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该项目2011年12月获批立项,到2013年6月,刚好一年半时间,按照项目拟定研究计划,目前进展正常,研究工作有序进行。这一年半的时间,课题组召开“项目启动论证会”(开题暨研讨会)一次,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每半年发布“工作简报”一次(共计叁次)。期间,还召开小型研讨会两次,发表学术论文29篇,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长安学术》第五辑、第六辑(不定期论文集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即将出版《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两种,以项目名义引入博士后研究人员4人,课题组成员赴延安实地调研两次,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王荣教授赴美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子课题负责人李西建教授获批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1项,子课题负责人李继凯教授获批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课题组成员李跃力、徐改平获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课题组成员吴妍妍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本项目共分为八个子课题,其分别汇报如下:
1、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重估
目前,这一子课题进展良好。一年半中,子课题组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刊发表论文7篇,引起学界瞩目。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已拟定较为详细的写作大纲(具体章节分为五四新文化——左翼文学;延安时期——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新世纪),本组成员的阶段性成果将陆续发表。
2、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子课题包含以下叁个领域:第一、“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与延安文艺”,目前已接近完成,预计2013年底以前即可完成书稿(约30余万字);第二、延安文艺与中国现代“左翼文学”思潮,目前正处于资料收集阶段;第叁、延安文艺与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目前正处于资料收集阶段。由田刚主持的《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丛书》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丛书》是国家重大课题“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该丛书的编撰及出版,将对子课题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
3、延安时期重要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
(1)资料收集更加充分,新购有关延安文学及其研究的相关资料数十种,搜集整理了延安作家作品名录,并整理出各种相关资料,按照档案模式进行了分类整理,目前已经完成作家介绍、研究现状分析、作品分卷约300万字,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进行了访学、调研,前往北京、南京、延安、重庆等地,查阅了新的资料,拜访了有关专家,开阔了思路,调整和优化了研究方案。(3)撰写了部分稿件,约3万字,有的已经发表或即将发表。(4)目前正全方位认真研读相关史料,并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
4、延安文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1)调整了写作大纲,对写作内容进行了细化和深化;
(2)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子课题组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数据库;
(3)完成了相关论文叁篇,计叁万余字;
(4)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运作正常,将保质保量完成研究任务。
5、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
(1)在子课题内部进行了明确的任务分工,分解了研究任务;(2)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3)协同举办了“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4)发表学术论文六篇;(5)在子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还完成了与子课题相关的着作《陕西现代文学史》之“延安文学创作”的撰写(年内出版此书),以及《延安散文档案》的整理与编辑工作。
6、延安文艺的中外传播与影响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杨琳从项目获批后(尤其是2012年)进行了一定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发表了相关的论文一篇,但因其本人从今年年初出国访学,在国外可能滞留时间较长,不再适合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本人申请退出课题组,杨琳负责的子课题直接由项目首席专家赵学勇教授负责,不再另外增补子课题负责人。目前该子课题正在搜集大量资料,拟定具体的写作纲目。
7、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1)基本完整搜集了与课题相关的重要资料;
(2)完成了相关论文四篇,计叁万余字;
(3)专着的写作大纲正在编写之中,很快就能写完;
(4)预计2014年底能顺利完成专着初稿。
8、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学术史研究
(1)子课题进展顺利,目前已取得了部分的研究成果;(2)史料的整理方面除了项目参与者的专题性研究之外,还结合所承担的,由陕西太白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延安文艺档案》多卷本书目的编写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展开及其扎实实施,都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3)子课题组成员对1949年至2012年延安文艺研究资料的调查方面,基本完成了目录索引的搜集和整理工作;(4)子课题科研任务将按时完成。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在项目获批之后,各子课题组就开始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还在继续搜集史料,着手展开相应的研究工作。子课题中由王荣教授承担的“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学术史研究”和梁向阳教授承担的“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对文献资料的要求更高,但经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收集,迄今这两个子课题已将整个课题所需文献资料的目录基本整理成型,且子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可望为其他子课题研究提供史料基础。
2、调研数据的整理运用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各子课题负责人都非常重视调研数据的获得、整理和运用,使阶段性成果显示了新突破。例如,首席专家赵学勇教授的论文《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以各种调研数据为支撑,提出了延安文艺再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得出了新的结论,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其他如赵学勇教授的论文《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田刚教授的论文《鲁迅与延安文艺思潮》、李继凯教授的论文《论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等都能发前人之未发,使调研数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学术会议
课题组于2011年12月14日召开了“开题暨研讨会”,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甘晖教授,陕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项目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学勇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教授,《文艺报》阎晶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许建辉主任,着名文艺理论家畅广元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阎庆生教授、陈学超教授等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开题论证会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西建主持。项目首席专家赵学勇教授介绍了课题的基本框架、研究计划、分工方案及其他相关事宜。陆贵山、阎晶明、许建辉、畅广元、阎庆生、陈学超、傅功振、张积玉、李继凯、冯晓立等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该项目总体构想和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对项目的研究计划、内容体例、资料搜集及整理、人才培养以及陕西师大延安文艺研究中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开题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本项目研究工作的正式启动和全面展开。
课题组于2012年5月16日至19日组织召开了“‘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史哲》杂志社、延安大学文学院共同发起,会议在西安和延安两地进行,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及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为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来自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和全国高校、科研学术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学术研讨会结束后,给课题组全体成员发送了陕西师范大学延安文艺研究中心的《工作简报》(第3期),其内容包括:“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主题发言、分组讨论、闭幕式的情以及中国社科院张炯研究员、河南大学刘增杰教授、韩国朴宰雨教授、日本摄南大学濑户宏教授、香港大学黎活仁教授、陕师大赵学勇教授、延安大学梁向阳教授、华南师大吴敏教授的大会主题发言内容、近期工作安排等。
(2)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课题组内部的交流、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通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和《延安文艺研究中心工作简报》的交流,以及其他方式的交流。课题组内部的交流:课题组成员从2011年12月以来,已举行了两次小型会议,交流了文献资料收集的信息、研究心得、研究进展等,通过这种交流活动起到了互相催进、互相鼓励的作用,今后这样的小型会议还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以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这是各子课题负责人根据其研究需要而进行的个体性学术交流活动,例如李继凯教授主持的子课题组成员已前往北京、南京、延安、重庆等地进行了访学和调研;李西建教授受邀参加今年5月华中师大同类重大项目研讨会;王荣教授子课题组部分成员受邀赴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参加了由该校东亚系等组织的“批评理论与视觉表现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从“新歌剧”到“新中国电影”:1949年前后的&濒迟;白毛女&驳迟;研究》等会议专题发言。通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和《延安文艺研究中心工作简报》的交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于2012年开始设置了“延安文艺研究”专栏,定期遴选本课题相关优秀论文集中发表,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通过《延安文艺研究中心工作简报》这个平台,与其他高校及科研单位设立“延安文艺研究机构”的部门进行及时的交流,也扩大了课题组的影响。其他方式的交流:课题组成员曾于2010年参加了“延安革命历史文化寻访活动”,赴延安等地进行历史文化考察;2012年2月29日至3月5日,课题组成员赴延安进行了“红色延安口述历史”的寻访考察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课题组成员查阅了新的资料,拜访了有关专家,开阔了思路,调整和修订了研究方案。
(3)国际合作
课题组目前尚未开展较好的国际合作,但从研究的实际需要来看,的确有必要形成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这是因为,本课题研究应当进一步扩大及深化学术交流及调研范围,应尽快组织及有效拓展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包括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的交流,特别是及时进行有目标的赴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的调研及查阅工作等,应当是拓宽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观念及国际视野,确保本课题研究的前沿性及学术性水准的重要步骤与环节。王荣教授经过美国之行对此深有感触。
(叁)、代表性成果介绍
1、《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 作者:赵学勇
本文认为,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不仅对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对延安文艺所提供的强大的文化动力资源和精神系统的研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延安文艺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对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每一时段及整体性价值意义的重估,对于重新认识“新文学”历史意义重大;以高度的当代意识和当代文化建设的高标始终贯穿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课题,尤其重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当今中国主导的文艺理论形态,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探寻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延安文艺史料学的建立显得格外迫切,对延安文艺的文献史料进行集成整理,对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学术史的清理、研究和综合评估,这些工作必将在新世纪延安文艺的文献研究和学术研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久远的学术影响。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面去。(本文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2年第16期全文转载)
2、《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 作者:赵学勇、田文兵
本文认为,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延安文艺不仅是对“五四”文学启蒙精神的承续和发展,而且也是在“左翼”文艺运动理论建设的基础上,将大众化、民族化讨论和实践进一步引向深入,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文学为大众的问题。延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新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合理结果。延安文艺模式及其指导思想,在建国后近叁十年间,规范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走向和实践品格,也不乏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诸种思潮的广泛影响。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深入探讨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密切关联,正视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借鉴和吸收延安文艺经验来反观、映照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精神建构的当代性,对于真正认知“中国经验”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本文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篇目辑览”)
3、《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 作者:赵学勇
本文认为,20世纪叁四十年代,在民族存亡的时代巨变中,汇聚于延安的女作家构成了一个显在的创作群体。她们以建构现代民族国家为理想,以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和现代化追求为目标,进行了艰难的精神转型,创作视野不断拓宽,走向了广阔的公共空间,以女性书写的特有方式参与新中国的文化设计与创构之中。在她们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解放与社会革命融为一体的群体性特征,女性解放不仅是身体解放,也是精神解放与文化解放,这使她们创造的女性话语具有了丰富性和多向性的内涵。延安女作家群开创出了一种新的女性话语的表述空间,其话语形态富有鲜活的历史感、崇高感和使命感,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本文首次提出了“延安女作家群”的概念,并对这一创作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群体性创作追求、女性话语内涵、特点及文学史意义做了深入探讨和评价。(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4、《延安文人与中国书法文化》 作者:李继凯
本文认为,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建立了相当普遍而又密切的关系。能写善书的大小文人的积极参与,使延安形成了比较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无论“以文为主”的文人群还是“以文为辅”的书写者,都与书法文化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可以在他们的墨迹和心迹之间,发现延安文人的个性世界。延安人包括延安文人不仅将政治文化引向新的境界,而且也将书法文化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文化追求、文化创造对延安文艺及书法文化的贡献堪称巨大,其所创造的红色书法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论文弥补了当前延安文艺研究者对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的广泛而又深切的联系缺乏关注和探讨的不足。(本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5、《毛泽东与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作者:田刚
本文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鲁迅的理解,是按照“六经注我”的方式,从自己革命家或政治家的价值立场出发而进行的。在毛泽东的视域中,鲁迅并不是周海婴心目中以“立人为本”、“独立思考”、“拿来主义”、“韧性坚守”为基点的启蒙主义者,而是一个具有“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的“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毛泽东与鲁迅,两者对于中国历史、现状和出路,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鲁迅所谓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但毛泽东却充分借重了“鲁迅”这一思想资源,并按照自己的话语方式,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掌控了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话语权,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占领。毛泽东之选择鲁迅,是为了“神道设教”、统一思想的历史需要。无视这一基本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及存在,把毛、鲁视为一体,认为鲁迅是“通向毛泽东的独木桥”,从而对鲁迅恣意拔高或大加挞伐,都是非历史的,更非理性的态度。(本文发表于《文史哲》2012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0期“论点摘编”)
6、《宣示与规定:1949年前后延安文艺丛书的编纂刊行》 作者:王荣
论文通过对1949年前后“北方文丛”和“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等文艺丛书编撰活动的考察研究,探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规范及其审美趣味与“新的人民的文艺”想像及其文体形式的关系,以及其承担并参与建构的国家美学原则及其主体意识,包括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延安文艺文献史料整理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等学术研究内容。(本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7、《40年代延安文艺综合性丛书述略》 作者:王荣
通过对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所编辑出版的不同种类综合性延安文艺丛书的历史考察,以及整理及考订其各个时期及地区的版本子目及流散存佚,发现分析这些丛书的编辑理念及体例的文化意味与政治意识形态诉求,以及编辑者与出版机构的地域分布关系与变化,并探讨不同时期综合性延安文艺丛书及其种类的具体特点、书目种类及其文献史料资源,包括其丛书题名、编辑凡例、总序、各辑目录、子目书籍等丛书体例和史料价值构成等学术问题。(本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
8、《论延安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演变与实践》 作者:王贵禄
本文认为,大众化问题的缘起基于新文学作家力图释放和化解新文学的接受困扰,从“左联”到“文协”,再到“延安”,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大众化的发展轨迹。左联时期的历史贡献主要是对大众化理论的讨论,但未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作品。文协期间沿承了左联的讨论,其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民族形式”的研究。延安时期是左联以来的大众化运动的收获期,这其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不容忽视:一是《讲话》对大众化问题的空前深入而系统的阐发,《讲话》是对左联以来有关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集大成和全面提升,有效弥补和修复了左联时期理论上的不足与缺陷,其阐发的理论针对性强而便于作家操作,对指导作家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延安文艺借助于政治的力量,使大众化运动在文艺的各个层面得以全方位的展开,这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力量的支持,是延安文艺的大众化运动能取得巨大功绩的必要条件。(本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论点摘编”)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成果发布会
课题组到目前还没有举行正式的成果发布会,因为课题还在进行阶段,所有子课题都还没有完成。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网、《陕西师范大学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延安大学“新闻网”、《延安大学学报》等对本课题的进展情况、举行的会议和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相关采访、报道和评价。
2、《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课题组已推出两期《“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工作简报》,第一期于2011年12月31日推出,第二期于2012年5月20日推出。另外,本课题的实体研究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延安文艺研究中心”迄今推出了叁期《陕西师范大学延安文艺中心简报》,第一期于2010年5月推出,第二期于2011年12月推出,第叁期于2012年5月推出。报:中宣部理论局、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档案局、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党政领导;送: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各相关单位。
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
本课题迄今已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多次,其采用情况如下:
(1)《延安文艺研究: 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页之“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作为“研究成果”推出,时间为2013年04月09日16:18;
(2)《论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页之“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作为“研究成果”推出,时间为2013年04月09日16:28;
(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网页中“成果选介”之“项目动态”,对本课题的开题情况进行了报道,题目为“2011年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二十: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时间为2012年01月31日16:32;
(4)《延安文艺的大众化: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页之“社科文库”的“人文”栏目转载,时间为2012年05月30日08:53。
(5)《“西部文学”应纳入当代文学史书写》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页之“社科文库”的“人文”栏目转载,时间为2012年06月15日09:31。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 |
赵学勇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
14800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6期全文转载 |
2 |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 |
赵学勇 田文兵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 |
29500 |
《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篇目辑览” |
3 |
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 |
赵学勇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7期 |
22000 |
|
4 |
论延安文人 与书法文化 |
李继凯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
13200 |
|
5 |
雅文化视域 中的赵树理 |
宋颖慧李继凯 |
论文 |
《文艺报》 2012年9月12日 |
5580 |
《赵树理研究》全文转载 |
6 |
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现象 |
李继凯 |
论文 |
《福建论坛》 2013年第4期 |
9118 |
|
7 |
论新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进展及其趋向 |
王俊虎 赵学勇 |
论文 |
《江汉论坛》 2012年第9期 |
10000 |
|
8 |
“西部文学”应纳入当代文学史书写 |
王贵禄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5月28日 |
2300 |
|
9 |
延安传媒及 符号世界中的“鲁迅” |
宋颖慧李继凯 |
论文 |
《国际鲁迅研究》(台湾)2013年7月 |
16000 |
|
10 |
延安文艺的大众化: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 |
赵学勇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5月28日&苍产蝉辫; |
2500 |
“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五月叁十号“社科文库”“人文”一栏全文转载,人民网“理论版”2012年5月30日全文转载 |
11 |
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文学 |
赵学勇 |
论文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
12000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4月26日发 |
12 |
毛泽东与鲁迅: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
田刚 |
论文 |
《文史哲》2012年第2期 |
16000 |
《新华文摘》2012年第10期“论点摘编” |
13 |
鲁迅精神传统与延安文艺新潮的发生 |
田刚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
12000 |
|
14 |
“鲁迅“在延安 |
田刚 |
论文 |
《延安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
12000 |
|
15 |
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鲁迅” |
田刚 |
论文 |
《国际鲁迅研究》第1辑,台湾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7月版 |
15000 |
|
16 |
宣示与规定:1949年前后延安文艺丛书的编纂刊行 |
王荣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
18000 |
|
17 |
调整与改造:从“新歌剧”到“新中国电影”的确立 |
王荣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
17000 |
|
18 |
40年代延安文艺综合性丛书述略 |
王荣 |
论文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7期 |
18000 |
|
19 |
论延安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演变与实践 |
王贵禄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 |
11000 |
《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论点摘编” |
20 |
《讲话》的边界和核心 |
袁盛勇 |
论文 |
《文艺争鸣》 2012年第5期 |
8000 |
|
21 |
论延安时期的纪实文学——传播学角度的阐释 |
杨 琳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 |
8500 |
|
22 |
论贾平凹文学创作 中的农民视角 |
王俊虎 |
论文 |
《小说评论》 2013年第3期 |
8000 |
|
23 |
由新近发现的路遥1980年前后给谷溪的六封书信看路遥当年的创作与思考 |
梁向阳 |
论文 |
《新文学史料》 2013年第3期 |
12000 |
《日本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报》第26号全文刊载 |
24 |
《讲话》催生 强大文化合力 |
梁向阳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5月28日 |
2000 |
国内多家大型网站转载观点 |
25 |
延安文艺座谈会 的前前后后 |
梁向阳 |
论文 |
《中国文化报》 2012年5月17日 |
6000 |
《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剪报》等多家报纸转载 |
26 |
由《高干大》看延安文艺的转型之路 |
梁向阳 |
论文 |
《长安学术》 2013年出版 |
8000 |
|
27 |
文艺新时代:由“延安文艺座谈会”出发 |
梁向阳 |
论文 |
《中国政协》 2012年第9期 |
5000 |
|
28 |
个案研究与宏观探索的完美结合——宋洁着《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读后 |
田文兵 赵学勇 |
论文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
3800 |
|
29 |
延安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影响 |
谭诗民 |
论文 |
《华中师大研究生学报》 2013年6月 |
6000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