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课题组于2012年6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了开题论证报告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惠国研究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童星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文汇报科技部主任江世亮主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刘士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关增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垣教授、王方华教授和高汝熹教授对课题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
本课题是一个以应用为导向的课题,最终的目的就是根据系统诊断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设计来加快推进我国的文化科技创新。在研究内容上,本课题采用“叁链”方法研究文化科技创新这个复杂系统,重点是通过“叁链”模型诊断我国文化科技创新系统中的短板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产业、若干公司,从不同层面总结我国文化科技创新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归纳出几种典型的模式,并通过政策设计来优化和强化这些模式,落脚点的政策设计基于系统诊断的结果。除了课题研究持续的叁年时期外,在课题完成以后,继续跟踪被采纳的政策建议的效果,并为政策的改进继续服务。
经课题组成员及与会专家充分讨论,认真求证,并根据原设计方案,将本课题确最终着作定分为十二章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背景和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是基于文化科技创新系统的产业链、技术联合价值链研究,包括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课题组本身对“叁链”模型的分析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基础,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化产业业态,“叁链”的差异很大。因此,运用“叁链”模型定量分析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挑战,工作量也非常大。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力图对文化产业作一个适合本研究框架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在“叁链”中的共有元素进行抽象,然后运用该模型对不同类型文化产业进行分别诊断,并找出最优的契合点。第叁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六章到第十章。课题组从文化科技创新政策、区域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案例和文化科技创新典型公司四个方面对文化科技创新系统进行剖析和总结。目前,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课题组调研访谈和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下一步是从中挑选出最具特色和最具普遍意义的案例,来丰富和完善课题组的相关研究。第四部分是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部分,拟在分析产业链、技术链与价值链“叁链”融合机制的基础上,提炼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政策设计,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建言献策。
目前,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正在稳步推进,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在研究的组织安排上,各章节承担者积极与课题主持人保持密切联系,汇报各自最新进展,商讨重点问题。章节承担者将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随时与课题组内部成员展开交流,以确保总体研究计划按期进行。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共有6个子课题。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的安排,近两年将集中开展前四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子课题1:文化发展的产业链分析,内容有产业链的相关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分类及不同类型产业链分析、典型文化产业链演化的实际案例分析等;子课题2:文化发展的价值链分析,内容有文化产业价值链基本分析、典型文化产业价值链描述、典型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案例分析及其定量测度等;子课题3:文化发展的技术链分析,内容有文化技术链的基本理论分析、文化产业的技术链描述、典型文化产业的技术链演化的实证分析等;子课题4:文化科技创新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内容有文化科技创新系统的结构、文化科技创新系统的功能、文化科技创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文化科技创新系统模拟分析等。
自开题论证一年来,根据课题组研究的需要,小范围内进行了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协调与沟通,在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各子课题均已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都已经明确了详细的写作提纲和分析框架,正在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相关研究工作,部分子课题已形成了若干学术文章,有些已被学术期刊采用待刊,有些处于审稿过程中。
3、数据资料整理与调研情况
(1)文献梳理与整理
按照课题的研究框架结构,本研究分为6个子课题,其中第1-4个子课题都涉及到相关的理论问题和文献梳理部分。按照课题组统一安排和部署,课题组成员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充分利用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查阅电子、纸质和其他介质文献;同时利用海外合作关系,全面系统搜集并整理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项目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题搜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权威报纸与主流媒体,国外英文期刊:主要包括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本领域领军学者或者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滨厂滨高引用次数的文章等。
(2)建立相关文化公司数据库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关文化公司数据库。本套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文化公司国有资产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各地方国资委等政府部门的全国调查统计,主要描述了全国国有文化公司2010年、2011年、2012年(初步)的公司发展与经营情况。按隶属关系分,全国国有文化公司由叁部分组成: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文化公司及其各级独资、控股子文化公司;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国有文化公司,包括由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并由中央文化公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相关管理工作的国有文化公司;地方国有文化公司。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2578户中央国有文化公司,包括748户中央管理公司和1830户部门管理公司,全国国有文化公司共有10365户。本套数据囊括了以上全部公司的全面经营情况。数据全部摘自公司的2011年、2010年度财报。主要的原始统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盈利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等超过50个具体财务项目。另外,项目组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科学分类整理,包括主要指标按:地方按省份划分、口径、文化产业范围、文化产业范围明细、综合情况等分类标准。下一部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将会继续更新和充实数据库相关资料。
(3)创建上海文化科技公司统计数据库
依托上海市科委,并结合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初步建立了一套上海文化科技公司统计数据库。数据库来源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2008-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第二类是2008-2012年上海科技公司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所包含的两万多家公司中筛选了影视业、出版业、广播业、音像业、演出业、图书馆业、博物馆业和体育业等文化行业,分布在上海17个城区的上万家公司的57项指标。这一数据库同时涵盖了公司2008年之前创办的公司以及2008-2012年之间新成立的公司,并且样本数大,指标全面,数据准确,可以很好地代表上海文化科技公司发展的整体水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数据库相关研究资料。
(4)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与实地调研
调研是本项目完成的重要工作。本课题组对包括上海、北京、重庆、杭州、嘉兴、宁波、苏州、无锡、南通、南京、合肥、西安、桂林、银川、郑州、开封、成都、贵阳、黔西南州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区和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了一部分典型公司、文化机构和大型文化设施等。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了感性认识。此外,课题首席专家还前赴英国等地考察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进行调查问卷设立和完善的同时,课题组与上海市科委、文汇报、上海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了了前期接洽工作,下一步将按照课题安排前往调研。同时,还将发动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学校在校学生(主要是课题组成员以及各导师所指导的贰惭叠础、惭叠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等),利用工作便利与节假日回乡探亲或者进行相关部门实习期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
4、代表性成果介绍
(1)文化科技创新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在本课题中,将文化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待分析的复杂系统。文化科技创新系统由叁个子系统构成,产业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下派生出的价值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系统的总体功能——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发展,通过文化发展实现双重价值——社会价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但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文化科技创新功能的表现并非如此简单。因为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或明晰的因果关系。在文化科技创新复杂系统中,系统结构可能多种多样。比如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业组织结构、上下游关系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又有复杂的对应关系。这种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决定了系统的效率,它是文化科技创新机制的重要方面。本子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2)文化发展的产业链研究
本部分首先将根据文化产业的特征对其产业链的总体特征进行研究,并尝试建立服务业产业链分析的文化产业分类,在此基础上按照分类描绘出不同类型文化产业链并对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传统的制造业产业链理论比较成熟,但文化产业链在国内外少有研究。不同类型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有很大差异,例如,电影产业可能是线状链条式。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远不止这一种类型。比如有些产业具有分散生产、终端集成的特征,它以一家大公司为龙头,由其负责产物(服务)设计、定货,以及组织加工制作和销售,周围的小公司为其供应零件部件或周边服务,或专门从事某一种工艺的生产或服务。并且这种模式的龙头公司可能占据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该环节成为整个产业的核心,从而形成众星捧月式的产业链。与上一种模式相反,该模式的特点是先有一个独立产物或一种服务,然后由此产物衍生出众多以该产物或服务为投入品的子产业。与众星捧月模式类似,该模式的枢纽环节可能居于产业链的支配地位,也可能不是。这种产业链可称为“烟花绽放式”。因此,本研究主要就是在文化产业分类的基础上,描绘出各种模式的文化产业链,并对产业链的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
(3)文化发展的价值链研究
本研究关注的是狭义的价值链,即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水平,它反映的是特定文化产业创造的总体价值在各环节上的分布状况。产业链各个环节和各种产物或服务上附加价值的高低,通常通过实际调查即可得到。但在具体分析中,更为重要的是对长期平均附加价值水平的判断。因为短期的附加价值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如要素或成本变动对不同环节的影响并不相同。典型文化产业价值链纵向分布状况是非均衡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典型类型:①价值集中于上游的尝型,典型的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当资源的稀缺性极为显着时,拥有稀缺资源的上游公司往往获得最多的价值分配;②价值集中于中游的苍型,典型的是电子计算制造业,由于标准化和一般零配件和装配生产技术的成熟,其前端的一般零配件和后端的整机装配利润很低,价值主要集中于中端的颁笔鲍生产。③价值集中于下游的闯型,典型的是农产物加工行业。④价值集中于两端的耻型。如石油化工产业的前端石油开采及后端的精细化工的附加值都比较高,而中间环节的附加值并不高。
(4)文化发展的技术链分析
本研究对技术链的定义有两个层次:一是各种技术本身可能存在承接关系,即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必须以另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为前提,因此相关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链接关系;二是产物之间存在上下游的链接关系,因此物化于上下游产物中的各种技术依据产物的链接关系形成了一种技术链。第一种是抽象于产业关系的技术链,对这种技术链的描述更具有理论意义。对于第二类技术链,它是依附于相应产业的。例如,电影产业各环节的支撑技术本身构成了一个技术链。 本研究立足于第二类技术链,选择若干技术相对密集的文化产业,按照技术链线索分析其技术链演化的特征及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5、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开题论证会。2012年6月,课题组举行了开题论证会,随后以简报形式向上海市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汇报。开题论证会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文汇报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及课题组核心成员等30多人出席了开题论证会。与会专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与产出高质量成果出谋划策,针对完善项目研究方案及项目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宝贵意见。
课题组成员学术讨论会。开题报告会圆满结束后,首席专家罗守贵老师教授分别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杜德斌教授、上海大学的石川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宪教授、史占中教授、黄少卿副教授、谈毅副教授分别就课题研究及子课题情况进行了讨论,强调了各子课题的主要内容,统一了各子课题提纲的设计要求,并就以后的工作做了详细安排。同时,在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内部,每周定期举办一次开放式课题研讨会,每次有一个人就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主讲,另外成员就其研究内容和讨论主题进行热烈讨论。截至目前,课题组共举办了12次课题组学术讨论会,对完善课题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课题组一直很重视在国内外重要媒介上宣传课题组成员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席专家罗守贵教授与文汇报、上海市科委等建立了广泛合作和联系,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在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宣传课题研究成果,按照计划及时报送《工作简报》。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搁&补尘辫;顿投入及其绩效的两阶段实证研究--以7260家上海市公司科技统计为例 |
柏青、罗守贵 |
论文 |
研究与发展管理,录用待刊(2014年1或2期) |
11千 |
|
2 |
科技型公司的科技投入产出及其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以7260家公司为例 |
崔馨予、罗守贵 |
论文 |
科技与经济, 录用待刊(2013年第5期) |
10千 |
|
3 |
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林婧、罗守贵 |
论文 |
科技管理研究;录用待刊(2014年第3期) |
8千 |
|
44 |
实物期权在高科技公司的专利权投资价值的应用 |
李宪锋、罗守贵 |
论文 |
科技与经济,录用待刊(2013第4期) |
6千 |
|
5 |
大公司规模经济与经营效率之间关系的验证——来自文化产业(服务业)的证据 |
陶金、罗守贵 |
论文 |
中国工业经济(投稿中) |
7千 |
|
6 |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效率)初探——基于国有、民营文化公司财务表现比较 |
罗守贵、陶金 |
论文 |
求是(投稿中) |
6千 |
|
7 |
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互动研究——基于叁螺旋模型 |
王炜,罗守贵 |
论文 |
英文(写作中) |
月6千 |
|
8 |
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创新研究——基于文化公共物品相关理论 |
罗守贵、陶金 |
论文 |
经济学家(投稿中) |
8千 |
|
9 |
京沪深文化科技创新公司比较研究 |
马勇、罗守贵 |
论文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中) |
8千 |
|
10 |
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探讨——基于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 |
陶金、罗守贵 |
论文 |
财贸经济(投稿中) |
8千 |
|
1:1 |
硕士学位论文:技术因素对我国文化产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崔馨予 |
学位论文 |
依托课题研究(已开题,2013年12月完成) |
约25千字 |
|
12 |
硕士毕业论文:科技型文化公司的空间分布与创新绩效研究 |
柏青 |
学位论文 |
(已开题,2013年12月完成) |
约25千字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