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郑素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

2014年06月20日11:18来源:

原标题: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广东等省,这一群体的数量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叁成以上。报告还披露,独居留守儿童(无长辈照看)已经开始出现,并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家庭结构的残缺、亲情关爱的缺失,致使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面临诸多困惑和不确定性,焦虑、孤独、自卑、学习能力不足、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等问题伴随着他们人生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

  当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在农村日益普及,并以其多媒体传播、双向互动的特征吸引了广大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网吧上网、手机上网成为他们的主要上网方式,并替代性地占据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核心。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沉迷于网络交流,网络日渐成为他们的“精神保姆”。

  留守儿童缺乏网络素养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近期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对100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一些典型留守儿童进行深度访谈。调研发现,在使用动机上,留守儿童将网络作为获得消遣娱乐、打发无聊时光、排遣郁闷情绪的工具,而非获取知识与信息、了解世界的窗口。在内容偏好上,留守儿童更热衷于网络的人际交流和网络游戏,而对网络上丰富的新闻资讯未表现出应有的兴趣。在使用习惯上,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4小时,接近半数(45.4%)的留守儿童已经使用手机上网,位居所有上网方式的第一位;另有10.5%的留守儿童在网吧上网。这两类上网方式使得留守儿童更易逃离监护人的监管,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调研还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对网络产生了依赖,长时间沉溺于网络,迷恋网络带来的虚幻感受,网络成为他们寄托情感、寻找慰藉的工具。

  课题组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探寻影响留守儿童网络素养的因素所在。回归分析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均影响到其网络素养。具体而言,与父母和监护人相处不够融洽、在校与老师和同学关系不佳的留守儿童,其网络素养较低。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较差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不利于留守儿童获取网络知识、学习网络技能,更不利于他们在使用网络时获得有益的指导或必要的干预。回归分析同时发现,留守儿童自身的网络使用行为亦影响到他们网络素养的高低,具体情形为,留守儿童对网上新闻资讯类信息及人际交流类信息的偏好,有助于其网络素养的提升;而对娱乐消遣类信息及网络游戏的偏好,则无益于其网络素养的养成。

  在当今网络化社会,新兴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并成为他们获取学习、生活信息的重要工具。留守儿童面临的网络环境以及他们在网络接触与使用上的偏差,应引起研究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在留守儿童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留守儿童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利用网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以及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进而使他们学会理性地对待和评价网络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提升他们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应成为研究者和社会工作者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积累留守儿童网络素养教育经验

  根据课题组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留守儿童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开展留守儿童网络素养教育的前提。其次,针对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且分布较为分散和不均的现实,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研究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尝试开展探索性、实验性的区域行动,待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素养培训。留守儿童多为寄宿学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成为他们成长的第一课堂,教师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甚至超过父母,成为他们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导师。但调研发现,目前乡村中小学教师多为中等师范毕业;在一些偏远山区,甚至由一些高中毕业生担任临时的代课教师。这些乡村教师自身对网络知识和网络使用技能掌握不多,其中仅有极少数人能够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查找专业资料;而且,部分教师受自身素质所限,不知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获得教学资源,反将网络作为休闲娱乐的工具。教师自身的网络素养水平不高,就难以对学生的网络接触和使用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课题组建议,由政府牵头,相关教育部门组织协调,开展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素养培训,应成为开展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期工作。

  第二,推动网络素养课程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常规化。近几年,农村中小学都应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尝试开设计算机及网络课程,但由于这样的课程没有进入中招和高招考试的科目范围,再加上各中小学现有课程设置已经相对饱满,致使计算机及网络课程变得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笔者建议,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将网络素养课程和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合并,并设置成农村中小学的常规课程,重点讲解:1.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2.如何通过网络获取对学习和生活有价值的新闻与信息,让网络成为学习、生活的好帮手;3.如何解读网络信息和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4.如何通过网络理性表达观点,有序参与网络互动。开设网络素养课程的目的是,一方面使留守儿童掌握网络的基本操作和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使他们正确理解网络媒介内容与高效接收资讯,培养他们的质疑、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成长为媒介化社会的合格公民。

  第叁,通过宣传和动员,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已成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如在美国,来自民间的媒介素养联盟(础惭尝础)和媒介教育行动联合会(础颁惭贰),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个人和团体机构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和课程。在英国,目前已有超过250个志愿机构提供媒介和创造性艺术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电影摄制、电脑美术设计、网页设计和音乐录制等,为当地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及其他各类媒介素养教育无偿提供服务。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外,还应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志愿者、民间公益组织等参与其中: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可编写面向农村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普及读物,由政府教育部门补贴一定的经费,免费提供给广大农村中小学;大学生志愿者和民间公益人士亦可组成志愿者队伍或社会实践团体,利用周末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小学生中传播网络知识,普及网络技能。只有全社会公众都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并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之中去,留守儿童的未来才有希望。

  (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颁齿奥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