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被各国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遭受着诸多质疑甚至责难。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与国际地位不相适应。话语权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我封赏的,更不是他国赠赐的,而需要精细塑造、培育和争取。特别是在当前,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获取手段快捷多样,信息内容规模丰富庞杂,更需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热点,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在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等方面主动设置议题,熔铸和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国视角、风格和气派,方能有效构建中国话语权。
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话语的基本叙事结构仍然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掌控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西方文明仍是核心话语,主导着整个世界,全球仍习惯于用西方价值和逻辑来评判是非,诠释国际和国内议题,国际话语体系仍处于不平衡、不平等、不公平的格局。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席卷全球,世界信息传播格局很可能滑落到一种基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话语极权。
实际上,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新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空前提高,世界权力结构也在调整、变化,国际话语权正在重新分配,新的信息传播秩序和格局正在形成,多极化趋势也日趋明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一种潮流和共识,可以说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过渡之中。这期间,快速发展的中国需要向世界解释自己“从何处来”与“向何处去”的疑惑,这不仅关乎通过解答这一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和理性地认识、理解和评价中国,更影响到未来构建和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话语新体系和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但当前,中国话语权构建存在着叁大问题。首先,中国国际话语设置的统领性不强,尚未形成一个有机协调、高效运转的系统。一直以来,中国对外的声音多头、资源分散,在国际传播事务上涉及部门众多,形成了一种归口管理、层级分割的结构,这种多头行政层级化的模式导致沟通、协调难度增大,难以形成合力。其次,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不强,习惯于被动跟随国际强势媒体,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常常保持沉默,抑或言辞隐晦、不温不火,对国际社会关切度不够明朗,也就无法像颁狈狈、叠叠颁和半岛电视台等国际一流媒体那样设置国际事务议程,进而难以影响、引导国际舆论。第叁,话语传播模式创新性不够,表现在叙事方式不够成熟,话语传播体系不够完善,在国际交流中说教色彩过浓,空泛直白,简单僵硬;同时,对新媒体认识不够、研究不多进而重视不够。鉴于此,我们亟须强化顶层设计,主动设置议题,提炼中国核心价值,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和联动功能,创新传播模式,以便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权。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对外传播资源,凝聚中国核心价值。在日益纷繁复杂的世界,话语权建设应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际组织、政府、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而且关系价值观、渠道和方式等多种因素、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这就需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更有权威地对中国话语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优化资源、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唯其如此,方能逐步解决目前中国话语建设中统领性不强的问题。而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好中国核心价值的顶层设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传播实务中,我们需要超越传统和现代价值,实现多价值内容凝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协同并进的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形成熔铸社会共识的中国核心价值。
其次,主动设置国际议题,诠释自己,解读世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角色、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我们不仅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需要明明白白讲中国故事,大大方方塑中国形象,堂堂正正传中国价值。进一步讲,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中,我们要用自己的话语主动定位自我形象,而非任由他国来构建,或用他国话语来诠释自己;应当更加主动地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积极传播和塑造自己的国际角色、身份和责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解释清楚、传播到位。同时,大众媒体等国际传播机构要关注国际事件、世界大势和人类命题,及时迅速、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报道、分析和诠释这些事件、趋势和命题,为世界提供观察国际社会、国际事务和人类发展的中国视角,让全球准确理解中国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主张。特别是要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和普遍关切积极主动地表达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彰显中国价值。
最后,发挥多主体联动力量,创新叙事方式,形成复合传播模式。当前的国际传播主体日趋多元,渠道日渐多样,方式日益丰富,已经步入全媒体和全球治理时代。因此,在话语权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发挥国家领导人、政府、媒体、智库、民间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多主体联动的强大合力,建立由大众媒体、正式渠道和民间交往构成的全介质、全平台、全方位传播渠道,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媒体,增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非国有公司参与中国话语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在更多更广更高层次的国际话语平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同时,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促使中国话语与新生代、新型受众无缝连接、全面贴近。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研究和贴近国际话语思维和表达习惯,寻求中国民众与国外民众需求及利益相契合的共同点,增强中国与世界特别是西方国际传播对话与接轨的力度,采用国际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面向外国政府、民众和国际组织的多元对象组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总之,我们的话语权建设既要牢牢扎根于本土,又要有全球思维,与国际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使之能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充分接受。
(作者分别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课题组成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