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一些快速崛起的城市呈现文化荒漠化、碎片化、快餐化、无规则化特点,这有碍城市的成熟发育,也会殃及城市发展的政治利益
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标志性文化建筑似乎才是主流文化的代表,才是中国人才能的显现,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傲视群雄
必须培养城市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参与度和归属感,如果忽视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将是没有价值的
一种文化的生成是时间积淀的过程。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迅速提高到2013年的53%,有的城市规模扩张了几十倍、上百倍,最高的达200多倍。城市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英国用了120年,德国、美国用了80年左右,法国用了上百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快速崛起的中国城市,虽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还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文化。一些城市呈现文化荒漠化、碎片化、快餐化、无规则化的特点,这不仅有碍城市成熟发育,妨害城市软件建设,也会殃及城市发展的政治利益。
应以层次构造为着力点
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方法论已有诸多文章论述,但对中国城市文化生态的格局问题还少有提及。一个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态应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叁位一体的“草灌乔型”多元体系。借用林业生态术语,我们把“精英文化”比作直插云天的“乔木”,把“大众文化”比作不高不矮的“灌木”,把“草根文化”比作绿遍山野的“草木”。就像大自然数千万年形成的原始森林中的生态环境系统,草木、灌木、乔木融为一体,叁者共生共荣,不分高低贵贱,都是其中的一员。不同层次互为因果,彼此照应,才使其生生不息,从而造就至今让人类无法破解的大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之谜。因此,用生态学的原理打造城市文化应是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方向性、目标性的着力点。
城市文化“靶向”偏差
综观当今我国城市文化建构,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城市不惜人力、物力、财力,高薪延揽世界级大师设计的“高大上”的形象工程,投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高档影剧院、音乐厅、山水实景演出等屡见不鲜,其奢华气派世所罕有,新奇怪诞堪称一绝。这些已达极致的“阳春白雪”行为,用学者王列生的话说,“一开始就没有面对社会基本文化诉求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和靶向,而是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支配下热衷于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标志工程、速效工程,热衷于文化建设中的权力意志所决定的随机虚拟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政绩验收。”一些文化建筑建好后,门前冷落,入不敷出已成常态,不要说正常的维护费用无力筹措,有不少连水电费交起来都十分困难。
在一些人看来,只有标志性文化建筑才是主流文化的代表,才是中国人才能的显现,借此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傲视群雄。在这种荒唐理念的驱使下,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城市文化建设过多地向精英文化倾斜,嗷嗷待哺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却无米下锅。难怪坊间戏称今天的一些城市文化是“领导的文化”“富豪的文化”“洋人的文化”。
“人化”和“化人”是关键
从风靡全国的大妈广场舞,毁誉参半;到徐州街头的万人集体暴走,评价不一;再到农民工业余时间四处游荡,无可奈何,这其中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城市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城市没有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文化活动方式,他们只好千人一面、万众齐趋地参与某项单调的活动。那些高不可及的一流歌剧院、音乐厅,那些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票价都高得吓人,大众看不起,也不愿看,他们需要的是适合普通百姓消费的平民文化,尤其是那些参与式、体验式的自娱自乐文化。
基于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的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决不能让老百姓不知文化何“化”、美术何“术”、图书何“图”、音乐何“乐”,而是务必树立适合平民消费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的观念,这才是一个城市的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是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集聚城市的人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承载着不同的家族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各种文化在互相冲撞中融合,在融合中统一,在统一中升华,这就是“人化”的过程;然后再按照升华后的文化范式,约束规范来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所有人,这就是“化人”的过程。城市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巨大的同化力。每个人在他所生活的城市里既消费着既往的城市文化,也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默默创造着、贡献着。如果忽视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将是没有价值的。培养一个城市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参与度和归属感,是一个城市凝聚向心力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
五个平台与四支队伍
当今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务必两眼向下,瞄准大众,瞄准基层,瞄准平民百姓,让他们贴得近,听得懂,能进入,能参与,喜闻乐见,积极投身。为此,当务之急是要搭建五个平台,建好四支队伍。
五个平台:一是免费开放的馆、站、室、厅等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阅览室、歌舞厅等。一些地方,博物馆成了“文物仓库”,图书馆成了“图书仓库”,一面是需求不能有效供给,一面是资源闲置浪费。而人口有700多万的香港有77家图书馆,图书借阅红红火火,一个借阅电话可以送书上门,还书不光可在任何一家图书馆,各地铁站口还都设有还书处。有关调查显示,国内图书馆借书还书手续多有不便,导致许多图书资料很少有人问津。某地竟出现一个有32名工作人员的图书馆一年只借出32本图书的奇闻。二是为2.6亿农民工搭建“文化低保”平台,在为他们免费提供文艺演出、电影电视、图书阅览的同时,免费发放文化消费券,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定点商业文化消费,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叁是搭建适合群众自娱自乐的街头表演平台。国外许多国家在街头巷尾都建有这样的简易场所,可以让那些有即兴表演兴致的人,兴来神至,临时组合,演完即散。四是搭建便于市民包括农民工交流的“亲情网站”,使那些无法融入城市或心情郁闷难以自我排遣的人找到情感的寄托。可以组织专业人才或征集志愿者帮助他们排解积郁、疏导情感,提供交流思想、答疑解惑的平台。五是搭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平台。在芬兰,小学生掌握一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修课。城市应免费开办各类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吸引爱好者参与,使之薪火永续。
四支队伍:一是能尽心尽职做好服务的基层专业文化工作者队伍,把那些热心于基层文化事业的同志选出来,用到位。二是民间文艺骨干队伍。把那些有各种文艺才能的民间骨干分子组织起来,广泛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叁是具有专业文艺水平的师资培训队伍。把公办院、团、校的专业人才组织起来,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基层文艺骨干群体,定期开展各类培训辅导。四是志愿者队伍。把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利用节假日或其他休息时间到社区和公司开展文化服务。
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是一个城市精气神的体现,建立起“草灌乔”结合的城市文化生态,不仅能够让广大市民尤其是农民工找到精神的栖居之所,更能充分激发一个城市昂扬向上的强大活力,生动展示一个城市的勃勃生机,这也是一个城市树立形象、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