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为首席专家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自立项以来分别于2012年6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2012年9月以及2013年4月举行了两次课题学术沙龙,2013年6月和7月举行了两次问卷设计和调查的专题会议,并在2013年7月4日召开了调查员培训会和动员会之后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国性调查工作。
6月5日召开的开题论证会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修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少杰、上海大学教授张文宏以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荣跃明主任在内的特聘专家学者和项目组成员合计30余人。项目首席专家童世骏教授代表课题组从选题背景与意义、课题预期目标、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最终成果及其社会应用等方面阐述了项目展开的整体规划。
9月19日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学术沙龙,首席专家童世骏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沙龙。为保证课题保质保量完成、促使各位成员积极参与进来,会议讨论了项目“奖励事项”、“注意事项”以及“合作研究协议”等相关事宜,对之前的课题相关安排做出了适当修改,并经全体成员一致同意予以通过。与会成员建议,以子课题的方式分包完成课题提出的总体任务,并给每个子课题负责人规定了时限、工作任务、沙龙举办规定等。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基础理论研究、群众文化、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外来文化、媒体话语、信仰、价值与认同、家国关系以及集体行动中的社会心理作为初步的子课题设计。
2013年4月26日课题组召开了第二次学术沙龙,首席专家童世骏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沙龙,课题组还特别邀请到了加拿大安大略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曹立群参加了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各个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2012年6月课题启动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二是重点讨论即将于2013年暑假期间进行的课题实地调查实施方案,尤其是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会议的讨论的焦点放在问卷的设计,这也是课题的核心,问卷问题设计质量的好坏以及调查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了整个课题的质量。因此,课题组首席专家童世骏教授在最后特别强调了本次调查的重大意义,并提出树立问题意识、将调查和实际社会性问题相结合,并在和以往课题进行比较性研究的基础上突出本次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和现实性,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在第二次学术沙龙结束后,课题组文军教授在基本确定了问卷总体框架后又分别于6月和7月召开了两次问卷设计和调查的专题会议,在会议上进一步听取了各子课题对于问卷的具体要求,重新修改问卷,并最终确定了问卷的内容。2013年7月4日召开了调查员培训会和动员会之后正式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国性调查工作。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从2012年6月课题启动以来,各子课题负责人围绕着“社会大众精神生活”核心关键词出发对各自的子课题内容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文军承担子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研究进展主要包括:
(1)就生活方式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大量文献梳理,明确了研究主题和内涵,并就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完成了主要的文献综述,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以及重要媒体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2)明确了“生活方式”的操作化定义,讨论了城市化进程对大众生活方式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讨论了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关系,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同时文军教授还承担了课题中核心部分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的实施以及数据库的建立,这部分工作主要进展:
(1) 听取各子课题的意见,设计和修改调查问卷,并进行试调查
(2) 全国范围内抽样,选拔、培训调查员
子课题负责人倪文尖承担子课题“现阶段我国大众传媒文化与受众影响研究”,目前研究进展主要包括:
(1)子课题通过召开研讨会,进一步明确子课题大众传媒文化与总课题核心概念精神文化生活之间的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子课题研究要围绕精神文化生活这个中心展开讨论,从精神文化出发探讨目前大众传媒以及对普通人的影响;
(2)子课题组拟定了研究框架,具体说来以传播媒介、问题意识、具体个案等叁个维度的接合为出发点,从“影视文化与大众精神生活”、“时尚小报、小资与青年文化”、“畅销书、文学性与大众文化”、“新媒体、主体性与公共领域”四个方面以点显面、互为支援的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李向平承担子课题“社会大众的信仰选择及其价值观的变迁”,目前进展主要包括:
(1)子课题已经进行了“社会大众信仰选择”的田野调研,相关成果已经成文并发表。
(2)围绕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子课题的文献理论的研究准备;
子课题负责人张炼红承担子课题“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生活”,目前进展主要包括:
(1)按总课题组的要求,制定子课题计划与工作方案,第一阶段(2012-2014年)主要展开各项调研,第二阶段(2015-2016年)集中撰写课题报告。
(2)目前已经完成子课题一项对于“上海市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现状调研”,并撰写出调研报告,提出决策意见。该调研成果将作为子课题报告中的一部分。
子课题负责人刘擎承担子课题“外来文化对我国大众精神文化影响的现状与趋势”,目前进展主要包括:
(1)在概念与方法问题上展开研究,初步设计子课题的理论框架;
(2)探讨子课题所需要的经验调查的指标,并构想问卷调查的问题;
子课题负责人陈赟承担子课题“‘家-国意识’与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确立”,目前进展主要包括:
(1)围绕精神文化生活,将中国人“家-国意识”概念指标化,设计出测量指标,使得这一概念的测量更具有可操作性;
(2)与子课题成员深入探讨“家-国意识”与精神文化生活之间的关联,明确下一阶段子课题的研究方向。
子课题负责人刘拥华承担子课题“现阶段社会运动的兴起与社会大众意义世界的建构”,目前的进展主要包括:
(1)目前已经完成论文的基本框架,即从“承认的政治”以及“社会学的政治成熟”的维度来分析目前社会大众意义世界的建构。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第一,从社会本体论上讲,社会大众是理性个体,能够做出选择并对其负责任;第二,这种理性个体追求的是“承认”,而非狭隘的经济利益,他们所展开的诉求是相关“承认的政治”的诉求。
(2)将结合课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将本子课题具体化,深入探究民众抗争中的国家认同、身份认同问题。
3.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目前各子课题按照课题的总体要求开始开展各项研究、交流以及合作。
子课题负责人文军目前已经完成的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
(1)2012年4月,应邀访问美国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纽约大学,并就课题研究相关事宜和相关基础性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与美国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
(2)2012年7月,赴台湾高校进行考察与交流,先后拜访了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东海大学等几所高校,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
(3)2012年8月21-23日,参加在吉林大学召开的有关社会组织与城市生活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近30名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
(4)2012年9月13-14日,文军教授赴杭州参加“社区发展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做了“走出城市社区建设的迷思: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及其研究的几点反思”专题报告。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和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联合举办。
(5)2012年10月13-14日,应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和西北大学邀请,文军教授赴西北大学参加“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Policy:Opportunities for a Sustainable Growth Mode?”,并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The System of Rural-Urban Immigration and Its Structural Implication in Urban China: Based on the Case of Shanghai”的主题发言。此外,文军教授还应邀出席有关“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建设:中西部的对话”圆桌会谈。
(6)2012年10月27-28日,文军教授出席“第四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a Studies)”,本次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哈佛-燕京学社、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弗莱堡大学汉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
(7)2013年3月23-24日,文军教授应邀出席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并在“社会结构与公共服务”论坛上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特征及其面临的挑战”专题发言,事后还接受了上海电视台的专访。
(8)2013年5月23日,应邀出席在上海大学举办的"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Metropolis",并在会议上就" Intentional Actions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Urban Renewal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Life:The Case of Shanghai "做了专题发言。
(9)2013年5月24日,出席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城市社会论坛: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儿童、青少年与家庭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机遇与新挑战"的主题发言。
子课题负责人李向平 目前已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
(1)完成了长叁角信仰与宗教信仰的现状调研,作为该研究的资料库准备,同时也在进行信仰关系、特别是不同信仰关系如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交往的田野调查。
(2)举办“华师大主题沙龙”《中国信仰论坛》,邀请国内着名学者就精神文化与信仰、价值认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关系进行讨论。前来该论坛进行学术交流的学者有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华师大思勉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教授等,对中国信仰关系及其价值认同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很好的见解;
(3)2012年11月2-3日,李向平教授还前往北京大学参加了今年第九届《北京论坛》,在《信仰与社会》分论坛上面发表《两种信仰概念及其权力观》论文,深得相关学者的关注。
子课题负责人张炼红 目前已经完成的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
(1)子课题成员已经完成的调查研究:蒯大申主持,郑崇选、钱泽红、张炼红等参与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点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蒯大申主持,郑崇选、钱泽红、张炼红等参与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一般项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蒯大申主持,郑崇选、钱泽红、张炼红等参与了上海市文广局委托项目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撰写评估分报告和全市总报告,年初已结项;蒯大申主持,郑崇选、张炼红等参与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叁年发展规划调研,现已结项;张炼红主持并指导研究生完成文化蓝皮书项目“公共服务、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徐汇终身学习网调研”;郑崇选参与上海市宣传部委托课题“上海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研究;郑崇选主持,钱泽红、张炼红参与上海市文广局委托课题“上海市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调研”,已设计调查问卷并下发各区县,中旬汇总统计分析,同时展开实地调研与座谈会,最后撰写调研报告,提供决策意见,预计年底可结项。
(2)子课题成员参与的相关学术交流情况:蒯大申2012年在中印合作高峰学术论坛作专题发言“转型发展对上海文化建设的新要求”;8月台北“双城论坛”,专题演讲“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上海市社联“中国道路:1911-1921-2011”学术年会,专题演讲“文化强国的制度基础”;2011年在中国战略文化论坛作专题演讲“文化强国与文化体制改革”;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专题演讲“文化的公共性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7月湖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论坛,专题演讲“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张炼红2012年4月参加沪台社区文化交流座谈会,作上海社区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发言;5月参加“延安文艺与当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有关大众文艺改造的论文;6月参加香港岭南大学“历史实践与文学叙述”国际学术研讨会,作有关新中国民众实践再反思的会议发言;8月参加长宁区新泾镇民间文化艺术展示馆开馆仪式;2011年7月参加“文化与社会转型:叁十年的理论和实践”国际研讨会,担任分场主持;9月参与台湾学者赴东北叁省文化考察团的交流活动。
子课题负责人刘擎 目前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学术交流,于2012年11月8—9日,子课题负责人与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数位学者举办研讨会,其中就课题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探讨了就外来文化对中国大众的影响途径,以及影响的多种层面(生活理想,自我理解,价值观念)等。
子课题负责人刘拥华 目前正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和访问,其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在11月12号邀请香港理工大学的吕炳强先生就子课题“现阶段社会运动的兴起与社会大众意义世界的建构”来做学术交流,就认识论与社会学的相关性做出阐释。
4.代表性成果介绍以及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童世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发扬民族精神”,《文汇报》,2013年6月25日。
介绍:2013年6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在市社联联合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理论研讨会。童世骏教授作为专家学者发言被《文汇报》刊登。他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句话谈起,阐释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应该把那些根据时代精神而加以诠释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如务实的理想主义、辩证的理性主义、尚贤的民本主义、重情的团体主义和好学的世界主义,作为民族复兴的宝贵资源。
(2)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摘要转载。
介绍:从农民到市民是长期以来许多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在当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却被演变为一种“问题化”了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一种完全被制度安排的“被市民化”的过程,这种被市民化的结果既会给新市民群体带来许多困境,也很容易引发新的城乡冲突与社会危机。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中国的城乡关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农民市民化运动了。
(3)李向平,“两种信仰概念及其权力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介绍:信仰概念虽然事关终极、超越、神圣诸种特征,但是从信仰社会学理论出发,可以把信仰还原为一种神圣关系的建构, 进而构成从神人关系来研究信仰实践类型的“ 信仰关系论”。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人们不但建构了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等信仰形式, 同时还参与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建构,从而最后建构一个独特的象征权力领域。信仰概念与信仰类型的不同,其实就是神人关系及其神圣性建构形式的不同。就信仰与权力关系而言,即为信仰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至于如何建构当代社会之公正信仰,唯有宪政民主的建构,才会构成一个社会公共的与公民化的信仰模式,从而超越了人为中心或神为中心的信仰类型。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发扬民族精神” |
童世骏 |
文章 |
《文汇报》 2013年6月25日 |
3000字 |
|
2 |
“梦想和理性:中华腾飞的精神两翼” |
童世骏 |
文章 |
《解放日报》 2013年6月9日 |
1万字 |
|
3 |
“大爱本身就是广义理性的重要内涵” |
童世骏 |
文章 |
《文汇报》 2013年5月6日 |
1万字 |
|
4 |
“诠释‘中国梦的不朽文本——读李大钊同志的‘狱中自述’’” |
童世骏 |
文章 |
《中国教育报》 2013年4月18日 |
3000字 |
|
5 |
“大学的精神使命——在优雅学府中培育人才” |
童世骏 |
文章 |
《光明日报》 2013年3月25日 |
5000字 |
|
6 |
“对于‘体用’、‘超越’和‘重迭共识’等的对话—李泽厚、童世骏” |
童世骏 |
论文 |
《哲学分析》 2012年第1期 |
1万字 |
|
7 |
“理性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
童世骏 |
文章 |
《中国教育报》 2012年10月17日 |
5000字 |
|
8 |
“为了更高层次上富强和文明的双重追求” |
童世骏 |
论文 |
《社会观察》 2012年第8期 |
6000字 |
|
9 |
“Ideas of University: A Critical Review”, |
童世骏 |
论文 |
in Politics in Education, edited by Peter Kemp, Asger Soerense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d. 2, LIT Verlag, Muenster, 2012 |
1万字 |
|
10 |
“从传统村落到新型都市共同体:转型社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
黄锐、 文军 |
论文 |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4期 |
8000字 |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
11 |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 |
文军 |
论文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
8000字 |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2年第2期转摘 |
12 |
“‘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 |
文军 |
论文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
8000字 |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摘要转载 |
13 |
“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结构变迁中的新治理” |
文军 |
论文 |
《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1期 |
8000字 |
|
14 |
“回到人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战略转型与意义重建” |
文军 |
论文 |
《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期 |
8000字 |
|
15 |
“移民政策的回归及其分析维度的建构:以国际移民研究为中心的讨论” |
文军、 黄锐 |
论文 |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
|
|
15 |
“‘空间’的思想谱系与理想图景:一种开放性实践空间的建构” |
文军、 黄锐 |
论文 |
《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
2.5万 |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
16 |
“走出社区的迷思:当前中国社区建设的两难抉择” |
黄锐、 文军 |
论文 |
《社会科学》 2013年第2期 |
1.4万字 |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
17 |
“中国信仰社会学论着” |
李向平 |
专着 |
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 |
25万字 |
|
18 |
“改革开放与信仰转型” |
李向平 |
论文 |
《上海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 |
1.5万字 |
|
19 |
“两种信仰概念及其权力观” |
李向平 |
论文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 |
1.5万字 |
|
20 |
“城市抗争、国家与合法性危机” |
刘拥华 |
论文 |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
1.6万 |
|
20 |
“‘缺席’的言心哲” |
刘拥华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 |
2000字 |
|
21 |
“中国语境下的自由主义:潜力与困境” |
刘擎 |
论文 |
《开放时代》 2013年第4期 |
2万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