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谈经典着作编译与研究

王斯敏2014年02月24日09:13来源:

原标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中央编译局购藏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亲笔书信和明信片

  中央编译局近年部分编译成果。 (图片由中央编译局提供)

  记者:经典着作编译,历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道门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经典着作编译也是持续开展、备受重视的内容之一。大力度地进行经典着作编译,其重要性与意义何在?

  贾高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而这就需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着作。这些经典着作主要是以德文、俄文等文字写成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必须进行文字转换,将这些着作翻译成中文。同时,经典着作的内容十分广博,为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还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辑。因此,经典着作编译工作便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基础的工作,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

  也正因为此,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其主要任务,便是根据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不断推出适合新的需要的编译成果,同时还要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着作译本进行修订和完善,努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提供更为可靠的文本依据。这项工作无疑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根基是否牢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重视读原着;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遇到种种争议、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存在不同理解的情况下,研读原着就更是必不可少。

  记者:我们知道,为了建构和完善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版本体系,中央编译局长期以来作了大量努力。近年来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哪些?目前正在开展哪些重点编译项目,进展如何?

  贾高建:建构和完善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版本体系,是我们为经典着作编译工作提出的一个基本目标。中央编译局作为中央直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机构,理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这方面的工作任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局就陆续编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系列成果;之后又先后编译出版了《列宁全集》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列宁选集》第2版和第3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开始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的编译,并陆续出版了部分卷次。除了以上系列成果之外,还编译出版了大量经典着作单行本以及选编本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始实施后,我局专门组织力量,编译出版了10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的《列宁专题文集》。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要着作,内容比《选集》更为广泛,而且其全部译文是依据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惭贰骋础2)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柏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莫斯科、伦敦、纽约)等外文版本重新审核和修订过的,每篇着作的题注等也都重新编写,体现了经典着作编译和研究的最新成果。而《列宁专题文集》则采用了与《选集》不同的编辑方式,将列宁的代表性着作区分为不同的专题进行编辑,并将文献选编和重要论述摘编结合起来,力图更好地体现列宁相关思想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随后,我局又在两套《文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选集》进行了新的调整和修订,分别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和《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保证了经典着作主要版本的一致性。

  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进一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具体部署,我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工作也做出了新的安排。一是抓紧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的编译和出版。第2版以第1版为基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惭贰骋础2)以及其他外文版本重新进行编辑和译校,预计编70卷,准备分批完成并陆续出版。二是及时推出《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这个增订版除增补以往未曾收录的部分文稿外,还将根据近年来的新成果对相关译文进行重新审核和修订。叁是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的编译工作。这一《文库》的内容包含叁个系列:单行本系列、选编本系列、摘编本系列。可以预期,这些新的编译成果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版本体系,使之更好地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需要。

  记者:研究工作和编译工作相互支持,是中央编译局的良好传统。依托现有部门与基础,下一步将怎样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现实问题研究?

  贾高建:在做好经典着作编译工作的同时,我局还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局所属部门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等专门机构,还设立了一系列研究中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和政党政治研究、中国改革发展战略研究、世界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我局牵头负责“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等重点课题,组织协调局内外研究力量,推出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巩固基础、提高水平、突出重点、保持张力”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将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世界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其他各方面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造我局科研工作的特色品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课题,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展开,并相应拓展研究范围,着眼于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实践,与各方面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相结合。与此同时,加大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力度,特别是着力开展动态跟踪研究,形成系列报告,更好地为中央决策服务。与之相应,在世界发展战略、海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研究等方面,也要开展相应的动态跟踪研究,进一步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记者:理论走出书斋、走进群众,才能具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中国的理论研究成果必须“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和世界对话。在这两方面,中央编译局有什么考虑与计划?

  贾高建:中央编译局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曾编辑出版了多种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普及读本,还编印了经典作家的画传,拍摄了专题文献电视片,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今后还应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利用我局深厚的编译和研究基础以及丰富的文献典藏资源,以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推动中国理论走出去,开展思想理论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是中央编译局的重要职责。按照中央的要求,我局在这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努力,将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文献以及《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领导人重要着作翻译成多种文字对外传播,并承担了党中央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及其他一些重要理论成果的对外翻译任务。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将做出新的研究规划,在继续做好中央文献和领导人着作对外翻译的同时,不断拓展工作领域,积极探索理论外宣的新路径。近期正在抓紧进行“理论中国”多语种对外宣传网站的建设,力图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开发利用我局对外翻译的成果和各方面的思想理论资源,更好地推动中国理论走出去。此外,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等各方面工作中,我局也都十分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使国际论坛上有更多的“中国声音”,增强思想理论方面的话语权。

  记者:中央编译局图书馆素有“亚洲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图书馆”之称。可否介绍一下馆藏情况?如何使其更加完备,发挥出更大作用?

  贾高建: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是我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努力,已建立了比较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专业文献体系,形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原件和经典着作的各种版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文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史各类史料以及其他重要文献资料在内的优质资源。近年来先后购置和获赠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题字着作和其他各种珍贵文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我们对这方面工作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启动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准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的规模,丰富和补充典藏内容,提升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领域的国际地位。同时还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已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之更好地立足全局、面向社会,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服务。

  记者:在您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展十年来,效果如何?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工程的下一步开展,您有何建议和期待?

   贾高建: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举措。十年来做了不少事,取得了许多成果,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工程的下一步工作,中央已做出明确部署,我们应从各自的职责出发,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抓好落实。要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同时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统筹,使工程成果更为有效地融入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去,并在相关领域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应当相信,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继续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报记者 王斯敏)

(责编:张湘忆、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