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开题论证会议:项目组于2011年12月在南京大学举行了开题论证会议。与会专家指出:国际学术界统称为“中古穆斯林文献”的文献,是指7世纪“大食”(阿拉伯)兴起后,约略到16世纪(中国清以前),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11世纪开始)等穆斯林语言的西亚、中亚、南亚、北非学者的着述,某些时段还包括今西班牙葡萄牙的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学者着述;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古阿拉伯语波斯语穆斯林文献中有关中国及中国周边地区的记载;这些涉及中国及中国周边地区的穆斯林文献比较集中的有百部以上,散见各种穆斯林文献中的记载数量更加可观。会议认为,本课题是对中国古代、中世纪历史“史料群”的整体性补缺,是研究和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全貌的基础史料之一。会议确定了本项目的具体内容:
1,学术成果总结:总结、述评及展望国际、国内学术界对中古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文献有关中国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利用和研究。
2,文献目录及提要:编制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文献有关中国史料的文献目录,撰写文献提要。
3,史料汇辑:汇辑穆斯林文献中有关中国及中国周邻地区的记载;逐步建设中国收藏中古阿拉伯波斯有关中国资料的资料库。
4,“互补互证,比勘研究”:在总结成果、编制目录和汇辑史料的基础上,选择重要的专题,结合汉文及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文献进行比勘研究,“互补互证”。
会议决定本课题将形成80万字的成果,即《穆斯林文献与中古中国》,分为“目录篇”和“研究篇”。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关中国及中国周邻地区的中古穆斯林文献的全面整理、翻译、利用和研究,是中国史学界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本课题是在这一长期工程的初始阶段即5年左右的时间内,使中国学术界在该领域整体接近国际水平,并发挥中国学者的优势,部分达到甚至超过国际一流水平。
具体工作:2012年开始,本项目组开展的工作:
1,学术现状调研。主持人和子项目负责人前往国内外特别是欧美日俄等地调研与本项目相关的最新学术现状(华涛赴美国;刘迎胜赴欧洲;特木勒赴日本等)。
2,组织队伍。项目组以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为主要基地,落实了包括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的项目队伍;为本项目,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者,邀请境外学者联合研究(特别是前苏联/独联体国家学术界培养的学者、伊朗学者、日本学者等)。
3,确定项目展开路线。(1)涉及中国及中国周边地区的中古时代穆斯林文献虽然范围很大,但自19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其中最重要的史料大多有所涉及,涉及的形式包括介绍和翻译的西方学者的成果;直接引用(少数)和间接引用(大多数)穆斯林史料从事的研究;介绍和翻译原始文献等等。因此确定了从汉文文献入手的工作路线,即搜集19世纪末以来所有上述各种汉文文献中涉及的有关中国的穆斯林史料。(2)涉及有关中国的穆斯林史料的研究中,有些简单涉及,有些以穆斯林史料为主要研究资料,因此将一些重点史料和重点学者确定为重点工作对象。例如蒙元时期的《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的大部分记载与中国相关,需要重点处理;再如中古地理着作和穆斯林地图有关中国的描述,有相当集中的数种,需要重点研究;还有,有些国内外学者在涉及中国及其周边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穆斯林史料,如冯承钧翻译的《多桑蒙古史》的作者多桑、《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的作者张星烺、俄国/苏联着名中亚研究者巴托尔德,因此这些学者的着作需要重点对待。(3)在搜集上述各类汉文文献之后,按照项目成果的框架,即“编制文献目录及提要”、“汇辑穆斯林史料”、“撰写对该史料的利用现状”、“互补互证研究”的四大框架,处理各种穆斯林史料。然后扩展到西方文献。这样形成可行的框架和内容,不断扩展和补充。目前各子课题组均按照这个技术路线开展工作。
4,“互补互证”研究。“互补互证”研究是本项目的重要内容。2011年以来,本项目组涉及有关中国的中古穆斯林史料的“互补互证”研究成果多项,包括:华涛对阿拉伯史料中有关欧亚大陆极东地区的研究;刘迎胜对于波斯语在东亚的使用、对于《元史》中某些地名与穆斯林史料的比勘研究、对于海上交通史研究等;姚大力对于中国边疆地区的研究;陈得芝对于蒙元时期穆斯林史料利用的理论问题;杨晓春对于中国回回民族历史的研究等等。
5,项目扩展。本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中古穆斯林文献与南海及南海周邻地域研究”。由于近年来中国在南海的传统权益受到挑战,中国学术界对南海的研究亟需加强,所以本课题组参与南京大学相关专业和其他国内单位,成功申报成立“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并作为协调创新中心“南海史地研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将配合国家需要,做好以下研究工作:一、配合整个项目汇辑、简注穆斯林文献中有关中国南海、海路交往等方面的记载;二、全面总结国内外南海交通研究中对穆斯林史料的利用和研究;叁、专题研究。目前,项目组将配合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海交史学会、泉州海交馆于2013年10月联合举办“历史上中国的海疆与航海”学术研讨会。本课题组成员将就阿拉伯-波斯史料中有关南海的记载发表论文。
② 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展开以后,项目主持人华涛和子项目负责人刘迎胜等前往欧美等国进行了学术调研。华涛于2012年初访问了哈佛大学近东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亚洲系,拜访了相关学者,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查阅、复印了一些重要材料;刘迎胜前往德国等地、特木勒前往日本、陈波前往台湾、姚大力前往吉尔吉斯斯坦等。由此,课题组不仅与世界各地相关学者建立了对于此课题的学术联系,而且搜集到一些重要的史料,如土耳其裔德国学者编写的多卷本《阿拉伯文献史》德文版(哈佛大学);中古时代阿拉伯西方着名学者伊德里希的着作和地图(华涛访问卡塔尔大学图书馆时复制);中古阿拉伯-波斯重要地图(澳大利亚大学)等等。
课题组还接受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的博士Dilnoza Duturaeva来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2012--2013);通过国家外专局项目邀请哈萨克斯坦学者Kumiekuf来华工作2个月(2013下半年或2014年上半年)。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所收藏的穆斯林文献手稿非常丰富;哈萨克斯坦学者Kumiekuf对与中国相邻的西域地区的穆斯林史料非常熟悉。
③ 代表性成果介绍
华涛:“《萨剌姆东使记》译注与研究”(将刊于《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5辑,上海古籍,2013年10月。9世纪中期的阿拉伯文献《萨剌姆东使记》记载黑衣大食的“通事”萨剌姆前往东方的情况,他到达的最东边的地点被认为是西域天山东部地区,甚至河西走廊玉门关。本文提供一份中文译文,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做初步的注释和研究。文章认为,该东使记包含了某些可信的信息和若干传闻轶事,体现了那个时代有关中国的穆斯林的特点。
刘迎胜:“蒙元帝国与13-15世纪的世界”(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2013年3月第一版)。该书分别从元代皇室政权斗争、元代各汗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元代特殊历史事件、人物考证等方面,为读者重现了13—15世纪蒙元帝国的社会文化图景。作者大量运用波斯文、阿拉伯文、蒙文、突厥文、英文、德文等文献资料,着重对蒙元时期的内外交流进行探讨。
刘迎胜:“波斯语在东亚的黄金时代的开启及终结”(《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1期)。中古时代欧亚大陆自东向西并存着几个大文化圈,即:汉、伊斯兰、印度与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东部主要学术语言是波斯语。成吉思汗西征后,大批西域人随蒙古军入华,使波斯语在汉地落脚生根,并借助中国在汉文化圈和东亚的重要地位,将其影响力扩及东亚和东南亚。波斯语在13—15世纪的中国扮演着四种角色:元代最重要的官方行用文字之一;入华回回人的族内共同语;元代和明初主要的外交语言之一及当时中国汲取域外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学术语言。波斯语在东亚的黄金时代,随着其掌握者—入华回回人的逐渐本土化,在明中期结束。
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中的历史语言学问题”(《西域研究》2012年4期)。该文是在作者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演讲的基础上完成的文本。文章指出,学元史的最难处之一当是译名问题。钱大昕批评《元史》说:"明初史臣既无欧宋之才,而迫于时日,潦草塞责,兼以国语翻译,尤非南士所解,或一人而分两传,或两人而合一篇,前后倒置,黑白混淆,谬误相沿,更仆难数"(《元史本证序》)。作者利用历史语言学的理论,结合多年元史研究的案例,说明蒙元史、北方/西域史研究中各种语言比勘的理论与方法。对本项目的进行有指导意义。
杨晓春:“元代回回人分布补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1期)。该文根据元代清真寺建立的比较可靠的资料,补充了杨志玖先生《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一文考证所得之外的6个元代回回人的分布地点:怀庆路(今沁阳市)、济南路(今济南市)、益都路(今青州市)、平江路(今苏州市)、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福州路(今福州市)。所考进一步丰富了元代"回回遍天下"的认识。
王东平:“回子官学”初探。(《新疆大学学报》2011年6期)。"回子官学"是清朝内务府设置的旨在培养通晓"回语文字"人才的机构,后来由于加入缅语教习和增加培养缅语人才功能而改称"回缅官学"。文章依据文献资料,特别是清代档案,对该机构的设置、教习和学生来源,考核制度以及清末"回缅官学"筹改学堂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纳巨峰:“赛典赤家族元代家谱初考”(《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作者利用一部用阿拉伯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撰写的《赛氏家传》(2008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研究了这部元代家谱的修撰情形及赛典赤的圣裔世系问题。
④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1年12月12日报送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委《开题论证会议总结报告》,后由基金委刊登在其网站。
从2013年初开始,项目组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组会,会后编写出工作简报,通报项目组成员。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萨剌姆东使记》译注与研究 |
华涛 |
论文 |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5辑(上海古籍,2013年11月) |
1.2万 |
|
2 |
中国伊斯兰知识的早期发展 |
华涛 |
论文 |
《世界宗教研究》待刊(已通过匿名审稿) |
1.3万 |
|
3 |
《蒙元帝国与13—15世纪的世界》 |
刘迎胜 |
着作 |
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2013年 |
350页 |
|
4 |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
刘迎胜 |
着作 (重版)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 |
220页 |
|
5 |
郑和船队锡兰山之战史料研究——中国海军的首次大规模远洋登陆作战 |
刘迎胜 |
论文 |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3辑(2011年12月) |
1万 |
|
6 |
A Study of Kü??n Tarim in the Yuan Dynasty, |
刘迎胜 |
论文 |
in 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ed. Lou Xin, Indiana University Sinor Research Institute Inner Asian Studies, Bloomington, Indiana, 2012, pp. 463-487 |
1.2万(英文) |
|
7 |
元代的海外贸易 |
刘迎胜 |
论文 |
《青花的世纪——元青花与元代的历史、艺术、考古》,上海博物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页154—183 |
1.3万 |
|
8 |
波斯语在东亚的黄金时代的开启及终结 |
刘迎胜 |
论文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
1.0万 |
|
9 |
蒙元史研究中的历史语言学问题 |
陈得芝 |
论文 |
《西域研究》 2012年4期 |
1万 |
|
10 |
长春真人的《西游记》 |
陈得芝 |
论文 |
《新世纪图书馆》 2012年2期 |
0.7万 |
|
11 |
“回子官学”初探 |
王东平 |
论文 |
《新疆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
1.2万 |
|
12 |
《元明时期汉文伊斯兰教文献研究》, |
杨晓春 |
着作 |
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
15万 |
|
13 |
《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研究》 |
杨长春 |
着作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 |
18万 |
|
14 |
近一百五十年以来明清汉文伊斯兰教典籍收集、整理与出版的概况(1858-2008年) |
杨晓春 |
论文 |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3辑,上海古籍,2011年12月 |
1.3万 |
|
15 |
元代回回人分布补考 |
杨晓春 |
论文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
1.2万 |
|
16 |
明蒙交涉中的蒙古使臣打儿汉守领哥 |
特木勒 |
论文 |
《民族研究》 2012年2期 |
1.1万 |
|
17 |
赛典赤家族元代家谱初考 |
纳巨峰 |
论文 |
《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
1.1万 |
|
18 |
明武宗回教信仰考 |
纳巨峰 |
论文 |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2期 |
1.0万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