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语二语学习认知过程与高效率教学模式研究”进展简报

2015年06月29日14:30来源:

项目名称:汉语二语学习认知过程与高效率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2&补尘辫;窜顿24)

时间:2015-05-30

2014下半年以来,项目按计划进行,三个子项目研究向纵深推进,均有论文发表。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有7篇,已录用待发表的论文3篇。值得一提的是,继去年有一篇论文被接受发表在应用语言学国际权威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之后,今年又有一篇发表在二语言学习研究的国际权威期刊Language Learning上。这篇论文对当今颇有影响的二语习得理论提出质疑,并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此外,更多的实证研究在进行当中。值得注意的是一项对于汉语量词学习的研究,已经完成实验,正在撰写论文发表。该实验利用学习者理解与产出能力之间的差距,采用读后续写方法促进汉语量词学习,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将有助于破解长期困扰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难题,研究发现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非常值得期待,为构建汉语二语高效教学模式做了良好的铺垫。

项目开展需要改进之处:本项目当前仍处于开展实证研究阶段,还有更多深入细致的验证工作要做,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效教学模式,是本项目的重点攻关内容,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较慢。在继续深入探讨二语学习过程和进行教学实验的同时,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思考和研究。

以下是近期发表的论文及其主要研究发现:

1. Zhang, X. & Lantolf, J. P. 2015. Natural or artificial: Is the route of L2 development teachable, Language Learning, 65(1), 152-180.

课题组成员张宪作为第一作者在二语习得国际权威期刊Language Learning今年第一期上发表论文,报道一项实证研究,对可加工理论中的可教性假设提出质疑。该假设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颇有影响,认为二语学习者受到认知心理因素的制约,在加工某些二语结构时遵循一定的习得顺序,只能理解和产出跟学习者当下加工能力匹配的二语结构。譬如,如果一位学习者认知加工能力处于X阶段,他必须经历X=1阶段才能达到X+2阶段,不能直接从X阶段跃入X+2阶段。张宪的研究针对此假设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以汉语中介语为实验材料,被试是学习汉语的美国人,处于学习的第二阶段,在教学中让他们超前学习与第四学习阶段相配的汉语结构。结果显示,被试能够学会超阶段结构。这项研究发现深化了我们对二语学习者认知过程和二语结构习得顺序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若经反复验证,加工理论需要重新认识。

2. 王初明:构式和构式语境与第二语言学习,《现代外语》,2015 (3),357-365

此文依据构式语法的基本原理,提出构式语境概念,同时梳理构式与情境之间的关系,用以阐释二语习得现象。构式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它形成于语言的使用体验,体验促使构式义发展变化。构式义对构式的生成和使用具有制约作用,因而产生语境效应。语言学习和使用既涉及构式语境也涉及构式与情境之间的关联。构式与情境发生关联的动力来自交际意图,意图使得构式与情境能够双向选择。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其构式,构式只能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互动体验中获得,语言结构与各类恰当语境相伴而学是其学过能用的基本前提。论文提出的观点对语法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新的阐释,对二语教学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3. 王敏,王初明:“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现代外语》,2014(4),501-512

本文报道一项二语学习实证研究,探讨读后续写中语言理解与产出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其对二语使用的影响。研究的被试为两组外语学生,每组24人。实验中, 供阅读的故事有英汉两个版本。被试阅读两个故事的前半段,然后用英语续写后半段。因此,每组被试用二语完成两个续写任务:读一个故事前半段的英语版然后仍用英语续写,读另一个故事前半段的汉语版然后改用英语续写。结果显示:1)读后续写任务中存在协同效应,被试在完成读英续英任务时,高频使用学习原文里出现过的语言结构;2)读英续英中的语误显著少于读汉续英;3)协同效应与偏误类型有一定联系,不同类型语言形式对协同的敏感程度不一,此项研究是运用读后续写方法开展二语学习研究的第一个尝试,为进一步开发读后续写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开了一个好头。

4. 郝红艳,王初明:听写诊断有效性实证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4),63-69

听写作为一种教学和测试手段,能够较好地反映语言学习者总体语言能力,这在英语教学界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在汉语二语教学研究领域,将听写用于诊断外国留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某些偏误采取回避策略,使教师难以监测语言学习过程。本文报道一项在留学生中开展的听写实证研究,发现听写在汉语二语教学中不仅能够评估学习者的综合汉语水平,而且还有着快捷有效的诊断功能,包括诊断学习者的辨音能力、词汇理解能力、汉字书写能力以及学习者所回避使用的教学内容。

5. 彭臻、周小兵:越南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了1”习得研究——基于情状类型的考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1):168-172。

本文考察越南学习者对汉语完成体标记“了1”的习得。研究发现,越南学习者"了1"的习得不完全支持情状体优先假设。在达成动词情状中“了1”使用率较高,习得较好,但在完结动词情状中“了1”使用率不高,习得较差,和活动动词、状态动词差别不大。“了1”的习得最突出的问题是使用不足,特别是在有终结点的句子情状中使用不足。造成这一习得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汉语时体系统自身的特点,二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

6. 周小兵,欧阳丹:日本学习者句末助词“了2”的习得情况考察.《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4):8-15。

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 ,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た”,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2”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7. 陈琳, 钟罗金, 冷英, 莫雷: 拼音自动加工和语义加工中汉字字形的激活研究. 《心理学报》,2014,46(11):1661-1670。

本文报道4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拼音自动加工和语义加工中汉字字形的激活情况。实验1和实验2采用启动范式考察拼音自动加工中汉字字形的激活情况。实验3和实验4考察拼音语义加工中汉字字形的激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拼音自动加工过程中未出现字形的启动效应,说明在拼音自动加工过程中可能未激活汉字字形信息;在拼音语义加工过程中出现了字形的启动效应,说明在拼音语义加工过程中激活了汉字字形信息。这些发现深化了我们对汉字学习过程的认识,对汉字教学有启示。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