位研究》一文(《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主要考证当地糯禾田地面积与收成数目计量单位的历史渊源及特点,不仅有裨于相关文书的解读,而且也揭示了苗侗民族生产劳作的特殊智慧。林东杰的《清至民国年间清水江契约文书立契时间校补》(《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则以己出版的《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为研究对象,校正订补了其明显存在的一些年代错讹,或可供文书整理者考证判识立契时间参考。吕善长的《明代清水江流域的民户人口研究》(《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则是考证当地农户人口的一篇力作。作者认为清水江流域的民户人口,见诸史籍记载者,主要集中于嘉靖、万历年间,然数据变化之大,颇不符合一般常理或常规,不能不结合多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万历末期“苗乱”的发生,,乃是清水江流域民户人口锐减的一大重要历史原因。 张忠奎的《清代“苗疆缺”管制研究》(《求索》2012 年8期),则具体分析清帝国设置“苗疆缺”官制的动因,以为乃是为了稳定流官队伍,减轻其对苗民的剥削,强化苗疆行政管理。“苗疆缺”所涉及的官员品级和名称繁多,范围主要在云贵川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清政府可根据形势的发展,改变“苗疆缺”流官的数量及驻守年限。张新民的《叩开苗疆走廊文化的大门:以清水江流域天柱县契约文书为中心的调查》(《人文世界》第5辑),以三万多字的篇幅,根据田野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兼比对各种文献记载,采取知识考古学的叙事取向,揭示了清水江流域“活态的历史”。其他如马国君的《清水江流域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探析:以现存契约文书为分析依据》(《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吴述松的《以特许经营化解农产物低价和农民增收难矛盾:来自清水江流域500年的木业经验》(《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张忠奎的《清代贵州苗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苗文化变迁》(《农业考古》)2012年第6期)、吴述松的《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流域社会变迁刍论》(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均有一定的新意,值得向读者推荐。

叁、展开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自承担国家重大招标课题以来,与海内外学术界展开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为了更好地推动清水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又特别成立了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聘请知名学者3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并与中国社科院徽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系、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等多家学术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开展了以下重大学术活动。

(一) 2012年5月3日与吉林大学国家教育部“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重大攻关课题组共同举行了小型学术研讨会,吉林大学出席会议的有程妮娜、衣保中、高福顺、孙久龙等学者,贵州大学张新民主持了会议,双方就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张新民发言强调:(1)中国历代边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无论南方、北方,凡涉边疆战略大事,其治理的好坏与否,都会对王朝国家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必然引发相应的治边政策的调整。贵州虽辟处西南一隅,然从国家边疆体系的建构活动如实进行观察,仍为整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环,无论任何—个方面的发展变化,都与全国政局兴盛起伏息息相通,形成连环互动的整体格局。而中央政权经营西南地区,无论政策举措有何松紧缓急,也同样必须从全国大局出发,兼顾西北、东北、西南、华南等地区,进行必要的军事政治的联结沟通与区分切割,乃至无论有形或无形,动乱或和平,都必须确保国家力量的及时到场。因此,所谓边疆治理问题和边疆战略体系建构活动,其实也必须着眼于各大地理板块声势相倚盛衰连环的关系,依据各大政治文化区域利害关系互伏互依的整体格局,才能作出恰当适合的战略决策。这当然也是边疆研究不可不注意的观察视野,分析任何表面只是局部地区的边疆治理或经营开发问题,都有必要从全国宏观大格局来加以适当的定位;反之,了解全国性的宏观边疆关系的连环性大格局,也有助于加深局部边疆处理问题具体实情的分析。(2)就西南边疆体系的建构而言,贵州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所谓“黔治则滇治,黔乱则滇乱”,即说明王朝国家经营贵州的一大战略目的,便是强化西南边疆体系。因此,研究贵州区域问题固然不能忽视微观个案,但也必须关注西南整体战略格局,而关注西南整体战略格局,又不能不具备国家视野,只有国家视野下的区域研究或个案研究,才能在小历史中见出大意义。(3)贵州地方历史文献资料,从《华阳国志》到(万历)《贵州通志》,从(万历)《贵州通志》到(乾隆)《滇黔志略》,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志学知识系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或了解西南边疆问题。但仍需要不断扩大历史文献的搜考和认知范围,从而更好地把握大—统国家长期积累的政治经验与政治智慧,了解边疆体系历史性建构或形成过程中一切值得总结的得失成败教训。清水江文书的搜集、整理、公布和出版,能够丰富或扩大研究工作必须的学术资源,不能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完成这一大规模系统结集梓行的工程。吉林大学程妮娜则介绍了完成“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的构想,由于课题内容涉及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思想、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边疆地区人口的迁移、边事以及边疆经济开发等,希望通过与贵州大学的学术交流,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二)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双方学术交流活动极为频繁,尤其是两校科研人员的定期互访,实现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强强联合。如2011年11月16日至18日,国家重大课题正式公布后未久,贵州大学张新民即应复旦大学的邀请,前往该校作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学访问活动。而复旦大学朱荫贵教授也叁次访问贵州大学,达成了与贵州大学共同组成课题组团队,共同推出相关科研成果的的共识。张新民在复旦大学期间,还应该校师生的邀请,作了题为“西南边疆体系的战略开发与清水江文书的研究利用价值”的专题学术演讲,不仅介绍了清水江与清水江文明的概况,而且分析了清水江流域多元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认为清水江很可能是长江上游文明极为重要的源头产生地之一,在中央王朝开发之前已经有了地方世居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是长江文明体系构成的一大重要因素。则清水江文书的发现打破了原先民间地域文献分布的不均衡性,填补了西南地区契约文书较少系统发现的空白。从长时段的视野看,清水江文书又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前后相衔,形成了可供大跨度历史观察和客观分析的文书学史料系统,可以更好地促进已初具规模的边缘交叉学科——文书学——的成熟与发展。朱荫贵点评时亦客观分析了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价值,高度评价了清水江学的未来学术远景,希望复旦大学和贵州大学都有更多的学者投入时间和精力,作好前期性的文书整理和研究的拓荒工作。

(三) 与复旦大学课题组联合举办了“黔沪两地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凡三十人,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广泛的讨论。讨论范围涉及地方民众的地权观、财富观、婚姻观、互助观、族群观,以及社会控制、经济变迁、财富流转等诸多重大学术问题。朱荫贵教授总结时,特别指出清水江文书的三大重要特点:一是数量巨大,归户性强;二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少数民族地区资料严重缺乏,而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可以填补相关空白;三是清水江文书原始性强,是反映西南地区历史情况的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特点决定它拥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张新民教授也根据大家的发言,高度评价了清水江文书的史料价值。他认为清水江作为文化交流的一大重要航运通道,它的功能和作用可能类似彝藏走廊。复原清水江文明一定程度上就是复原南方文明,而复原南方文明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清水江文书作为未来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的突破口,已经以学问资料的形式奠定了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基础。复旦大学对贵州大学无私开放清水江文书研究的相关资料,不断扩大清水江文书研究队伍的做法,多次表达了深切的谢意。

(叁)2012年9月,假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明清江南与近代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机,贵州大学与复旦大学课题组成员专门设立了“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分会场,相关与会论文则有朱荫贵的《从贵州清水江文书看近代中国的地权转移》、安尊华的《论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土地买卖:以天柱县高酿镇木杉村为例》、吴述松的《二百余年争江案判决大价值:化苗墙为民族区域自治》、张明的《明清至民国时期苗侗民族的传统糯禾生产: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的历史考证》、戴鞍钢的《山林权的日常经营:读〈清水江文书?天柱卷〉》、林东杰的《清至民国年间清水江契约文书立契时间校补:以〈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为中心的研究》、陈雁的《“清水江文书”中的女性与婚姻》、谢开健的《民国时期农村妇女的权利和地位:以天柱土地买卖文书中的女性为中心》等,都是利用贵州大学搜集整理的清水江文书撰写的新作,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朱荫贵总结会议成果时,亦用专门的时间高度评价了清水江文书的学术研究利用价值。

(三)为了确保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贵州大学于2013年4月27日下午,“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文联、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省社科院等十余家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莅临了会议。《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媒体的记者也参与并报导了会议盛况,会议认为清水江文书是苗、侗、汉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清水江文书的整理公布与清水江学专门性学问的成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即(1)通过清水江学的提倡、宣传和介绍,特别是研究成果的陆续问世,可以强化当地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记忆,获取更多的各兄弟民族和谐相处的本土经验;(2)丰富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民族或地域传统组成基因,了解乡土中国社会构成的秩序化要素;(3)以契约文书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清水江两岸古驿道的保护与开发工作;(4)加强文书语言学的甄别工作,了解苗侗语言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5)多出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术成果,丰富区域史、民族史、文书学史的地缘内容;(6)扩大清水江学的研究内容,将地域涵盖范围扩大至舞阳河、古苗疆走廊等地区;(7)关注清水江流域的考古学成果,尽可能地采用考古材料、契约文书、传世文献多重比对互证的研究方法;(8) 民族性与地域性兼顾,注意揭示文化的复合形态,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如实把握文化的多样性和族群的复杂性。

(四)与贵州省档案馆、贵州天柱县人民政府合作,开展多方面的田野调查,希望整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清水江文书整理事业的繁荣发展。目前拟出版的22册天柱文书,即由贵州省档案馆、天柱县人民政府、贵州大学等单位联合署名推出。课题组还结合田野调查,撰写了《对于如何做好清水江文书抢救征集与整理研究工作的调研报告》。该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后,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清水江文书抢救、征集与整理工作的有序化发展。《报告》特别强调,为了摸清现存契约文书的家底,应逐村逐寨开展文书藏量统计的普查工作。为了取得较为合理科学的经验,应当先选择一至二个县(乡镇)作为试点,获得突破性成绩之后,再向清水江流域各县推广。最后则以清水江文书整体调查经验为依托,开展全省性的乡土文献——如文书、家谱、典藉、碑刻、摩崖等——的普查工作,从而全面掌握民间文化财富的家底,开出乡土文献的总账目,以方便征集者、保管者和研究者的按图索骥。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像人口普查、资源普查一样,搞好贵州地方文献的普查工作。在普查和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再通过系统化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必要的开发与利用,将原来的“死”材料转化为“活”资源,“私”文本转化为“公”文本,不断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乡土文献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做出可供全国借鉴的示范性样本。

(五)撰写了《民间契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一书,已交江苏凤凰出版社近期出版。该书乃贵大与复旦强强联合的首批学术成果,收录两校作者近二十篇新撰学术论文。全书由张新民与朱荫贵主编,并分别撰写序言。张新民在序文强调学术合作的重要,认为清水江文书的整理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了以朱荫贵教授为首的复旦大学学术团队的有力支持,双方不仅共同成功申报了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课题和复旦大学985叁期工程项目,极大地强化了清水文书整理研究工作重要性的社会认可度,更重要的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质性的合作,实现了学术资源共享互用的目的诉求。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专着就是共同心血凝集出来的产物,期望它能成为清水江学研究的历史性标志成果。”朱荫贵也在序文中指出:“在这本论文集即将出版之际,我仅代表复旦课题组向贵大中国文化书院张新民教授课题组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您们的热情和无私,使我们得以参与这项重新在西南发现历史的重大课题,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重要和难得的机遇。”足证两校的合作乃是优势互补的合作,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光大。

四、成果宣传介绍及相关研究体会

贵州大学“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召开的学术会议,地方媒体如《贵州日报》、《金黔在线》均有所报道。《贵州日报》2012年11月2日尚以《民间乡土文献凸显贵州历史文化:清水江文书整理和研究延展贵州地域文化价值》为题,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朱荫贵、阿风、张新民叁人的新闻采访稿,文前冠有“新闻背景”说:“清水江文书是广泛遗存于我省黔东南州清水江流域地区的民间乡土文献。主体部分大约从明末清初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为止,延续400多年到500年;现在初步发现的就有10多万件,远景估计可能有30万件以上;在黔东南州台江、叁穗、剑河、锦屏、黎平、天柱等县均有分布,在一个地区发现如此长时段的民间文书,数量大且有连续性,其珍贵性不言而喻。……清水江文书是一种活态的民间史料文献,是15世纪以来当地苗、侗、汉各族人民生存生活的实物见证,是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群)不断调整和分配自己的自然和社会财富资源的法权表达。文书本来就是他们生存、劳作、协商、谈判的存在见证,不但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反映了资源分配和流传的过程,而且也展示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复杂,暗藏着各种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的身份处境关系。可说既隐藏着大量的家族兴衰起伏故事,也承载着无数的社会文化变迁信息。无论研究经济史、社会史、法律史、民族关系史、日常生活史,清水江文书都能提供大量的材料依据,可称其为民间史料的巨大宝库。”该文的发表加深了人们对契约文书珍贵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的影响范围。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显示贵州大学契约文书研究的队伍的阵容,《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动与课题组联系,创办了“清水江学研究专栏”,定期发表课题组成员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该专栏自创办以来,即受到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的好评,也获得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目前已成为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文明研究的权威专栏,发挥了引领学术风气的作用。而清水江学虽起步甚晚,但由于学术前景广阔,仍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与徽学、敦煌学比肩并列的局面。

课题组的研究动态与相关学术成果,拟以每年一期的方式汇编为《简报》。第一期《工作简报》已于2012年底以纸质及电子本的方式,报送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规划办。第二期《简报》已在组稿编辑,拟于今年年底提交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规划办。

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编纂乃是一件艰巨繁难的工作,必须发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力戒浮躁学风,不追赶功利思潮,才能做好此项基础性工作。其中之喜乐甘苦,虽难以为局外人所知,但既然一切均出自本心本愿,故相信所作所为者必为可久可大之盛事。&苍产蝉辫;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共同推动古文书学与乡土文献学的发展—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四人谈

张新民;朱荫贵;阿风; 冯祖贻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0000

已被引1次

2

走进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再论建构清水江学的题域旨趣与研究发展方向

张新民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0000

已被引6次

3

从清水江文书看近代贵州民族地区土地制度—清水江文书&濒迟;天柱卷&驳迟;介绍

林芊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3000

已被引1次

4

近代天柱凸洞侗族地区的土地买卖和地权分配—清水江文书(天柱卷)研究之一

林芊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1000

 

5

明代清水江流域的民户人口研究——以今黔东南苗侗自治州为例

吕善长;林芊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8500

 

6

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传统糯禾特殊计量单位研究

张明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6500

 

7

清水江流域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探析—以现存契约文书为分析依据

马国君;黄艳

论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

 

12200

已被引1次

8

晚晴天柱地区土地的集中与分散—以刘文举、昌儒父子土地经营为个案

廖峰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500

 

9

清水江文书研究与清水江学建立的学术远景瞻望—基于贵州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的梳理

王胜军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500

已被引1次

10

清水江流域分家文书所体现的哲学观

安尊华

论文

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8000

已被引1次

11

清代“庙疆缺”官制研究

张中奎

论文

求索,2012年8期

 

5600

 

12

清代贵州苗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苗文化变迁

张中奎

论文

农业考古,2012年第6期

 

5000

 

13

以特许经营化解农产物低价和农民增收难矛盾——来自清水江流域500年的木业经验

吴述松

论文

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

10000

 

14

清至民国年间清水江契约文书立契时间校补—以&濒迟;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驳迟;为中心的研究

林东杰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8600

 

15

民国时期农村妇女的权利和地位—以天柱土地买卖文书中的女性为中心

谢开键;肖耀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1000

 

16

18至20世纪中期清水江地区分家析产探析—以&濒迟;清水江文书考释·天柱卷&驳迟;分关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李士祥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8500

 

17

叩开苗疆走廊文化的大门——以清水江流域天柱县契约文书为中心的调查

张新民&苍产蝉辫;

论文

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5辑,四川出版巴蜀书社,2012年10月版

31000

 

18

试论清水江流域的民间地权转移——基于文书的考察

安尊华&苍产蝉辫;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4400

 

19

清水江分家文书档案考析

谢开键

论文

浙江档案,2013年第6期

5000

 

20

清水江文书研究的新维度

罗正副;王代莉

论文

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6日,第011版

2000

 

21

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笔谈

张新民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000

 

22

浅析清水江文书俗字的价值

闫平凡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500

 

23

清水江流域白市、江东、渡马叁地文书考释与研究

马国君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0000

 

24

石洞文书考释与研究

廖峰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500

 

25

清水江流域高酿镇文书考释及研究

安尊华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000

 

26

清水江流域蓝田、瓮洞两镇文书的考释与研究

张中奎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200

 

27

清水江流域竹林、坌处、远口叁地文书考释与研究

闫平凡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300

 

28

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流域社会变迁刍论

吴述松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200

 

29

清水江文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廖峰

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000

 

30

开创文书学研究的新天地—贵州大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课题“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实录

林东杰;杨乔文;蔡明均;黄健琴;张永强

论文

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5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年10月版

18000

 

31

清代民族地区的田价简论—以清水江流域天柱文书研究

林芊

论文

萤火集—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成立十周年纪念专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3年6月版

22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