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创新的时代高度,深刻论述了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重要思想,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方向。制度体系、治理体系、价值体系的融合贯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重要论述的一条主线。
1
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制度目标,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赋予我们党新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更完备要求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强,增大制度的覆盖面,减少制度的盲区和漏洞,提高制度体系的衔接性和自洽性,克服某些制度之间的不兼容性。更稳定要求随着社会运行的有序程度增强,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延续性,让制度内化于社会机体之中,常态化运转、稳态化运作,在改与不改、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保持恰当的均衡。更管用要求随着社会管理的法治程度增强,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协调、控制功能,强化制度权威,增强制度效能,减少制度疲软、制度失效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贯彻运行过程,就是这一制度优越性发挥的过程。怎样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制度悬置、难以落地,一直是我们党长期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思考探索集中体现在从制度自觉到治理自觉,从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转化上。治理是制度的有效运用、功能发挥和实践拓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创新、完善、实践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功能的过程。增强制度自信,就是要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保证人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强化自我更新完善的制度韧性,促进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治理能力更加有效;激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活力,破除治理体系的陈规陋习;发掘维护社会公正的制度潜能,保证最大多数人共享治理利益。
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一体化,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为治理的效能性,制度的薄弱环节也表现为治理的不尽如人意。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改进治理要抓住根本,就是要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我们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必须回答和解决在什么制度模式下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问题。治理从属于制度,没有超越社会制度的“治理现代化”。
2
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任何国家都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治理职能,都有国家、地区、基层、组织等层面的治理类型,国家治理是自有国家以来就存在的国家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就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丰富内涵及其关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重要方面,是各个国家依据基本制度框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需要,着眼提高治理质量、效能、水准,促进国家有序、协调、稳定运行的治理变革与创新,是对治理的“治理”。恩格斯提出了“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的社会主义治理模式,指明了“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的社会主义治理本质,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治理方式的否定和超越,是从以统治为本到以管理为本的治理转变,从人作为生产主体到人作为分配和管理主体的治理转变。总体上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持续推进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们党已有丰富经验和重大成果基础上,更好地把完善制度与推进治理统一起来,显示出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品格新风貌。主要表现为完善制度体系,增强治理能力;解放社会活力,深化治理内涵;促进社会公正,提升治理价值;加强作风建设,抓住治理关键,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就深刻揭示了治理体系的发生机制与决定性因素。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也有着悠久丰富的治理经验,例如秦朝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等。几千年的治理历史及传统,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一种治理传承,进入当代中国的治理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不是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治理体系的简单延续,而是有抛弃、有继承,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赋予新质。治理体系基于一定的文化特别是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思想渊源。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治理体系的样式。
治理的本质是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主人翁,是治理主体。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由民所赋的治理权要接受人民的监督,治理体系、治理效能的评价要由人民作出判断。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系统,有自身的演进过程和演化机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还不能一次性地构建完善成熟的治理体系。制度本身在发展创新,对治理的认识和实践在提高深化,治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治理体系的演进是一个顶层设计与探索试验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在治理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渐进完善、逐步改进。治理体系的演化同时也是一个内生性演化的过程。内生性演化是指治理体系的演进不仅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推进,而且是由于内部要素的生长更新所推动。治理体系是在制度体系之中的治理理念、目标、主体、对象、手段、机制诸要素的总和。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整个治理体系的适应性调整,从而更加合理、更有效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是治理之本,依靠制度进行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各级党组织、政府和领导,负有统筹、指导、组织治理的重要职责,但必须强化制度治理的意识,不能单凭某种偏好、某人意志,随心所欲进行“治理”。治理制度化,最重要的是依法治理,法治中国是治理制度化的至高境界。
规范是治理之要,推进规范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点。治理规范化强调治理科学化、标准化,就是要遵循治理规律,细化治理标准、注重治理控制。治理不规范反映了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低,还停留在与粗放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治理方式上。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治理规范化逐步提高的过程,不仅规范科学,而且规范有效。
程序是治理之道,依照程序实现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程序是治理规律的反映,揭示了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促进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遵循实践程序就是遵循治理规律。程序建立了层层制约机制,每设立一道程序就是经过了一道安全阀,能够把治理风险降至最小,把治理效益提至最大。决策程序是治理程序化的前提,决策程序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了决策失误。法治程序是治理程序化的体现,法治程序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不严格执行法治程序,就有可能造成法治失误,破坏法治公信力。
3
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制度完善、治理推进的过程,也是价值凸显的过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一定的制度体系,也离不开一定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这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无论是制度还是治理,都是有其历史、政治、阶级、制度属性的,都是存在着立场、利益、原则、偏好、内涵的,一句话,都是有价值定向、牵引、驱动的。价值观赋予制度和治理以灵魂,没有无价值的制度和治理。制度体系、治理体系需要价值体系的支持,价值体系贯通于制度和治理体系之中,叁者相互配合、协同运转。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框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治理体系、价值体系叁者共同支撑、协调推进、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的总体模式和演进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这就揭示了核心价值观包括价值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构建价值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总体上说,就是要使这一价值体系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
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最重要的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我们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相符合、相适应的治理,不是按照西方模式改造中国的治理。这就要求我们的价值体系把“叁个自信”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充分反映民族特性,最重要的是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我们的国家治理,就是要充分运用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决不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充分反映时代特征,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我们既要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在当代世界留下时代印记。中国经验同样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创造同样能够引领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就是要有这样的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
(作者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治理道路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