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是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的跨学科类重大项目。近日,记者采访了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教授,请他介绍项目研究的有关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纳西族东巴古籍早在2003年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请您介绍一下这一重大项目的研究背景。
徐小力:东巴古籍是由具有独特图形及发音的东巴象形文写成。东巴象形文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该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共有1400余字,文字形态处于早期古文字,比甲骨文还要原始,是人类文明史从口述向书面发展的典型,是探索人类文字发展进程的活标本,也是深入研究中国甲骨象形文字、玛雅象形文字、埃及圣书象形文字等的重要参照系统。纳西东巴象形文至今仍在我国纳西族使用,故被公认为“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化与藏族宗教文化有亲缘关系,在东巴经典中能够循迹民族迁徙的动态文化,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系统与一字一个音节不同,无法单从语音角度识别,基本表达单位不局限于语素一级,有时包括音节、句子,还需要借助记忆。东巴象形文字释读的图形数字化、语音数字化及内容数字化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现有的数字化识别系统及翻译系统难以适用。
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是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到文化遗产的保存、研究、传承、宣介等环节,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其技术核心为数字化采集、处理与展示。
《中国社会科学报》:建设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意义是什么?
徐小力:东巴经典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揭示世界上原始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和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变迁历史;东巴文化所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各民族团结和睦、自然环境保护等精神,有利于当今文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我国其他世界记忆遗产项目收藏于国内不同,东巴经典世代传承3万余卷,大部分散落国外,主要分布于美、德、英、法以及西班牙、荷兰、瑞典、瑞士、意大利等国家。
东巴经典研究也是国际性研究热点,具有大量国际化研究需求。但目前,东巴文化研究仍处于分散状态且彼此沟通不便,能释读东巴象形文的老东巴祭司已年逾古稀,传承正处于濒危状态。本项目研究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进行东巴经典文化信息的获取、汇集、处理、存储及传播,解决东巴经典独特象形文在图形识别、语音辨识、内容释读以及“形、音、义”信息及其共轨信息等方面的难点问题,统一修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疑惑之处。该研究有利于对东巴经典进行保护、抢救、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广泛利用前景,也能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该项目在跨学科综合研究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徐小力:这一项目是通过文、理、工大跨度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的途径,以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东巴文化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以纸质出版物抢救东巴经典模式。整体研究大体按输入数字化 、编目科学化、索引规范化、加工信息化、检索智能化、传播网络化、环境多样化等依次展开。具有创新意义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东巴经典信息的调研、汇集、整理、释读与翻译。汇集国内外收藏信息,实施国内外藏本数字信息采集,开展代表性田野调查搜集;聘请东巴祭司进行释读,按国际惯例记录释读过程,研究及提炼释读方法;分析藏本存量、来源、时间等,进行藏本分类、整理与编目,修正与充实现存编目等。
二是东巴经典数字化加工、检索与网络传播方式研究。研究提供数字化加工与检索方式,研究提供基于搜索引擎的多种数字信息检索、搜索及统计方法,形成浏览内容并建立语义关联及统计模型,研究提出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传播手段及信息发布与管理方法,研讨虚拟现实环境及动画等现代传播方式等。
叁是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及运行机制研究。研究平台体系结构,构建互动交流环境;研究网站构建、远程及无线信息共享方式;研究构建阅读环境,提供多种阅读方式;研究形音义信息多媒体、流媒体展示方式;研究提供基于平台的可异地远程学术研究与互动交流的方案。
四是数据库与知识库建库、管理及利用研究。针对东巴象形文字的特点及难点,研究提供面向东巴象形文字的独特释读数据库(包括词意、句意、事件释读数据库)、释读知识库(实现数据库和图形、音像等档案的管理及利用)及知识挖掘工具(可实现知识库更新优化等);研究柔性开放式的数据库、知识库的架构及机制(新信息能够自适应升级及扩充)。
五是建立东巴经典信息的国际共享渠道及方式。探讨能够汇集及共享来自国内外代表性东巴经典古籍数字化信息的渠道,研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内外相关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院所、收藏人等之间信息共享的方式,探讨涉及知识产权的信息共享途径及方案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项目研究的进展如何?
徐小力:目前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开拓了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二是在国内进行了东巴经典古籍的深度田野调研,对一些代表性古籍进行了抢救性采集与释读;叁是国外经典古籍的收集、释读与编目获得了可喜成果;四是研究提出东巴文字编码与字库共享平台的信息管理方法,研究提供对复杂象形文资料的规范化管理途径,对纸质版、音像、音频、电子图片、国内资源、国外资源等分别命名并进行标注,以便于数字化查询共享;五是构建了东巴文化共享平台的软硬件框架,设计规划了字库及读音模式,设计数字化加工和信息检索与网络传播方式,制定规范东巴典籍编目方法等;六是提出共享平台展示体验方式,建立共享平台展示环境及网站;七是构建面向东巴象形文的释读数据库框架,提出图象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