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18日13:43来源: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立项以来的近两年间,项目组按照研究计划正在稳步推进,总体态势良好。课题组在项目启动座谈会、开题论证会、2013年研究工作协调会等会议后,工作重点一直放在收集各种研究资料上,特别是实地调研资料的获取。为此于2012年暑期组织了17人的野外考察队,赴鄂尔多斯高原展开实地调研活动,取得满意的成果。2013年暑期,先后派出六支人数不等的考察队赴研究区域从事野外踏察和社会调查。政治、军事、城市、经济、植被、气候与灾害等六个子课题研究组参与了2013年暑期的实地考察与调研活动。其他子课题组(文化、民族、河湖)也正在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与此同时,在占有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相继发表14篇学术论文,迄今已收到录用通知的论文有6篇,撰成待刊的论文有8篇。共计28篇论文。出版学术专着1部。从这些阶段性成果可看出,项目研究正在按计划有序地踏实地向前推进。

② 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野外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是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历史地理学重大项目更是如此。我们对此给予特别的重视。在2012-2013年间,先后组织了七个考察队,分批分次赴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研、数据采集活动,为课题研究积累多重证据资料。目前,有的考察队仍在研究区域工作。透过实地调研,获取大量的图像、测量数据、遗址现状、里程与方位、地方史志等基础资料。

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是搜集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积极参与。课题组多名成员参加了2012年8月在西安举办的“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经济、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提交了学术论文。项目主持人并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课题组数位成员参加了2012年9月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大会提交各自的研究成果,同时了解其他学者的与重大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2013年6月,在陕西靖边县举办“统万城建城16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项目首席专家暨课题组多名成员与会,并在大会作专题学术报告《唐代夏州城通往丰州的交通道路考察》。

③ 代表性成果介绍

《公元7-9世纪鄂尔多斯高原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研究》,艾冲教授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10月出版。其特点如下所述:

全面再现7-9世纪鄂尔多斯高原各种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要探讨人类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及其与自然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即顺利地探究各种经济活动的兴起、发展、衰落的历史真相,前提是必须把握住行政区划的框架。7-9世纪,鄂尔多斯高原与毗邻的后套平原地域(古称河曲)的行政区划建制包括两个类别:正规的都督府/节度司——州/郡——县体系,羁縻的都督府——州——县体系。作者认为,隋唐时期“河曲”地域存在四个地方高层行政建制单位:夏州都督府/夏绥银宥节度司、灵州都督府/灵盐节度使司、丰州都督府/天德军都防御使司、胜州都督府/振武军节度使司。

明晰了行政区划的框架后,各行政区的民族与人口问题,就自然成为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迄天宝元年(742),“河曲”地域的人口总数已达750 137人。汉、粟特与稽胡等族人口达到305 137人(粟特人口为34 320),突厥族人口约近10 000人,铁勒族人口大略为35 000人,吐谷浑约有70 000人,党项羌人口则达330 000人。安史之乱后,铁勒、突厥、粟特、吐谷浑诸族人口相继迁出“河曲”地域,惟有汉、稽胡、党项留居原地,尤其以党项羌人口增长显著,遍及“河曲”地域,成为当地人口的主体。唐代“河曲”地域的各族人口呈现交错分布的时空特征,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分布格局变化。

在公元7-9世纪的“河曲”地域,人类经济活动大体分为农耕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贸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此时期在“河曲”地域,农业经济分布在该地域的边缘地带——那些土壤肥沃、水源富裕、地形平缓、气候温和、且具灌溉之利的地方,成为农业经济的重心区域。与此同时,随着“河曲”地域五个游牧族群人口的增加,畜牧经济占据着鄂尔多斯高原的大部分地表。至唐后期,党项羌人成为“河曲”地域从事游牧型畜牧业的主要族群,随之出现游牧经济取代农业的态势。“河曲”地域农牧业的嬗替与分布状态显示出纵向阶段性、政治军事形势制约、民族人口数量和民族生业构成的影响等时空特征。

其时,“河曲”地域存在的诸多手工业包括畜牧产物类手工业、农耕产物类手工业、采矿产物类手工业以及狩猎产物类手工业。各民族之间、内地与北疆间的商货流通与交换,既有官方控管的互市贸易、朝贡贸易,也有民间自发的长途贩运、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

隋唐时期“河曲”地域的城市及城镇,既包括因成为行政中心或因工商活动而兴起的地方性城市或城镇,又包括出于军事防御需要而建筑的驻防性城市或城镇。“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经历从无到有、由少增多、重心转移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在黄河弯曲河道内侧及外围地带,至唐后期驻防重心转移至高原南部的无定河上游地区。驻防城群体的维持与延续,势必给予周边自然环境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引发其附近森林植被的缩减。这成为毁坏森林植被的重要动因之一。

总之,公元7-9世纪是鄂尔多斯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者详细论述隋唐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区划建制,人口数量与分布,农、牧、工、商、交通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兴衰,城市与城镇的出现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

具体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式与力度。作者指出,在隋唐时期鄂尔多斯高原,自然环境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被动地依随社会经济活动的力度强弱、范围大小、速度快慢和方式差异而做出两类不同的响应。

其一,在那些人类活动力度较弱、范围较小、速度缓和、以选择性永续利用的渐进方式开发自然资源的地方,自然环境虽然受到某种程度的干扰或损伤,但可在一定时间通过自我更新机制予以修复,重塑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做出友好型响应,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处。正如该书所揭示:该时期农业经济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边缘地带和后套平原,由于水土条件优越而未引起自然环境的负面响应。

其二,在那些人类活动力度很强、范围很大、速度较快、以“竭泽而渔”的地毯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地方,自然环境承受不起人类大规模的破坏,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生态自我更新机制被打乱,从而失去维系生态相对平衡的机会,势必做出环境退化的负面响应,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隋唐时期“河曲”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和大肆采挖甘草、地软、发菜、肉苁蓉等自然资源的后果,就是草原植被遭到强烈破坏、土壤裸露,易受风力侵蚀而致使草原生态退化,最终使社会畜牧经济受到制约影响。在7-9世纪的“河曲”地域,天然生态环境的自我更新机制被破坏而引起环境退化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河曲”西北部、黄河之南,即早期“库布齐沙漠”——“库结沙”区域;“河曲”中部偏西的“六胡州”地区,即初期“毛乌素沙漠”之区。作者指出:初期“毛乌素沙漠”的出现,基本成因是过度的畜牧经济活动所引发,并非所谓过度农耕生产所驱动。迄9世纪末期,库布齐沙漠继续向东缓慢扩展,毛乌素沙漠亦向东南方逐渐漫延。两个沙区从此给予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以潜在而巨大的负面驱动力,致使区域沙漠化土地越来越广,乃至今日两大沙漠几乎覆盖鄂尔多斯高原全部。

提出多项合理建议,体现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治学宗旨。作者认为:在7-9世纪(相当隋唐时期)叁百年间,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的鄂尔多斯高原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借鉴,让我们反省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扬优汰劣,使我国社会经济真正循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适度运行。回顾7-9世纪“河曲”地域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过程,作者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除国家政策或制度因素外,人口数量应维持在当地生态环境可承载的限度之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作者指出:“隋唐时期,‘河曲’地域总人口数量(尤其是农业人口数量)远低于汉代,也低于现代,因此未引起生态环境的大范围恶化的事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良好先例。”(该书第346页)而当时灵州曾出现两次黄河变清(一次在贞观二十叁年、一次在长庆元年)的现象,即印证了作者的观点。有鉴于此,作者认为:“限制牧业及农业人口数量的不合理增长,维持在自然环境可供养的限度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该书第346页)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第二,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必须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具体地说,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矿则矿,关注产业和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环境评估机制、严重污染工业的淘汰制度。

第叁,开发自然资源的力度须保持适度,以不损害自然环境自我修复机制及能力为宜。具体说来,在政府引导下,改变鄂尔多斯高原地域居民的生活模式——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及社区、摒弃高消耗生活方式,鼓励使用传统的生活燃料与建筑材料的替代品,建立防火消防机制。

第四,稳步推进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分区实施绿色植被再造工作。在重塑绿色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为保持其有效性、稳定性和延续性,建立完整配套的绿色植被再造与管护制度、破坏植被惩罚制度、乡规民约的自律系统,是完全必要的。

作者的研究结论,旨在为推动当代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因而提出的四条合理化建议,充分体现出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治学目的。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艾冲教授撰写,已于2013年3月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上。

该文透过系统的分析论证,认为:北朝时期“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经历复杂的演变。北魏统治下的“河曲”行政区划建制可分成两个阶段:军镇制阶段和州郡县制阶段,遭逢六镇动乱之际,改置州、郡、县之数较少。 西魏、北周时段,“河曲”地域行政建制单位较前陆续增加,并增建高级管理实体——总管府,构成地方行政区划的四个层级,分布范围较前扩大,呈现自南向北推广之势。 隋朝初期八年间,在继承北周的四级行政体制基础上,更在阴山南麓的河套平原增置总管府及州县等行政建制单位。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的演替进程呈现出由最初的军管体制向州郡县体制转变, 而且正规州郡县行政单位数量逐渐增多、分布范围越来越广的时空特征与发展态势。

这一研究成果再现出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初阶段鄂尔多斯高原行政区划建制发展变化的历史真相,为其他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提供真实的参考资讯。

④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在2012年,课题组已分别于6月和12月按时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送两份《研究工作简报》,汇报了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同年,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提交了一份《成果要报》、并向《中国社会科学报》投送一份对于黄河水患与城市迁移关系的文稿。但是,这两份文稿皆未获采用。

尽管如此,今后仍将积极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送具有创新价值的文稿,加大投稿的频次与数量,及时推介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的最新成果。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灵州治城的

变迁新探

艾冲

论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1年第4期

(2011年12月)

1.30万字

被引频次:3

下载频次:121

2

隋唐时期的

夏州城新论

艾冲

论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18辑

叁秦出版社

2011年12月

2.20万字

 

3

公元7-9世纪

鄂尔多斯高原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研究

艾冲

学术

专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

40.8万字

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与好评。

4

再论唐代前期“六胡州”治城位置

艾冲

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

2012年3月15日

1.598万字

下载频次:89

5

唐蕃争夺的

盐州治城新考

艾冲

论文

唐史论丛 第16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4月

1.20万字

 

6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

艾冲

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

2013年3月15日

1.80万字

下载频次:31

7

亦论宁夏吴忠市有无古城湾村

艾冲

论文

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2013年3月

1.16万字

 

8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与气候特征

赵景波

奚秀梅

论文

地理科学进展

2012年第9期

1.15万字

下载频次:81

9

近代靖边县治迁徙再研究

李大海

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年第2辑

2.51万字

下载频次:176

10

明代九边延绥巡抚始设与辖区新探

李大海

论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年第4期

1.05万字

下载频次:98

11

清代伊克昭盟

长城沿线“禁留地”诸概念考释

李大海

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3年第2辑

1.05万字

下载频次:41

12

明代榆林筑城设卫时间新考

李大海

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

1.10万字

下载频次:23

13

秦汉时期“河南地”与“新秦中”地域范围考辩

肖  珺

肖爱玲

论文

唐都学刊

2013年第4期

1.08万字

下载频次:13

 

14

鄂尔多斯高原

清代旱灾研究

赵景波

奚秀梅

论文

自然灾害学报

2013年第4期

0.98

万字

 

 

15

西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疆界变迁

保宏彪

论文

西夏研究

2013年第4期

(已录用)

1.11万字

 

 

 

16

鄂尔多斯高原

考察记

肖  珺  娄娟娟

考察报告

中国人文田野 第6辑

巴蜀书社,2013年12月

(已录用)

1.46万字

 

 

 

17

论唐代鄂尔多斯高原的池盐生产及其管理

陆 瑶

论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20辑

叁秦出版社

2013年12月(已录用)

0.8700万字

 

 

 

18

两汉朔方郡治城新探

孟洋洋

论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20辑

叁秦出版社

2013年12月(已录用)

0.8245万字

 

 

19

隋唐五代时期鄂尔多斯高原行政区划建制的沿革与分布

保宏彪

论文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第5期

(已录用)

1.87万字

 

 

20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1644~2009年)

张健

论文

地理研究

(已录用)

1.06

万字

 

 

21

陕北汉画像石表现的农业图景,

李令福

论文

《中国农史》

(待刊)

0.900万字

 

 

22

论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的形成与内涵

李令福

论文

《宁夏社会科学》

(待刊)

0.880万字

 

 

23

《新唐书》“青他鹿角”为两种药材名小考

张维慎

论文

中国史研究

(待刊)

0.65万字

 

 

24

隋代鄂尔多斯地区行政设置的背景及其演变

保宏彪

论文

 

(待刊)

1.05万字

 

25

汉代西河郡建置沿革考论

石春平

论文

 

(待刊)

0.6800万字

 

26

对于统万城建城问题的再讨论

娄娟娟

论文

 

(待刊)

0.7800万字

 

27

唐代前期朔方诸军考述

李宗俊

论文

 

(待刊)

1.30万字

 

28

隋唐两代北部防务的变化及其背景

李宗俊

论文

 

(待刊)

1.60万字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