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申报书所规定的研究任务和目标可分述为如下几条:
第一,最终成果语料库的材料范围限定为具有完整语境,且考释研究成绩相对充分的先秦古文字文献材料,具体是迄今已公布的殷商甲骨卜辞、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书,以及少量石刻类文献等。
第二,语料库建设的研究程度的预期目标为:将完成一种以语言属性为核心的复合型内容标注,使语料库除了能够提供先秦文献语言信息外,还在汉字的早期发展、先秦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无可替代的信息。其最终成果,将兼具出土古文献的语料库、电子类书;出土古文字字料库、电子诂林等多种功能。
第叁,基于上述材料范围和研究层次的规定,课题的具体工作分述为如下:一、出土古文献资料本体的收集与审读;二、考释材料集成提要;叁、数据库框架设计与实现;四、材料的数字化;五、属性标注。
迄今为止,上述任务规定的完成情况可表述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截止2012年底公布的出土古文献资料本体的收集及数据库输入完成85%以上。
二,截止2012年底的相关考释论着的集成提要完成90%以上。
叁,跟踪相关考释研究的进展所进行的出土古文献语料释文的修改完成过半。
四,文字、语言、考释、文化分类的标注大体达到50%以上。
基于上述进展,
上述已完成任务分解到各个子课题的情况如下:
本课题的子课题共计四类十个。第一类是作为课题研究主干的出土古文献审读类子课题共计四个:
1,甲骨文文献审读子课题(白于蓝教授负责)。在全面收集包括《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所公布材料原图片资料,并将上述甲骨文着录的既有释文录入数据库,实现全文检索的既有工作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收集针对甲骨文的最新释读成果,将涉及文字考释和缀合研究的论着尽可能全地收集在案,以备研究中审阅查考。这项工作已经进行完毕。二是对照原始图版和相关释读缀合成果,对已有的甲骨文资源库中的释文加以逐一校核,并对相关文字进行分组断代标注。这部分工作工程量巨大,目前正在进行中。
2,金文文献审读子课题(董莲池教授负责)。对已收入语料库的商周金文文献以往的释文、断代、王世、国族进行审读,目前已审读完《殷周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录》、《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金文通鉴》、《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保利藏金》、《保利藏金续》、《珍秦斋藏金》、《小邾国遗珍》、《首阳吉金》、《滕州前掌大墓地》、《新出金文与西周史》、《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等书刊上所收录的商周金文文献,包括有铭青铜器18349件,拓片(拓本、照片等)20501件。审读广泛吸收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对以往的释文、断代、王世、国族上的错误或未当做了勘正,使其与当今研究水平相应。
3、秦系出土文献审读子课题(赵平安教授负责)。在全面收集包括《青川木牍》《云梦龙岗秦简》《周家台秦墓简牍》《睡虎地秦墓竹简》《里耶秦简》《石鼓文》《侯马盟书》原图片材料,并将上述秦文字着录的既有释文录入数据库,实现全文检索的既有工作基础上,已完成工作主要有,全面收集针对秦文字的最新释读成果,对录入语料库的秦文献进行释文审读。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过程中。
4、楚简帛文献审读子课题(黄人二教授负责)。在全面收集包括信阳楚墓》《曾侯乙墓》《望山楚简》《包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九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六)《新蔡葛陵楚墓》原图片材料,并将上述楚文字着录的既有释文录入数据库,实现全文检索的既有工作基础上,已完成工作主要有,全面收集针对楚文字文献的最新释读成果,对录入入语料库的秦文献进行释文审读。
第二类子课题“古文字考释材料汇集提要”子课题(刘志基教授负责)。主要研究方式是与各出土古文献审读类子课题密切协同配合,目前已将截止于2012年底发表的内容为古文字考释研究的期刊、论文集、网络论文及专书,按考释所涉及的文献单位——字、词、句、语段、篇章等加以整理并作提要,最终完成考释提要与涉及原始文献单位的数字化关联尚在进行中。
第叁类子课题是数字化开发类,具体含两个子课题:
数据库设计与程序开发子课题(张再兴教授负责)。目前已完成的工作大致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各子课题研究的数字化操作平台;二是语料库的网络窗口初步设计,具体可参见后文对于“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首期网络数据库(测试?专家审阅版)的介绍。此子课题网络引擎的后期制作,将与专业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合作进行。
文字整理与字体创建子课题(刘志基教授负责)。跟踪各子课题进展中的集外字产生,完成字符的唯一性整理,并确定编码;调整因集内字新进入释文用字而导致的编码冲突,并根据上述文字整理的结果逐个造字,生成字体。该课题的进度与其他各子课题的进展相衔接,完全满足整个课题组的研究进展需求。目前整个造字数量已在100000以上。
第四类子课题是语料的属性标注。具体设定如下叁个子课题:
语言属性标注子课题(潘玉坤教授负责)。根据项目开题中的专家意见,语言属性标注在内容和方略上都有所调整,具体是,语言标注将根据出土古文献的语料特点来进行,不做类似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全面语法标注。同时标注的层次亦将根据语料本身的语境完整清晰程度和考释研究程度来决定。目前,金文和战国简牍文献的词性标注已覆盖过半文献。特殊句法标注亦在楚简和金文中完成40%以上。
文字属性标注子课题(刘志基教授负责)。根据项目开题的专家意见,文字属性标注亦有调整。在字的层次的属性标注方面,忽略四书标注,重点放在同字异形和文字通假的字际关系标注;构件的层次,完成所有构件的本体类型(独体与否)、构字功能(表形、表义、表音等)、构件层级、构件方位等各种属性标注。为保证标注质量,该方面的标注,亦当受制于根据字形图影的清晰程度和考释研究程度。此项工作,目前在楚简和金文中的完成已达80%左右,在甲骨文中完成30%左右。
事类标注子课题(臧克和教授负责)。事类标注首先需要构建一个适合出土古文献语言单位概念分类的体系,目前这个体系已大体成型,共分11个大类,42个中类,53个小类:
1、自然:
自然物 :天体;地貌;其它物质
自然现象:天文现象;地质现象;气候现象
2、生物体:
植物:花草竹木;植物附属
动物:爬行类;昆虫类;禽鸟类;兽畜类;水生物;动物附属
人类:组织器官;分泌排泄物;生老病死;外貌特征;姓氏称谓;职官名称
3、生物行为:
身体行为
语言心理
能愿状态
其它抽象行为
4、时空:
时间:年月时刻;时令节气;干支历日
空间:行政区划;方向位置;地理名称
5、衣食:
饮食:食品;饮品;调味品
衣饰:服装;饰物;材料质地
6、居行:
居住:建筑物;生活设施;建材配件
出行:运输载体;交通运输;运输载体附属物
7、器具:
工具
农具
家居用品:食器;酒器;水器;其它
文具
量具
乐器
玉器
武器机械
其它
8、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
迷信风俗:祭物类;卜筮类;其它
9、社会事物:
产业经济
政治管理:刑事类;诉讼类;军事战争类;行政管理类;其它
文教娱乐: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娱乐休闲
往来应酬
医疗保健
10、属性:
色形味
性质状态
11、散类:代词;数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兼词;语气词;助词;其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分类体系,只是一个面向各类型出土文献的抽象系统,在实际用于具体文献的分类标注中,将根据特点文献语言的话语热点和话语盲区情况在分类中作相应的详略调整。由于这部分工作需要以释文审读的完成为前提,所以目前完成的只是一小部分,即楚简文献的大部分(清华简,上博七、八、九以外)、甲骨文的花东、屯南部分、金文《殷周金文集成》中的西周部分。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础,对于调查研究
根据本课题的既有研究工作积累状况和语料库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课题的调研以弄清楚十二五期间新公布出土先秦文献材料的状况,以确定语料库今后建设中的新增材料为主。为此,课题组于开题之后,即要求各子课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完成相关信息调研,并与2011年11月进行各课题组调研信息沟通的专题会议,专题会议还邀请课题组外专家参与。
调研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将有大量先秦出土文字材料面世,这首先是“十一五”期间相关单位出版公布计划的延续,其中以简牍文字最为集中。
首先是清华简。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据整理统计,竹简数量(含残片)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将会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叁)已分别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正式出版。按照这个进度,其余也将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以后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出版。
类似的还有岳麓书院秦简。这批秦简的征集前后共有两批,第一批为岳麓书院于2007年底购回的,初步统计编号有2098 个,其中较为完整的有1300余枚;第二批为某收藏家捐赠的,有编号76个,较完整的有30余枚。两批书体、形制、内容均一致,推测为同一批出土。《岳麓书院藏秦简》(壹)、(贰)、(叁)已分别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7年12月、2011年12月、2013年6月出版,其余也都只能在“十二五”期间出版。
其他又如上博简的出版,“十一五”期间只出了七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则在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出版,其余数册将在“十二五”期间出版。
2010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立项的有: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集成研究,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均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刊布。令人期待。
另外,还有《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于2011年12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宗的新材料还有甲骨文。1986年至200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及小屯周围进行发掘,获刻辞甲骨515片,编成《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上下册)》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西周甲骨文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公布。
此外青铜器铭文、古玺印、古陶文、古币文、石刻文字等,也都可能会有数量不等的出土公布。
与近数十年来出土文字原始材料持续大量出土发现相联系,相关的考释研究材料在“十二五”期间,较之原始文字材料将会有更大数量的公布,课题组按子课题确定了分工,以跟踪这些研究论者的发表出版,及时收集吸收。
上述调研信息的获取,为课题研究的下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除了个别学界对其真伪的讨论尚存较大质疑的材料,课题组都视为语料库需要收入的材料。
叠,对于学术交流
不计课题组日常性沟通交流活动,本课题迄今已召开叁次具有一定规模的专题学术交流会议。首先是项目开题。开题会于2011年3月1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出席开题会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中山大学资深教授曾宪通,上海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潘悟云,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刘钊等。与会专家为课题开展提出了诸多积极建议,最终形成了叁点意见:(1)课题具有重大意义。课题组的前期积累工作较为扎实充分,形成了完成课题研究的很好基础。课题组目前的研究计划较为细致周到,较之投标之时有了很大的改进,预期成果值得期待。(2)目前课题规定的研究任务依然偏大,其中有些标注内容并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可以根据“出土古文献”这种材料特点的限制,作必要的省减和归并,进行必要的“瘦身”调整。(3)语料库建设应特别注意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充分吸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根据语料库使用对象的进一步明确,课题设计应经一步细化,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对课题规划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完善,并上报全国社科规划办。
其次是课题组调研信息沟通的专题会议。会议于2011年11月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学术沙龙举行,出席会议的除了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课题组其他成员外,还邀请课题组外专家参与,如韩国汉字研究所所长河永叁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徐在国教授等。此次会议,重点是在课题组的各子课题之间进行了语料库新增材料的专题调研结果的信息沟通(具体内容详见前文),同时也就各子课题之间研究内容的避复互补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协商。
第三次会议是课题建设中期攻坚阶段研讨沙龙。会议于2012年10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14会议室召开。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组负责人及各子课题负责人,除了清华大学的赵平安教授有特殊情况未能出席外,均悉数参会,包括华东师大的刘志基、臧克和、董莲池、张再兴、潘玉坤、黄人二教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的白于兰教授。此外,此次沙龙还邀请了诸多课题组外专家参加,如安徽大学中文系徐在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字中心王元鹿教授和王平教授、以及国外同行专家韩国汉字研究所所长河永三教授、泰国清迈大学的林明明博士、越南太原大学的郭氏娥博士、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白思芳(Stephanie Balkwill)博士、韩国延世大学的赵星珍博士等。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课题刚刚经过国家社科规划办的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课题进展情况有了清晰的呈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一一浮出水面,因此进行课题进展中期攻坚研讨沙龙,恰逢其时。此次会议重点研讨了两个属于中期攻坚的议题:第一,对于语言属性标注的问题。对于古文字文献语料库建设中语言属性的标注究竟应该标注到何种程度以及覆盖哪些方面,行内专家有不同意见,有专家甚至提出古文字文献不宜进行语法标注之类意见。鉴于此,与会者一致认为,语言属性的标注,究竟如何考虑古文字文献的特点来确定语言属性标注的方略,乃是语料库后期建设的重点问题,同时就具体开展进行了充分讨论。第二,对于甲骨文语料库建设问题。由于课题组原有的甲骨文语料库的建设基础相对薄弱,而甲骨文的资料数量又相对庞大基本情况,因此,会议对甲骨文语料库建设下一步工作如何加快进度沟通了情况并征询对策。通过此次中期攻坚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对项目研究进展的整体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也明确了后阶段研究开发的困难和重点所在。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础,对于成果的推介工作
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出土古文献语料库,由于专业性质的相对特殊,这一成果的意义和价值的社会知晓度可能并不太高。为了让课题最终成果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可,我们注重通过媒体作必要的宣传,首先是借重全国社科规划办在《光明日报》开设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这一平台进行宣传,课题负责人撰写《用数字化“激活”出土古文献宝藏》一文,较为全面的对课题最终成果意义价值进行宣传,文章在2011年12月9日《光明日报》14版全文发表。同时还以接受媒体采访的方式来达到宣传目的,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9日第358期发表的《打造信息时代的学术利器——近年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数据库建设与研究进展》的报道中,课题负责人对于出土古文献语料库意义价值等问题的观点被叁度引用,如: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志基指出,出土古文献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最具历史厚度的部分。在数字化时代,将出土古文献送上网络传播平台,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语言文化实力的一项具体工作。他还强调,中文的信息化处理虽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汉字古文字却存在大片中文信息处理的盲区。因此,由国家有关部门推动、中国文字学界主导,进行汉字古文字在国际标准电脑字符集中编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除了最终成果的宣传外,课题组还十分注重阶段性成果的社会推介。大家一致认为,本项目的最终成果虽然设定为网络语料库,但是基于语料库对出土古文献资料数字化形态的穷尽贮存,对最新考释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以及严苛数字化标准的一字一码的精确文字整理,使得本项目在研究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字平台客观上成为古文字资料集成性成果的高效孵化器。依据这样一种优势资源,课题组达成了在完成最终成果的过程中努力编纂出版具补缺、创新意义的古文字工具书的共识。大家认为,这样做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助于提升本课题作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对学界的贡献程度和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这又是在以正式出版物的要求来对语料库中的资料释读、标注等研究工作进行检验修正,有助于完善本课题的最终成果研究。
根据上述认识,课题组没有局限于课题申报论证中的阶段性成果数量种类规定,确定了较多种类具有补缺、创新意义的古文字工具书编纂选题,并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向社会相关部门推介这些阶段成果,如项目开题中邀请出版单位代表旁听、为出版社策划草拟出版基金选题等。经过两叁年不懈努力,这些选题中的相当部分已经得到很好的社会认可,不但已被入出版计划,而且通过相关出版社申报,得到四项国家级、一项省市级重点出版计划支持:
《楚简帛文献引得》:2010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中国汉字文物大系》(15卷):2010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商周金文综类》(14卷):2010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中国出土简帛文献引得综录》:“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五卷)》: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项目”。
叠,《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本课题简报,目前已上报四期:2011年3月14日上报第一期,是对于项目开题的专报。2011年12月10日上报第二期,主要就本课题的主要阶段性成果《楚简帛文献引得?郭店楚简卷》进行了介绍。2012年6月10日上报第叁期,主要介绍了即将上线的“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首期网络数据库(测试?专家审阅版)和本课题又一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汉字文物大系》(15卷)。2013年7月20日上报第四期,主要报道了课题组“中期攻坚学术沙龙研讨”以及课题“类阶段成果形成亮点,但出版遭遇资金困局”的情况。
颁,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
课题负责人应约积极投稿,所撰专文《用数字化“激活”出土古文献宝藏》在2011年12月9日《光明日报》14版“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上全文发表。&苍产蝉辫;
代表性成果介绍
本课题代表性成果,大体可分两个种类:一是最终成果“出土古文献语料库”的中间测试(专家审阅)版;另一种是基于语料库建设而编纂的具有补缺新意的若干集成性古文字工具书。分别介绍如下。
1,“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首期网络数据库(测试·专家审阅版)
根据本项目最终成果的研究质量监控特点,为保证相关专家尽早介入最终成果的审查并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课题组选择部分已完成阶段任务的数据库,作为本课题首期网络数据库(测试·专家审阅版)上线,意在及时征求专家的批评修改意见,以提升最终成果的研究质量。
首期网络数据库(测试·专家审阅版)由叁个主要部分组成:(1)金文数据库;(2)秦简数据库;(3)战国楚简文字数据库。具体使用方法见网站各自数据库说明。
网络平台网址:http://www.wenzi.cn/objects/confs_web/NewWeb/Expe rtsLogin.aspx
2,基于语料库建设而编纂的集成性古文字工具书系列
本项目的最终成果虽然设定为网络语料库,但是基于语料库对出土古文献资料数字化形态的穷尽贮存,对最新考释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以及严苛数字化标准的一字一码的精确文字整理,本项目在研究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字平台客观上成为古文字资料集成性成果的高效孵化器。依据这样一种优势资源,课题组达成了在完成最终成果的过程中努力编纂出版具补缺、创新意义的古文字工具书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这一做法既能提升本课题作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对学界的贡献程度和社会影响,同时又是在以正式出版物的要求来对语料库中的资料释读、标注等研究工作进行检验修正,有助于完善本课题的最终成果研究。
2,《商周金文综类》(15卷)
该书属於商周金文逐字索引类引得工具书。其创新性可表述为如下几点:
一是收录资料集大成。目前收录商周有铭铜器已达18349件,拓本20047件,下限为2013年5月,宋代以来截止当今所发表的商周青铜器铭文基本囊括无遗,资料的“集成”化程度超越了既有的各种金文着录。
二是充分吸收了当今铜器断代和古文字考释新的研究成果,使所收铜器在断代标注上与学科前沿对接,更为科学、精确;而器铭的释文,亦充分反映当今古文字考释的优秀成果,实现了释字与古文字考释学科前沿的对接。
叁是实现楷书释文单字引得与拓本原形字单字引得相对应,并逐个文句下标注着录、出典和时代等相关属性。
3,《中国汉字文物大系》(15卷)
该编纂选题,实际是基于整个语料库字际关系的研究成绩而产生的,既是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必然副产物,也是语料库下阶段研究开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点。
具体来说,该书是一部系统收录历代各类文物上所见文字的原始形态并附文句以反映具体语境,进而进行文字源流梳理的专书,在汉字形义源流和书体发展演变轨迹的全面真实呈现的同时,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展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脉络。每字之下,先列字头,字头后括号内列其小篆字形,然后按断代先后收录见于各种文物的字形。断代相同者,按字形所附着的文物类型类聚排序。字形所附着的文物类型相同而有书体差异者,再按书体排序。每字所收各字形之后,列出其所出文物(或相关着录)的名称、时代及相关语段的释文。对于能突出体现某种文字变化发展的字形,以按语的形式在相关字形下作简要说明。每字各字形收录完毕之后,进行该字“源流综论”,源流梳理既描述、阐释文字形义的历时演变,也注重揭示特定文字产生前的借字记词(假借字)现象。全书按《说文解字》14卷540部首结构正文,第15卷为附录。共1200万字。
该书的价值,至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本书所系统呈现的历代实物文字尽可能体现汉字形义发展演变轨迹,足以为文字学研究、汉字应用与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其二,本书所收字形尽量反映字形视觉之美的丰富多样性,这可为书法创作、欣赏和研究创建一个真实历史字样资源库;其叁,本书收字努力反映不同断代和种类器物所附着文字的风格特征,这对于历史、考古研究的某些门类和环节,特别是文物鉴定研究将提供重要的参照物资料。
对于该书的创新,可以通过与既有同类型书籍的比较来说明。呈现汉宁历史形态的书籍,该书并非始作俑者,传统的“字汇”“文宁编”亦是此类书籍。但若以陈寅惜先生“作一部文化史”的要求来看,既有的“字汇”“文字编”往往存在着种种缺陷:一是字形不真。即此类书籍所呈现之字形大多出于今人摹写,书法水准高低姑且不论,丢失诸多原始信息是确定无疑的了;其次是不能贯通。即其所呈现的汉字资料,只是汉字发展史长河中的某一横断流域,有的是专类字编,如《甲骨文编》(金文编》,有的是断代字编,如(战国文字编》《秦汉魏晋篆隶文字编》;再次是信息不全。只给字形,不附其所出文例,乃是传统“字汇”“文字编”的通例。而文字语境的缺失,每每会模糊文字本体的而貌。显而易见,传统“字汇”“文字编”的上述种种不足,正是本书编纂中所着意突破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部系统收录历代各类文物上所见文字的原始形态并着意揭示其种种发展演变轨迹的实物文字资料整理类专书,该书具有一定的补缺意义。
4,《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五册)
该编纂选题,基于语料库的“电子诂林”的目标设定而成立。语料库在完成巨量古文字考释研究论着的整理、提要并与原始文献字词单位全面邦定的基础上,该编纂成果也就水到渠成了。由于语料库的建设实际开始于本课题立项以前,所以该编纂选题也是在课题立项前已经起步,因此被列入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当然,这不应该影响该编纂选题作为本项目阶段成果的性质。
该书的补阙创新性,一方面表现为在“集成”性上超越既有同类成果,收录截止于2012年的古文字考释意见55000余条,数量上是《古文字诂林》的两倍,全书出齐后当是迄今收录材料最多的古文字集释类工具书。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呈现形式的细致周到,对接现代社会网络阅读方式,构建了一种传统文本与网络检索资料互补的复合型阅读载体,即在编者所在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网站“文字网”(丑迟迟辫://飞飞飞.飞别苍锄颈.肠苍)上,为该书的纸质图书专设检索窗口,读者在阅读纸质图书时,可以查询各种相关补充和修订资料。
②阶段性成果清单:
下表所填阶段性成果,均有受到本项目资助的标注。&苍产蝉辫;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战国楚简帛文献引得·郭店楚简卷 |
刘志基等 |
工具书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
1200000 |
|
2 |
出土古文字文献语料库建设刍议 |
刘志基 |
论文 |
【韩国】《汉字研究》第3辑,2010年12月 |
20000 |
|
3 |
偏旁视角的先秦形声字发展定量研究 |
刘志基 |
论文 |
《语言科学》2012年1期 |
15000 |
|
4 |
楚简帛文字信息呈示摭谈 |
刘志基 |
论文 |
第叁届中日韩(颁闯碍)汉字文化国际论坛论文集 |
20000 |
|
5 |
|
刘志基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16辑,2012年8月 |
5000 |
|
6 |
|
刘志基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2013年3月 |
18000 |
|
7 |
楚简“用字避复”刍议, |
刘志基 |
论文 |
《古文字研究》29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
10000 |
|
8 |
西周金文用字避复再研究, |
刘志基 |
论文 |
【韩国】《汉字研究》第7辑, 2012年12月 |
16000 |
|
9 |
释“人言为信”――《左传》中的诚信观念考
|
刘志基 |
论文 |
【韩国】《汉字研究》第8辑, 2013年7月 |
8000 |
|
10 |
释“ |
白于蓝: |
论文 |
《古汉语研究》 2011年3期。 |
8000 |
|
11 |
|
;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2013年3月 |
10000 |
|
12 |
先秦誓盟语“有如狈”解——兼议“有”的助动词用法 |
潘玉坤 |
论文 |
《古汉语研究》 2012年1期 |
9000 |
|
13 |
|
潘玉坤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6辑,2012年8月 |
8000 |
|
14 |
|
;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2013年3月 |
10000 |
|
15 |
楚简帛文字笔迹分析方法刍议
|
周玲、刘志基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15辑,2011年12月 |
16000 |
|
16 |
释王子姪鼎中的“致” |
董莲池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6辑,2012年8月 |
10000 |
|
17 |
释
|
董莲池&苍产蝉辫; |
论文 |
第叁届中日韩(颁闯碍)汉字文化国际论坛论文集 |
8000 |
|
18 |
释吕壶铭中的“豹”字 |
董莲池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2013年3月 |
8000 |
|
19 |
释王子姪鼎铭中的“致” |
董莲池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6辑,2012年8月 |
7000 |
|
20 |
先秦传世典籍“兮”字本貌及形用流变 |
雷黎明 |
论文 |
《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
7000 |
|
21 |
战国楚简研究 |
黄人二 |
专着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
453000 |
|
22 |
基于出土文献的语义分类刍议 |
罗曼 |
论文 |
第叁届中日韩(颁闯碍)汉字文化国际论坛论文集 |
13740 |
|
23 |
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修订
|
刘凌 |
论文 |
《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2期 |
11400 |
|
24 |
《辞海》第六版审音情况概述——兼谈辞书对普通话语音规范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 |
刘凌 |
论文 |
《》 2013年1期 |
9000 |
|
25 |
小屯南地甲骨新缀两例兼论一组误缀的甲骨 |
常利辉 |
论文 |
《华夏考古》 2012年第一期 |
4000 |
|
26 |
小屯南地甲骨新缀一例兼论两组可能的缀合 |
常利辉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 第15辑,2011年 |
3000 |
|
27 |
山东所出公?豆“?”字及相关问题研究 |
苏 影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6辑,2012年8月 |
5000 |
|
28 |
甲骨文“问“字释读献疑 |
苏 影 |
论文 |
第叁届中日韩(颁闯碍)汉字文化国际论坛论文集 |
6000 |
|
29 |
读《近出金文集录二编(一)》札记&苍产蝉辫; |
刘孝霞 |
论文 |
《中国文字研究》第16辑,2012年8月 |
5000 |
|
30 |
|
刘孝霞 |
论文 |
《》 2012年7期 |
5000 |
|
31 |
|
|
论文 |
《 》2012-10-15 |
7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