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多学科研究蒙古族源&苍产蝉辫;跨领域追溯中华文明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委托项目2014年度“蒙古族源学术研讨会”会议侧记

2014年09月22日15:54来源:

开幕式现场,塔拉(左一)、安泳锝(左二)、王巍(左叁)、孟松林(左四)。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是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委托项目 (批准号为12@ZH014),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陈奎元担任项目总顾问,自2012年9月正式实施以来,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呼伦贝尔地区获取了蒙古族源研究的最新考古实证材料,同时积极展开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在项目首席专家和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组建起一支汇集中外优秀专家学者的研究团队,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搭建起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力争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蒙古族源研究学术成果。

为总结和交流该项目实施两年以来的成果和经验,及时宣传和报道项目研究成果,集思广益,精心部署下一步工作,深入推进蒙古族源研究,2014年8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叁家项目实施单位在呼伦贝尔市联合主办了“蒙古族源学术研讨会”。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项目首席专家、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馆长孟松林,项目专家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安泳锝,项目专家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四位项目主要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城市与环境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呼和浩特市文物处、锡林郭勒盟文体广电局、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鄂尔多斯市文化局、赤峰市文化局、赤峰市博物馆、呼伦贝尔市文化局、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呼伦贝尔学院、海拉尔区人民政府、额尔古纳市委市政府、额尔古纳市文体广电局、根河市人民政府、根河市文化局、牙克石市文体广电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地方主管领导、文博专业人员共70余人参加会议。

项目外籍专家有4人参加会议,分别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蒙古国考古协会、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项目成果出版有合作关系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5人应邀参加会议。来自《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物报》,以及呼伦贝尔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媒体记者十余人参会并进行报道。

研讨会开幕式由塔拉主持。孟松林在欢迎词中表示,呼伦贝尔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绿色净土,森林狩猎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在此孕育、发展、壮大。这些少数民族走出大兴安岭,跨越呼伦贝尔草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豪放的性格、气吞万里的豪迈精神打破了亚欧大陆的壁垒,在亚欧草原上构建了一座桥梁,使中西文化能够发展和繁荣。蒙古民族开创的草原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其他民族借鉴和吸收,使草原文明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孟松林强调,“蒙古族源”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国家、自治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单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此项目的顺利实施及其成果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王巍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多方努力和精心筹备,此次会议在呼伦贝尔市顺利召开,这是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实施两年以来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此项目于2012年8月正式开始实施,叁家项目联合实施单位通过在呼伦贝尔地区系统地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蒙古族源研究提供丰富的考古实证材料,同时开展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力争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蒙古族源研究学术成果,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文化安全服务。王巍强调,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推进蒙古族源研究的重要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本着“精诚团结,不争利益”的原则,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汇集海内外优秀专家,同时为中青年专家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平台,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加大宣传和普及的力度,使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安泳锝表示,“蒙古族源”项目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已经成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委托项目。在项目申报和实施的过程中,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多位领导人高度关注并给予批示,项目自开展以来也做了多项富有成效的工作,成果显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共同制定了“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考古工作规划,计划用十年时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开展蒙古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及元朝帝陵的考察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同时,做好学术成果的宣传、普及和展示工作。安泳锝指出,“蒙古族源”项目有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各级领导的关怀,有专家学者团队的辛勤努力,尤其在田野考古方面已经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作为项目叁家实施单位之一,为过去两年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欣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新闻媒体朋友的宣传和报道,对大家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最后,安泳锝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密切合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共发表了23场精彩演讲,同时伴有热烈研讨。

研讨会闭幕式由孟松林主持。王巍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议程紧凑,学科领域涉及较广,涵盖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在考古学的研究主题中还包括了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体骨骼研究等,同时,英国、俄罗斯、蒙古国学者的观点与国内学者观点相吻合。他认为,“蒙古族源”项目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许多课题的研究中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按此思路下去会有更好的收获。该项目立项时已达成共识,项目组要尽最大努力为相关学科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深入进行,获得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他指出,“蒙古族源”项目得到了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大力支持,这也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项目研究之中。下一步的工作,首先要全面推进,扩大成果;其次要加强沟通,促进各学科有机结合,此次会议只是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展示;再次要注重文化传承关系研究,把呼伦贝尔地区早期和兴盛时期的蒙古族文化作为整体联系起来,明确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草原文明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要注重考古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展示。王巍明确表示,希望通过未来几年的工作,在各个课题取得重要成果的情况下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更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和有说服力的观点总体推进“蒙古族源”项目的进展。

8月27日上午,全体参会人员来到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参观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负责讲解。岗嘎墓地是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组成的呼伦贝尔联合考古队在陈巴尔虎旗进行的抢救性发掘,清理了6座以独木棺作为主要葬具的墓葬,确定年代为公元8—10世纪,为在呼伦贝尔草原探寻蒙古族源提供了最新考古实证。2014年度,岗嘎墓地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独木棺是主要的葬具,在已清理出的墓葬中发现随葬有成组的陶器、青铜带饰、玉器等。

离开考古工地后,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呼伦贝尔联合考古队驻地举办的展览“追寻蒙古先祖的足迹——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考古发掘成果图片展”。该展览系统介绍了“蒙古族源”项目的重要意义、专家团队、五年考古工作规划、在研子课题等,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重点介绍了岗嘎墓地的考古发掘成果。会议结束后,该展览将对当地牧民及中小学生开放参观。

下午,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岗嘎墓地实验室考古现场和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实验室考古现场正在清理和保护从2013年发掘的谢尔塔拉墓地和岗嘎墓地中整取出的8座墓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存信负责讲解。通过开展实验室考古,发掘出土的独木棺葬具得以完整保存,开创了呼伦贝尔草原考古的新局面。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