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

2014年06月20日10:57来源:

原标题: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伴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不仅致力于构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而且努力扩大自己价值观的国际影响。中国无论在人口、经济、科技、政治、文化上都是一个大国,在价值观的激烈竞争中,不能没有自己文化的影响力,更不能没有自己的旗帜和声音。这个旗帜和声音就是中国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一直处于构建之中,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这种建设更加自觉、更加强有力。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文件和习近平同志的近期系列讲话来看,从我国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构建的预期和已取得的成就来看,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已经明晰。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

  价值观是成体系的,因而也可以说是观念的价值体系。当这种观念的价值体系现实化为现实的价值体系,它就构成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社会的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的价值体系,是由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或者目的价值观、手段价值观、规则价值观、控制机制价值观等。在观念价值体系的结构中,有其核心结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核心价值体系或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与一种社会价值观中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根本规定性,所体现的是这种价值的根本性质,是一种价值观与另一种价值观区别的基本标志。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结构或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所以它是中国价值观区别于西方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乃至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标志。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要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反过来说,要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要在理论上使其完善,并将它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心信念,转变为个人的价值观;“践行”就是要实践上加以实施,并使之转化为社会的原则、制度和文化,转化为社会的价值体系。显然,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培育起来了,被践行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也就构建起来了。因此,两者是内在一致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说法。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当代中国价值观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地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着某种偏差,并有不少的异议。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价值观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样,也包括叁个基本层次,即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价值原则。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分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它是旗帜,是航标,具有形成共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体现或简明精炼的表达。它是信念,是动力,具有引领、激励和规范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所必须遵守、不可违背的基本要求,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检验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是否正确有效的尺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是立党之本、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和贯彻这些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走在健康而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有关阐述和习近平同志近期有关重要讲话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来习近平同志将其概括为“中国梦”。其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其中人民幸福又具有更终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十八大政治报告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必须坚持”则可以看做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这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这样的解读,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理解。更重要的是,这叁个方面或层次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都有明确的阐述,也是习近平同志近期重要讲话所深刻阐发和大力倡导的。从这叁个方面完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促进全党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克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偏差和异议。

  在核心价值观的叁个层次中,核心价值理念是最重要的,具有核心的地位,起着关键的作用。核心价值理念之所以在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是因为就终极价值目标而言,很多社会是大致相同的,而在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价值原则方面,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则通常不相同,甚至存在着根本差异。因此,核心价值理念通常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现代价值观相比较,正在构建中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人民性。这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既不同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价值观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把国家和社会看作帝王的家天下,社会成员不过是王朝或帝王的臣民。西方现代价值观以个人为本位,把个人看做是独立自主的主体。西方所谓的“主权在民”不是主权在人民,而是在单个的个人。当代中国价值观与这两种价值观都不同,它既不把王朝看做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也不把社会成员个人的自由权利看做是至高无上的,而是把社会成员个人及其集体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最高权力既不在政府,也不在公民个人,而在人民。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以人民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主人的价值观,是主权在人民的价值观。

  第二,平等性。这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既不同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亦不同于西方现代价值观的一个突出特点。自由和平等是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教会的孪生兄弟,他们用自由反对专制,用平等反对等级制,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自由与平等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强调自由可能牺牲平等,强调平等可能牺牲自由。在这种冲突面前,西方作出了自由取向的选择。中国传统社会则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既是等级制的,也是专制主义的。不过,中国传统的非主流文化中特别是在农民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中盛行的是平均主义。当代中国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平等,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成员普遍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总体上看是平等以及公平正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否定自由,而只是说它将平等看得更重要。

  第叁,社群性或集体性。这一特点更具有中国特色,而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迥然有异。西方近现代价值观把社会成员个人看做是社会的终极实体,国家和其他社群不仅都是从属于个人的,甚至根本不被看做实体。因此,西方近现代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则把国家看做是终极的实体,个人不仅不是社会的实体,甚至也不是具有人格和权利的独立个体,而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典型的整体主义的。当代中国价值观虽然具有某种传统价值观的整体主义特点,但不同于传统的那种等级制和专制主义的整体主义,而是兼顾了平等和自由的集体主义,社会成员不再只是国家的部件,而是有人格和权利的独立个体。这方面,当代中国价值观接受了西方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将“自由”和“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这是中国价值观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非常有意义的进步。

  第四,道德性。这也是中国当代价值观具有突出中国特色的一个特点。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手段或控制机制上,历史有两种基本取向,即法治和德治。中国传统价值观所推崇的是德治,法治也存在,但它是从属于德治的。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则是针对德治而建立起来的,它将法治看做是社会治理的唯一手段,强调政府和国家在道德上持中立立场,也就是不干预社会成员的道德生活,不管他们信奉和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当代中国价值观已经将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强力推进法治,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但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道德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力,党和政府旗帜鲜明地推行和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未来人类的价值取向看,中国当代价值观不可能完全走向西方的法治主义,而会在法治、德治并重的前提下更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

  (作者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