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谁胜谁负没有真正解决”。时至今日,世界上这两种世界观、两种历史观的较量远远没有结束。随着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日益提升,自然需要更强大的政治发展力来保障,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学术话语体系既是顺势而为,又是时之所需。由中国社科院情报院张树华研究员领衔撰写的《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困境与教训》摆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张树华等着:《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困境与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闭一书,就是秉持着中国立场、以国际化的视野,以民主和民主化为线索,通过多语种、跨学科、跨国际的比较研究,试图破除西方在“民主”话语问题上话语垄断的有益尝试。《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困境与教训》(以下简称《民主化悖论》)全书约40多万字,共分15章。该书宏观展示了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政治生态的演变,依次分析了民主输出、民主推衍、民主裂变、民主畸变、民主的缺陷、民主标准与发展困境、民主的迷失和“颜色革命”等问题。该书的出版,有助于破除国际上流行的对西式民主一元论的迷信,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选题直面西方思想的核心与堡垒
多年来,“民主”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也吸引着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与热议。在西方,凭借对“民主”话语的垄断,西方战略家将其包装成全人类“普世价值”和全球性政治标准。“民主”被西方政治理论家提炼成政治制度的唯一真谛,将“民主”演变成一种政治宗教,变成西方对外政治输出的“政治圣经和基本软件”,成为西方通过“软实力”影响他国的“利器”。20多年前,冷战刚刚结束之际,西方国家无不拍手称快,从亨廷顿到布热津斯基等西方学者似乎一致认定西式民主已经取得了无可置疑的“全胜”。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裔美国政治哲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20年后,福山却公开承认西式民主表现糟糕,而民主的致命问题在于能否首先拥有良好的国家治理能力。他认为,中国是“开发国家制度的先行者”,并以中国作为国家建构的原型来探寻其他文明为什么没有复制“中国道路”。福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代表着西方学界对以往西式民主制度的反思,同时也表明,多年来盛行一时的西式民主理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民主化悖论》一书就是直面西方思想的核心与堡垒,对准的就是这些曾被一些国家称奉为圭臬的西式民主的理论缺陷。
当前的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奇怪的论调,就是一旦社会问题出现,就被看作是根本制度的问题,最终矛头就会指向“民主”,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宪法加上选举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化悖论》一书给出了原因,就是在于很多人讨论“民主”问题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西方民主一元论的话语陷阱之中。在当前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民主就等同于民主化、民主化等同于西方化、西方化等同于选举化、选举化等同于合法化、合法化等同于文明化。这样的逻辑推演一旦展开,我们就会发现被西方国家鼓吹为“普世”的民主,实际上却是非常狭隘的,而且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可想而知,这样的“民主”在现实政治中未必是好东西,它可能给一个国家招致不是福祉而是灾祸。《民主化悖论》一书明确指出,“民主”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多样化。所以,民主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在国家政治发展的特定轨道上,有着特定的发展顺序、速度和方式。民主的成长性与发展的包容性统一于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之中。
二、以国际案例分析为依据、直击西式民主原教旨种种“说教”
《民主化悖论》一书的作者们全景式地展示了在冷战后的20年西方国家精心打造“民主神话”的过程,直击西式民主原教旨主义的种种“说教”。起初,西方国家极力鼓吹“民主浪潮”,促使民主进程的全球化、概念普适化,实则是为了占领国家道义和地缘政治的制高点,给大国采取的军事干预活动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此后,便将民主神圣化、宗教化,仿佛“民主”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唯一密码,而“民主”被看作是“文明、先进、富裕、自由、人道、正派、合法”的化身。美国的战略家时常自诩美国为神圣的“山巅之城”,鼓吹“美国例外论”。宣传作为“上帝的子民”,美国拥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去帮助那些“不自由、不富裕、不民主、不人道”的国家。“民主”牌往往是美国推行“颜色革命”的口号,这样一来就可以在这些国家强力推行民主化的程序,鼓吹全民选举,将自身打造成“制度样板”,以便向其他国家输出“民主”。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民主”给那些政治生态脆弱的国家带来的只有无休无止的政治动荡。由于长期把持着对于“民主”的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这些西方国家的民主模式被看作是全球最高级的、最普适的,从而被包装成“历史的终极形态”,被视为是社会政治中追求的唯一价值。在这样的语境中,民主无疑已经被绝对化、终极化了。
叁、剖析了世界政治中民主推演的战略考量和地缘争夺背景
《民主化悖论》一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西方学术界对于“民主”研究成果以及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可以从中发现,西方学术界这些成果大多服务于外交政治的需要,有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以及地缘争夺的目标。书中指出,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于“民主”的研究日趋精细化、模式化。除了宣扬“民主潮流化”、“民主万能论”、“民主速成论”、“民主国家不战论”、“民主和平论”、“民主同盟”、“自由之弧”、“价值观外交”、“民主至上论”、“民主救世说”等说教之外,西方一些政治研究者热衷研究如何实现民主、即民主的实现研究,进而产生了“民主爆炸说”、“民主孕育说”、“民主精英互动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研究重点又转向了东欧剧变后的民主转型。在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的比较政治学大有异军突起之势,区域性民主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关注的区域也从苏联、东欧等地区,转向了南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并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西方国家外交政治的策应,部分西方学者试图将“民主”模型化、程序化,打造成简单易学、能够快速复制的“先进科技”,从而归纳总结出唯一的民主的国际标准,宣扬“民主和平论”“民主同盟论”等,在外交策略上与和经济利诱、军事干预等手段形成“组合拳”。在被圈定的“独裁轴心”的国家和地区之中,往往包含俄罗斯等原苏联国家。《民主化悖论》一书花费大量笔墨、用了6章的内容剖析苏联——俄罗斯民主化的曲折历程以及“颜色革命”的深刻教训。对照近30年来俄美外交关系,在读完《民主化悖论》一书之后,苏联在民主化问题上梦想与失败,足以令人深思。
四、提出勇于跨越西式民主话语、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然而,伴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长期持续的经济衰退,西方的“民主一元论”开始式微。金融危机凸显了欧美现有制度的深刻矛盾,暴露了西方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危机之后出现的政治对抗、金钱政治、决策不畅等政治颓势使得西方制度的政治能力和民主成色大打折扣。相比之下,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稳定的政局和治理能力使其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球和地区秩序塑造中的重要一极。在东西方权力格局变动之际,我们应该基于中国发展的经济和政治经验,树立自主意识,挖掘和彰显中国的政治发展力和政治竞争力,推动和引导民主研究和国际政治议程的转向。因此,跨越西式民主话语、建立中国的政治学术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正当时。《民主化悖论》一书提出,应研究发布中国版的世界政治评价报告,作为破除西方“民主一元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现实政治案例,证明了西方评价体系并不能真实反映世界政治发展面貌,这些“民主标准”和“排行榜外交”也只是为了实现西方国家对世界政治的话语垄断而实施的策略。而“中国道路”的政治内涵、政治发展力、政治影响力应该在今后的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奇迹”的发展秘诀就在于与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同,而是注重理论与自身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始终立足于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从中国改革、建设的实际出发,中国政府将民主、效率、秩序、稳定等理念作为我国政治科学发展的追求目标,这也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民主道路的积极支持。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世界政治日趋多极,所以不论国家大小,相互尊重,各美其美,才是当今国际社会真正需要的。《民主化悖论》的作者提出,通过发布中国版的世界政治评价报告,可以全方位地评估世界各国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影响力,真实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巨大发展成就。虽然要打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并未一日之功,但《民主化悖论》一书的出版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努力,无疑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