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项目去年6月立项,迄今刚满一年。立项以来,课题组认真组织课题讨论,于2012年6月16日在北京举行了开题论证会。来自文化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中华文化促进会、世界对华交流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以及子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主要成员20余人参加了开题论证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课题是首个从中国视野出发,站在中国立场系统梳理、定义和研究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课题组在人员构成上国际化程度较高,个别子课题以国际团队为主导,既考虑中国实际,也紧紧与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态势相通;课题组发挥团队哲学方面较强的学科背景,重点要在理论上把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史、理论史和理论结构进行梳理;课题组主要成员正是国际文化多样性进程的直接参与者,对文化多样性政策性研究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和最直接的联系渠道;由于我们与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我们将在测量、评估等长期滞留的问题上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四个子课题都已经各自开展工作。课题组形成的基本思路是:对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学界一直是译介为主,这个概念从诞生到公约出台和政策制定,虽有中国的很强的声音,但都是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对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也都是以案例为主,鲜有中国研究从理论开始,系统的用中国的理解来定义文化多样性,从中国视野来看文化多样性。其次,文化多样性一直是应用导向的政策话语,表达的更多的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的一种针对全球化的态度,一个对大多数国家的人最有可能接受的统一的基础表达。这种文化表达为了达到最多数人的共识,理论内涵相对稀薄,理论研究滞后,尤其是哲学论证的理论缺失。因此,理论研究缺乏是本课题实施的一个难点。第叁、在公约出台后,各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所以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在这样一种概念表述基础上,也还有一定不确定性。欧洲目前的阶段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失败的,现实中多元文化政策本身面临困境,政策的可实施性受到怀疑。第四,文化本身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结合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
具体的进展情况参见本栏第2(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和第3(代表性成果介绍)
2、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立项一年来,举行了4次调研,其中两次时间较长的国内调研,两次较短时间的国内调研,举办了一次国际会议,参加了若干国内会议。
对于国内调研
2012年8月-9月,课题组负责人李河研究员与四个子课题的国内负责人一起,对内蒙及东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状况进行的调研,调研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和浩特、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形成了5万字的调研报告,呈交给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1篇成果要报。形成了一个核心建议就是:必须把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发展问题作为我国国家文化政策中一个独立的“单元”来看待,制定专门的“发展战略”,形成配套性的政策。
2013年7月22日-8月5日,课题组负责人李河研究员与四个子课题的国内负责人一起,对云南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了云南昆明、大理州、贵州贵阳、黔东南州,正在撰写调研报告。
2013年3月和5月,分别对贵州省黔南州的叁都水族自治县和黔东南州的丹寨县进行了调研,各一周。在叁都县的调研主题是: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与文化生态保护;在丹寨县的调研主题是: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中心建设的可能性与操作性。正在撰写调研报告。
对于国际会议
2013年7月15-21日,课题组与财政部“文化产业重大研究计划”和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在云南昆明举办了“鲍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这一工作营是我们从今年开始主办的一个品牌培训公益活动。课题组创办了活动网址:丑迟迟辫://肠耻濒迟耻谤补濒诲颈惫别谤蝉颈迟测.肠苍,这个活动是国内唯一一个以40岁以下年轻学者为培训对象,以针对性地修改学员论文方式举办的工作营。本次工作营是第一届,共有32名学员参加。工作营的主题之一是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学员正在修改自己的论文,我们将结集出版。
课题组重点项目“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正在与各方磋商筹备细节等具体内容。
3、代表性成果介绍
课题组已经完成了5本研究报告,发表论文37篇。
代表性成果1:《东亚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李河,《战略与管理》2012 N0.9/10
本文在以极简方式浏览过韩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之后,认为:第一,韩国、日本连同我们的中国在区域文化认同层面上正在彼此疏远,这个疏远进程在原中华文明圈的其他国家中也一直存在着;第二,这个彼此疏远进程与相关国家的现代性进程密切相关;第叁,原中华文明圈国家彼此疏远的事实,对近来非常热销的亨廷顿的“文明理论”提出了挑战。然后循着这个线索,对“文化民族主义”、“现代性进程”以及“中华文明圈国家的文化疏远”等概念做进一步探讨。
中华文明圈解构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如果说以往我们与东亚邻国可以构成文化意义上的“我们”,至少是在文化上彼此亲近的“我-他”,那么现在则越来越成为彼此疏远的“他人”。这个情况对中国的“复兴”构成了严峻挑战,但营构当代文化复兴战略的决策者们对此似乎还缺乏足够意识。
“中华文化复兴”所具有的盛世缅怀意涵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华文化复兴”单靠“述古”是不够的,还需催生出伟大作品。“中华文化复兴”不仅应着眼于国内,更要努力“走向海外”。我们过于强调中国特色,就像我们在其他领域中也反复强调特色一样。“特色”意识本来应当是一种具体性意识或复杂性意识,而它一旦过度,就可能蜕变为一种拒斥普遍性的特殊性意识,变成一种倾向于在一切问题上自言自语的“隔离”意识。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特色拜物教”。
文章回答了核心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对国人、对邻国的人、对世界彼岸的人都具有焕然彰显、直指人心的道义力量呢?那就要考虑如何使我们所意愿的价值同时也成为他人意愿的价值。这样的价值取向才是当年影响东亚地区的“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根基——当时的汉字、儒学以及相关典章制度不是依靠强力推行于四海的,而是四方之人主动学习复制的。由此而论,“文明”这个概念就不仅像亨廷顿所说的那样,是“文化认同”的最大单位。“文明”从根本上说应当被视为一种地缘性文化的本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值得称道,主要看它能否成为一个令他人熙然向往的文明典范。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华文化能否得到复兴,关键要看这个民族能否为当今世界提供令人向往的文明典范。而这个典范能否形成,关键要看它是否拥有一套同样为他人意愿的核心价值。
代表性成果2:《东北及内蒙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状况调研报告》
通过对内蒙及东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状况进行的调研,形成了一个核心建议就是:必须把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发展问题作为我国国家文化政策中一个独立的“单元”来看待,制定专门的“发展战略”,形成配套性的政策。
报告指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1)当前边境地区陆路口岸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2)当前边境地区陆路口岸文化设施承担着特殊功能;(3)传统“调研”模式的局限性日趋明显;(4)涉及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及所在地区发展状况的数据缺乏总量、指标和周边数据的完整性。
报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1)建议在边境陆路口岸地区设立文化中心;(2)建议建立“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数据评估系统”;
代表性成果3:《文化强国:理论与实践》,23.6万字
未来中国发展的核心命题是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先进的价值体系来引领,需要强大的文化产业和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支撑,需要系统的国家战略来保障,更需要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来驱动。在改革开放的下一个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文化发展依然面临着在解放思想的峡谷中艰难穿行的窘迫。只有真正完成了思想解放,中国才能在文化强国的在康庄大道上快速前行。
代表性成果4:《情定香巴拉: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与康定情感经济探索》,20万字
本报告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以甘孜康定为基地,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本书探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规律,问题与困境,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理论创新进行了大胆探索,报告全面梳理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详细论证了康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通过大胆的创新思考,探讨了其打破瓶颈,开创新局面的整体设计,书中还策划了一系列的龙头项目,思路宽广,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4、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组今年提交了两篇成果要报,分别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建议》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苍产蝉辫;
阶段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情定香巴拉: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与康定情感经济探索 |
意娜 |
专着 |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7月 |
250千 |
|
2 |
文化强国:理论与实践 |
惠鸣 |
专着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 |
236千 |
|
3 |
东北及内蒙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状况调研报告 |
李河;张晓明;章建刚;贾旭东 |
研究报告 |
社科院要报 |
20千 |
|
4 |
东亚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 |
李河 |
论文 |
《战略与管理》2012 N0.9/10 |
21千 |
|
5 |
北京世界城市与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研究综述 |
金元浦;王林生 |
论文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10?第4期(40-49) |
10千 |
|
6 |
奥林匹克运动与国家形象提升 |
金元浦 |
论文 |
《电视研究》2012年10月 |
3千 |
|
7 |
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公共艺术 |
金元浦 |
论文 |
《艺术评论》2012年9月 |
7千 |
|
8 |
文化体制改革下一步走向展望 |
贾旭东 |
论文 |
《前线》2013年第六期 |
10千 |
|
9 |
藏族文化散论(系列文章) |
意娜 |
理论文章 |
中国经营报,2011年8月22日-2013年8月1日 |
49千 |
|
10 |
当资本的逻辑覆盖文化的逻辑 |
李河 |
理论文章 |
《瞭望中国》第175期(2012年7月10日) |
6千 |
|
11 |
10年文化体制改革一瞥 |
李河 |
理论文章 |
《瞭望中国》2012年9月30日 |
6千 |
|
12 |
艺术:从独创性写作到创意产业 |
金元浦 |
理论文章 |
《中国改革报》2012年9月2日 |
4千 |
|
13 |
基于当下中国与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的对话 |
金元浦 |
理论文章 |
《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叁期(8月28日) |
6千 |
|
14 |
文化的发展也是硬道理 |
金元浦 |
理论文章 |
《中国文化报》2012年8月28日 |
3千 |
|
15 |
奥运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进步 |
金元浦 |
理论文章 |
《北京日报》2012年7月30日 |
2千 |
|
16 |
迎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周期 |
张晓明 |
理论文章 |
《中国国情国力》2013年第五期 |
5千 |
|
17 |
加快建设“国家时尚创意中心” |
意娜 |
理论文章 |
《中国国情国力》2013年第六期 |
5千 |
|
18 |
创造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原生态 |
意娜 |
理论文章 |
《中国艺术报》2013年7月12日 |
2千 |
|
19 |
创意产业面临扩容与转型 |
意娜 |
理论文章 |
《中国文化报》2013年6月19日 |
2千 |
|
20 |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正“进入拐点” |
张晓明 |
理论文章 |
《光明日报》2013年7月31日 |
1千 |
|
21 |
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走向 |
贾旭东 |
理论文章 |
《人民政协报》2012年12月10日 |
3千 |
|
22 |
应加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研究 |
贾旭东 |
理论文章 |
《人民政协报》2012年8月27日 |
3千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