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课题文献综述工作已经完成,形成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方案;
2、课题总体第一轮大规模调研和后续抽样调研完成,并对调研成果进行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第一批成果,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和政策建议报告,并得到了中办和中宣部的采纳以及《新华文摘》的全文转载;
3、各子课题研究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进展良好,相关分报告将在2013年底完成。
②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2012.6.30,课题组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吴理财、浙江大学胡税根、华东师范大学仲富兰、复旦大学刘建军等多位校内外专家学者,参加本课题的课题开题报告暨专家论证会。每位专家分别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谈了看法和建议,并与首席专家、各子课题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2、2012.7.11—7.28,课题组首席专家唐亚林、子课题负责人李春成、何雪松、李瑞昌、课题组核心成员陈水生、张俊平、朱春、王帅等对江西、湖南、贵州、重庆、四川5省市的相关国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袄示范项目进行了为期18天的调研。期间,共考察了5省市8个调研点的28个文化活动阵地,进行了8场座谈会,共邀请了超过60人次的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基层文化战线工作人员参与座谈。另外,课题组成员举行了2次内部成果交流会。
3、2013.7.18—7.20,课题组首席专家唐亚林、子课题负责人李春成、课题组核心成员陈水生、朱春、王帅等到江苏吴江桃源镇进行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供给方式调研。期间,分为叁个小组到桃园办事处与社区、铜罗办事处与社区、青云办事处与社区、镇政府相关部门调研,举行了10余场座谈会,基层各单位参加人员超过80人。另外,课题组成员举行了2此内部交流会。
4、2012.11.11,课题组首席专家唐亚林应邀参加“首届‘西湖?天山论坛’”,在“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主题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从文化阵地建设到文化软实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建构及其路径选择》。
5、2013.6.14—15,课题组首席专家唐亚林应邀参加《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在苏州举办的“大力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之“圆桌会议”,发表主旨演讲——《公民意识建构的共识基础》。
③代表性成果介绍
1、《推动芦山灾后重建区成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光明日报内参”,2013年6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采用;
基本内容:根据汶川5.12地震灾后重建的基本经验,将芦山地震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工作纳入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之中,以及将其纳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之列,在高起点高水平基础上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工作,完全可以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薄弱区、非均等化区、落后区跻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先进区、示范区行列,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以往存在的各种缺陷,切实地让地震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上境界,从而让灾后恢复重建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与生态发展同步前进,进而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地震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新起点和新动力。
2、《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道》,《学术界》2012年第5期,颁厂厂颁滨,《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
基本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面向文化民生的责任担当,其内容包括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物和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的道德属性要求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权并平等地享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因而,作为公民文化权利实践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不偏不倚地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和产物。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路是在面临各种非均等化现状基础上推进的,其发展逻辑具有中国特色。本文依此逻辑,对当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3、《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学术界》2013年第3期,颁厂厂颁滨;
基本内容: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普遍性价值集中体现在神圣、安全和繁荣“六字方针”。当代中国城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搭建一个让农村居民“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下”的发展平台。坚持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有机匹配,就必须实行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机匹配、与区域发展程度有机匹配、与创建有利于农村居民公共参与的生活与生命共同体有机匹配叁大基本原则。实现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双重发展,有赖于建构以公共交往空间与规则为核心、由基层党委和政府、农村居民、市场发展商、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的城镇化事务共治格局。
4、《新型城镇化 道路如何走》,《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13年5月24日,被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
基本内容:提升城镇化质量建设水平,其发展之道不仅在于将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不仅在于推动城镇地理空间的扩大、人口的聚集,而更在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就业方式的拓展、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宜居环境的塑造、公共交往的丰富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实,其根本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5、《公民意识建构的共识基础》,《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8期(即出),颁厂厂颁滨。
基本内容:当代中国基层社会公民意识培育和建构过程中存在着共识基础严重缺失的问题。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基于自身权利和义务而建构的对自身所负责任和使命的认知能力、规划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总和,其深层价值内核包括理性精神、民主精神、参与精神和共荣精神。公民意识建构的基础来自于长期利益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利益共享、理性协商、多元参与之共识。其中,利益共享是共识建构的物质基础,也是公民意识建构的根本动力;理性协商是共识建构的民主基础,也是公民意识建构的运行机制;多元参与是共识建构的主体基础,也是公民意识建构的制度保障。
④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推动芦山灾后重建区成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曾投稿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成果要报”(未被采用),后被“光明日报内参”采用并上报,2013年6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采用;
2、《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发展、就业方式、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公共交往五位一体的新型发展平台》,曾投稿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成果要报”(未被采用),被复旦发展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联合编辑的《发展政策报告》【2013年第10期(总第11期),2013年7月29日】以“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新型发展平台”之题目全文采用,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另外,文章部分思想被《经济日报?理论周刊》以《新型城镇化 道路如何走》发表。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推动芦山灾后重建区成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 |
唐亚林 |
政策建议 |
2013年6月“光明日报内参” |
3300字 |
2013年6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采用 |
2 |
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道 |
唐亚林、朱春 |
学术论文 |
《学术界》2012年第5期,颁厂厂颁滨 |
15000字 |
《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 |
3 |
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
唐亚林 |
学术论文 |
《学术界》2013年第3期,颁厂厂颁滨 |
8000字 |
|
4 |
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新型发展平台 |
唐亚林 |
政策建议 |
复旦发展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联合编辑的《发展政策报告》【2013年第10期(总第11期), 2013年7月29日】 |
3500字 |
|
5 |
新型城镇化 道路如何走 |
唐亚林 |
政策建议 |
《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13年5月24日 |
2100字 |
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 |
6 |
公民意识建构的共识基础 |
唐亚林 |
学术论文 |
《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8期(即出),颁厂厂颁滨 |
3300字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