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厘清姓氏问题背后的社会根源

2014年08月18日08:23来源:

由于姓氏与政治、经济、家族、礼俗、社会心理有密切联系,促进姓氏研究的发展,需注重其包含的各种关系,将其置于复杂的时空背景和理论框架中进行考察,以厘清姓氏问题背后复杂的社会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日前,安徽长丰试点“姓氏革命”,新出生的孩子如随母姓,便给予相应奖励。此外,基层乡镇、社区还将用村规民约的形式予以确定,以淡化父姓意识和传宗接代思想。此举引起了广泛讨论,围绕该举措能否淡化性别歧视,以及中国姓氏文化现状及其研究,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称不上“姓氏革命”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张淑一认为,此举称不上 “姓氏革命”,只是对法律中已有规定的重申,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2条明确规定子女既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对于追求性别平等、淡化父权意识及传宗接代思想的目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表示,出发点很好,但手段是否合适,有待当地百姓来评判。目前大家积极讨论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个好现象。

通过试点,最终能否达到打破性别歧视的目的?有受访学者表示,这改变不了性别歧视,打破性别歧视的根本是从制度上保护公民的生存、发展、教育、就业等权利的平等。

“孩子随父姓并非性别歧视的原因,而是其结果。”张淑一表示,早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兴起,男性凭借体力优势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社会地位超越女性。为保证继承财富的后代是自己的血脉,要求子女冠父姓成为重要举措。因而,她认为,仅凭孩子随母姓无助于打破性别歧视。真正能起到治本作用的是长丰县“对所有村(居)制定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进行清理和完善,明确女性的参与权、分配权和继承权;建立完善农村女孩‘优先培训、优先推荐、优先使用’的‘阳光就业’机制”等举措。只有这些措施切实发挥作用,才有希望打破性别歧视。

撷取动态材料研究姓氏文化

中国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介绍说,近现代千千万万离乡背井、流寓海外、客籍他国的华裔,无一不把姓氏与家谱视作命根,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渴祖的最科学、可靠、永久的依凭。

姓氏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总体上看,目前姓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纳日碧力戈对记者表示,与冠名学、指号学结合起来的姓氏、姓名研究比较少。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姓氏的比较研究非常缺乏。王泉根表示,对少数民族原有姓氏的研究一直是薄弱领域。我国至今还没有全国性的姓氏学研究学术机构或社团,也没有一部将少数民族原有姓氏收录在内的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姓氏大辞典”。

由于姓氏与政治、经济、家族、礼俗、社会心理有密切联系,张淑一认为,促进姓氏研究的发展,需注重其包含的各种关系,将其置于复杂的时空背景和理论框架中进行考察,以厘清姓氏问题背后复杂的社会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她建议,研究应遵循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以时间为顺序的历时、纵向研究,清晰展示其发生、发展、转变的历程。同时,通过将处于同一时期、彼此相关联的研究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共时、横向研究,以更准确、更鲜明地揭示其特征。

姓氏文化研究涉及诸多学科。王泉根说,如历史学方面,学者立足于史料、古文字考证,以及地下文物的发现,辨析、梳理中国姓氏尤其是先秦古姓的起源、流变、演革,深入探讨姓氏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在社会学领域,从家族史、家谱等资料中,寻找姓氏研究的生动实例。此外,还有学者从文化学、语言学、文字学角度探讨中国姓氏。王泉根认为,姓氏研究既要依靠古人前贤的研究成果,又要依靠现实调研,从人口普查、县志记录、实地采访中撷取动态的第一手资料。(本报记者 明海英)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