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各子课题研究进展顺利。课题于2011年10月批准立项后,课题组立即行动,于11月12日召开了课题研究工作预备会议,会议由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守仁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讨论。会议对近期工作做出安排,明确任务:进一步细化课题论证,各子课题负责人围绕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谁来写,拿出子课题写作大纲初稿;鼓励阶段性成果的研究与发表;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就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进行学术研讨,统一认识,协调进展;注意文献资料的准备工作,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为课题组每一位成员订购《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四、第五卷。
2011年11月29日,课题组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吴元迈研究员进行指导,他针对项目的展开与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认为对两个“进程”的理解与把握是重中之重。世界进程几大方面、几件大事要梳理清楚,如冷战之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专门就世界进程达成共识。文学进程粗线条差不多,但有同步而行,也有相向而行。在总的框架内,文学进程有合拍,也有不合拍,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另外,在两个“进程”关系方面,要双向考虑问题。不要让文学进程成为世界进程的图解式说明、机械式理解。世界进程给文学主题、文学思潮、作品的形式、手段带来变化,如“异化”主题。文学思潮也影响世界进程,如生态方面,文学走在社会进程前面,是早于社会进程,预示社会进程,起到警示、启示作用。
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课题组于2012年1月10日在南京大学召开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耿幼壮教授,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国祥教授等相关专家参加,在听取了课题研究框架和课题实施方案汇报之后,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项目的意义,高度评价课题论证设计的思路,认为四个子课题的格局安排合理,两个“进程”关系处理比较好,同时就如何加强项目的体系性和各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组织项目实施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成员与专家进行了充分交流,并讨论具体研究内容的微观调整,进行课题的详细分工。大家认为:本课题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史研究,要注重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之间的关系,避免炒冷饭和低水平重复,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点面结合,基于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较为深入地探讨当代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相关重点作家、作品、流派等研究对象的确立应根据子课题主题进行统筹,避免贴标签。会议结束后,各子课题负责人在交流和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较为具体的写作大纲,明确参与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组织队伍开始研究工作。
课题组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一方面对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同时检查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2012年7月27-29日课题组在无锡召开“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为重大项目的完成夯实理论基础,明确研究路径。“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两个子课题组分别进行工作研讨,相关课题组负责人和成员针对课题研究出现的问题商量对策,就项目实施进行部署,细化写作大纲,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分工。首席专家王守仁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签订科研协议书,大家达成的共识是要从历史进程中把握外国文学进程。
2013年4月13日“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外国文学研究”课题组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召开了“全球化与文学”专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部分兄弟院校研究人员以及另外叁个子课题负责人等共约二十人参加了会议。子课题负责人何成洲教授围绕本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谈了自己的设想,章节撰稿人首先就相关研究内容的思路与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沟通,完善了研究提纲的合理性,并对与子课题密切相关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集中探索,针对全球化与全球性、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全球化与文学生产、全球化与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视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切磋。
2013年5月,论文集《战后历史进程中的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记载了课题组开展项目研究的工作和收获。
2013年8月1-3日课题组在扬州市召开“全球化?多样性?新趋势: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重点研讨“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和“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两个子课题组的相关学术研究议题。项目组分别召开了四个子课题的工作研讨会,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王守仁教授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布置并提出要求,成员们就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路径进行了交流研讨。
目前各子课题均已完成对研究计划和写作大纲的修改,内容有增有减,总体框架更加合理,并且更具可操作性,具体写作任务也愈加细化,落实到具体人员。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计划,正在收集、整理资料,研读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发表了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并进一步完善写作计划,开始部分章节的写作。
② 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及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
本课题的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充分,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根据研究工作实际需要,已经尽可能地调动各种学术资源,收集、订购相关图书资料,确保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如“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子课题已收集理论书籍和论文200多部/篇,整理出50万英文字的笔记,负责人胡全生收集了大量的对于后现代主义个别作家和作品的资料。“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课题组成员赵晶辉在麦吉尔大学图书馆收集了相关的加拿大文学研究资料,对完成加拿大文学研究有一定帮助。“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外国文学研究”课题组成员姜礼福整理了大量对于动物文学的资料;成员肖画则利用在美国布朗大学美国研究系进修的机会,收集了大量华裔文学的资料。“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成员赵丹在俄罗斯访学期间,对俄罗斯当代文学创作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
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情况:
本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围绕主要议题已举办多次学术会议。主要包括:
2012年7月27-29日在无锡举办“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战后现实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近30位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交流,深化了对战后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拓宽了视野,为推进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厘清思路、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2012年9月21-25日课题组与《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联合举办2012年当代外国文学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从事当代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当代外国文学的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等问题。
2013年6月15-16日课题组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叁次年会,会议主题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英语文学研究”,来自国内外8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单位的2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发言踊跃,讨论深入,内容涉及英语小说研究、英语戏剧研究、英语诗歌研究、英语文学批评与理论视角、英语文学与民族身份建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学等。
2013年8月1-3日课题组在扬州市举办“全球化?多样性?新趋势: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世纪之交的外国文学为讨论对象,分议题包括全球化与当代外国文学、全球化视域下的科技文明反思与生态文学、21世纪国别文学、21世纪外国文学理论、21世纪外国文学流派与发展趋势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吴元迈研究员作主旨发言,近40位从事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交流,对全球化与文学、生态文学批评、新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等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术交流方面,课题组努力创造接触学科前沿、了解最新学术进展的机会,邀请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或发表演讲,如2012年11月26日,美国孟菲斯大学英文系主任Eric Carl Link 教授应邀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做了对于美国自然主义的学术报告;2013年5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Michael Levenson、挪威特隆瑟大学教授Lisbeth Petterson应邀在南京大学分别做对于现代主义和北欧文化的学术报告;2013年5月14日,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的Philip Mead教授做对于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学术报告。
此外,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外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研讨,开展学术合作。其中子课题负责人何成洲教授去德国柏林大学、叶琳教授去东京大学访学,袁霞副教授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UBC的国际加拿大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赵晶辉副教授2011年11月-2012年11月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加拿大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何成洲教授2012年6月16-24日赴挪威特隆瑟大学参加“第十二届国际易卜生大会”,以“国际易卜生委员会”主席身份致欢迎词,主持大会发言,并做学术报告,题目为“易卜生与中国的青年流行文化”;9月2-4日赴挪威奥斯陆参加“跨文化的易卜生”学术研讨会;2013年5月2-5日赴美国普渡大学参加“中美比较文学第6届会议”并发表了论文。印芝虹教授2012年10月参加在瑞士举办的《文学之路》国际会议并作发言 “Deine Sprache, meine Bilder. Yoko Tawadas poststruk Turalis tischer Blick”;李双志老师于2013年1月31日赴德国Siegen大学德语系做学术报告。黄荭教授于2012年1月3日-2月10日赴法文化交流,和法国多位出版商、知名学者、作家作了访谈和交流。肖画老师2013年6月参加了澳门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国际亚洲学者会议”。其他成员还参加了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上海)、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16届年会(上海)、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专题研讨会(广州)、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兰州)、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武夷山)、当代外国文学专题研讨会(焦作)、“东亚视域下的韩国近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南京)等多项学术交流活动。
③ 代表性成果介绍
本课题以战后丰富的文学实践为基础,对外国文学研究重大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特别是对现实主义等传统概念进行理论探索,赋予新的内涵。项目立项以来,由于课题组准备充分,研究细致深入,已取得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项目首席专家王守仁主编的《战后历史进程中的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译林出版社,2013)是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共收录2012年7月无锡“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的23篇论文,围绕战后历史进程与文学进程如何互动、战后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发展、有什么基本特点等议题展开讨论,涵盖文学思潮流派和欧美、拉丁美洲、亚洲国别文学研究,既有深度理论建构,也有具体文本解读。
课题成果还包括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标注论文:
胡全生的《后现代主义政治性》(《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4期)围绕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性问题,认为前者去政治的“政治”实际还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即宏观政治,它以宏大叙事为其基础;后者的“政治”是指微观政治,它以微小叙事为其基础,既然后现代主义可界定为“怀疑宏大叙事”,那它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奉行的自然是“什么都行”这一“非常简单的主题思想”,热烈地拥抱差异、多样性和多元主义,积极地反对统一、极权性和极权主义。
王奕红的《战后世界进程的文学书写——“战后现实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研讨会综述》(《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4期)从学理上对“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讨论进行了评述。
王守仁的《国家·社区·房子——莫里森小说&濒迟;家&驳迟;对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想象》(《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1期)从国家、社区、房子叁个层面解读莫里森的新作《家》,讨论小说家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想象:国家层面上的种族歧视造成黑人“无立足之地”的处境,黑人社区保持种族文化,可以成为黑人创伤的“痊愈之地”,而“房子”作为黑人“栖身之地”需要有爱和良好的家庭关系,才能成为真正的“家”。论文认为《家》在黑人生存状态特别是美国黑人家庭的呈现上不同于莫里森过去九部小说的做法,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基调。
此外,方红的《意象中的女性环境观:物质女权主义核心概念剖析》(《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3期)、王玉括的《反思非裔美国文化,质疑美国文学经典的批评家莫里森》(《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2期)、何成洲的“The Ambiguities of Chineseness and the Dispute over the ‘Homecoming’ of Turandot”(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9卷(2012年),第4期,547-564页)、姜礼福的《英语文学批评中的动物研究和批评》(《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徐蕾的《当代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5日)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本课题的研究。
④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立项以来,充分利用召开会议、发送简报等形式,积极开展项目成果的宣传推介工作。2012年1月13日,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网站报道了本项目的开题情况,题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 http://skch.nju.edu.cn/iwms/show.aspx?id=1109&cid=37)
2012年01月1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在重大项目成果一栏发布了本项目的开题情况,题为“2011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十四: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丑迟迟辫://飞飞飞.苍辫辞辫蝉蝉-肠苍.驳辞惫.肠苍/骋叠/351670/颈苍诲别虫.丑迟尘濒)
2012年7月27-29日,在无锡举办的“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上,王守仁教授代表项目组对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宣传推介了本项目的相关情况。
2012年10月,《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4期上刊登了本项目“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综述,题为《战后世界进程的文学书写——“战后现实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研讨会综述》,对“战后现实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研讨会的发表论文进行了推介。
2013年8月1-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全球化?多样性?新趋势: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王守仁教授代表项目组对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宣传推介了项目的相关情况。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战后历史进程中的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 |
王守仁 |
编着 |
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 |
30万 |
|
2 |
《意象中的女性环境观:物质女权主义核心概念剖析》 |
方红 |
论文 |
《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3期 |
0.7万 |
|
3 |
《对于后现代主义政治》 |
胡全生 |
论文 |
《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4期 |
1.2万 |
|
4 |
《战后世界进程的文学书写——战后现实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研讨会综述》 |
王奕红 |
论文 |
《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4期 |
0.5万 |
|
5 |
《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 |
周宪 |
论文 |
《战后历史进程中的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 |
0.8万 |
|
6 |
《反本质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以第叁世界现实主义文学为例》 |
崔昌竻 |
论文 |
同上 |
0.7万 |
|
7 |
《论美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 |
王守仁 |
论文 |
同上 |
1万 |
|
8 |
《战后法国南方的乡村画卷》 |
张新木 |
论文 |
同上 |
1万 |
|
9 |
《现代化、民族主义、世俗化——去殖民化进程中的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 |
方杰 |
论文 |
同上 |
0.5万 |
|
10 |
《德国当代文学中记忆与现实的关系初探》 |
李双志 |
论文 |
同上 |
0.8万 |
|
11 |
《传承、反叛与碰撞——拉美文学“爆炸”成因分析》 |
莫娅妮 |
论文 |
同上 |
1万 |
|
12 |
《论日本战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叶琳 |
论文 |
同上 |
1万 |
|
13 |
《厄普代克:一位后现实主义小说家》 |
郭英剑 |
论文 |
同上 |
0.6万 |
|
14 |
《智性思索中的有序现实:A. S. 拜厄特创作现实观探究》 |
姚成贺 |
论文 |
同上 |
0.6万 |
|
15 |
《战后美国自然书写:独特的地域现实主义文学》 |
方红 |
论文 |
同上 |
0.8万 |
|
16 |
《君特·格拉斯:另类的现实主义作家》 |
张辛仪 |
论文 |
同上 |
1万 |
|
17 |
《儿童题材作品中的战后法国城市景观》 |
樊咏梅 |
论文 |
同上 |
0.6万 |
|
18 |
《“我坦白”:&濒迟;白虎&驳迟;的自白叙事伦理》 |
黄芝 |
论文 |
同上 |
0.7万 |
|
19 |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读&濒迟;文化转向&驳迟;》 |
赵建红 |
论文 |
同上 |
0.6万 |
|
20 |
《趋向差异多元的文学流变——战后德国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考察》 |
印芝虹 |
论文 |
同上 |
1万 |
|
21 |
《当代澳大利亚的后现代小说》 |
王腊宝 |
论文 |
同上 |
1.2万 |
|
22 |
《神话中的觉醒——&濒迟;野猫精&驳迟;中的反乌托邦思想解读》 |
赵杨 |
论文 |
同上 |
0.6万 |
|
23 |
《论加莱亚诺的“历史微小说” ——以<镜子>为例》 |
张伟劼 |
论文 |
同上 |
0.7万 |
|
24 |
《西方后殖民生态批评述评》 |
姜礼福 |
论文 |
《外国语文》2013年第3期 |
0.82万 |
|
25 |
《英语文学批评中的动物研究和批评》 |
姜礼福 |
论文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
1.2万 |
|
26 |
《“新春文艺”的现代性与当下性》 |
崔昌竻 |
会议论文 |
“中国朝鲜—韩国文学研究会年会暨东北亚文化交流与朝鲜—韩国文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
1万 |
|
27 |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 |
肖画 |
论文 |
《华文文学》2011年第5期 |
1万 |
|
28 |
《&濒迟;培尔金特&驳迟;与当代明星版话剧演出》 |
何成洲 |
论文 |
《艺术百家》,2012年第2期。 |
0.85万 |
|
29 |
“The Ambiguities of Chineseness and the Dispute over the ‘Homecoming’ of Turandot” |
何成洲 |
论文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9卷(2012年),第4期,547-564页。 |
0.9万 |
|
30 |
《爱国启蒙小说研究试论》 |
徐黎明 |
论文 |
《东亚文化交流与朝鲜-韩国文学》论文集 2012年7月 |
2万 |
|
31 |
《劳伦斯·布尔学术的中国观照》(英文)
|
杨金才 |
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
1万 |
|
32 |
《生物教师纸上谈兵荣膺龚古尔奖》 |
黄荭 |
论文 |
《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1期 |
0.3万 |
|
33 |
《反思非裔美国文化,质疑美国文学经典的批评家莫里森》 |
王玉括 |
论文 |
《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2期 |
1万 |
|
34 |
《对于后“9·11”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杨金才 |
论文 |
《外国文学动态》2013年第3期 |
0.3万 |
|
35 |
《当代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
徐蕾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5日 |
0.3万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