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外出务工劳动力队伍的壮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该报告同时还披露了一组令人忧虑的数字:独居留守儿童(无长辈照看,跟兄弟姐妹一起或独自生活)已多达205.7万,占留守儿童比例的3.37%。由于父母的缺位、家庭关系的残缺,留守儿童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情感缺失、心理失衡、性格抑郁、道德失范等。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近期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发放问卷调查了1000余名留守儿童,并对一些典型留守儿童进行深度访谈。调研发现:
第一,电视、网络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保姆”。由于缺乏亲情沟通,相当多的留守儿童性格自闭、孤僻。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为迷恋电视、网络等媒介交流,电视与网络媒介替代性地占据了留守儿童生活的核心,成为他们的“精神保姆”。
第二,获取心灵慰藉成为留守儿童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由于生活中缺少温情与关爱,与监护人在心灵沟通上存在困难,转移注意力、追求“愉悦”成为留守儿童看电视、上网的最主要动机。电视、网络媒介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非信息获取的渠道,而成为他们获取精神慰藉和力图逃避现实的工具。
第叁,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培养留守儿童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以及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进而提升他们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应成为面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留守儿童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他们合理地利用媒介,学会通过媒介获取学习和生活必需的信息,以及理性地解读媒介信息,成为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议题。为此,课题组建议:
首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除了家庭和父母外,学校是他们成长的第二课堂,教师是他们的第二位导师。但目前乡村中小学教师多为中等师范毕业;在一些偏远山区,甚至由一些高中毕业生担任临时代课教师。调研发现,乡村教师自身对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的技能掌握不多,其中仅有极少数人能够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查找专业资料。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由政府牵头,相关教育部门组织协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培训,是一项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其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相关课程之中。鉴于当前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相当繁多、单独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不太现实的情况,课题组建议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融入相关课程之中,如融入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①有关媒介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②如何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和抵制不良媒介信息的影响;③如何通过媒介(特别是新媒体)理性表达观点、积极与他人互动等。在相关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留守儿童操作媒介技术的能力;二是教会留守儿童正确理解媒介内容和自觉抵制媒介不良信息的影响;叁是培养留守儿童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和质疑、批判精神。
最后,通过宣传和动员,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公益性民间组织已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外,还应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志愿者、民间公益组织等参与其中: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可编写面向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读物,由政府教育部门补贴一定的经费,免费发放给农村中小学生;大学生志愿者和民间公益人士亦可组成志愿者队伍或社会实践团体,利用周末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小学生中普及媒介知识。只有全社会公众都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并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去,留守儿童的未来才有希望。
(作者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主持人、郑州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