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工作简报&苍产蝉辫;2014年第2期

2015年06月29日11:02来源:

2010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七卷撰写讨论会简报

(首席专家:苏少之 项目批准号:10&ZD075)

2014年11月29下午,2010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题组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会议室召开第七卷撰稿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着名经济史学家赵德馨教授、苏少之教授、赵凌云教授,及课题组成员瞿商、向新、杨祖义、张连辉、林柏、肜新春、宋士云等20余人。经济史专业部分博士生列席了会议。会议由课题负责人苏少之教授主持,赵德馨教授和赵凌云教授对本卷书的主题定位、断限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最后大家对文稿格式与要求、大事记及结稿时间等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1.苏少之教授首先介绍了写作第七卷的必要性,认为它是对本世纪十多年以来中国发展经验的一个总结;随后他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方面如农业、工业、第叁产业等宏观方面,体制改革、结构升级与转化、房地产、国有公司、城乡一体化等中微观方面的发展成绩和所面临的问题做了详细论述,从总体上对第七卷各章节主题作了定性概括。

2.赵德馨教授提出了对第七卷的两点看法,一是主题定位——接轨,二是断限到2008年的根据。随后赵老又谈了自己对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六条心得:一是治信史,即实事求是;二是价值观,即评判标准是邓小平的“叁个有利于”;叁是要坚持跟随论与沉淀论的统一;四是高峰论,即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去回顾过去;五是探索论,即不断对研究对象进行探索;六是抽象论,即尽可能地抽象出新的理论观点。

3.赵凌云教授根据自己的思考,对第七卷的主题定位和断限做了具体的讲解。第一个是对于断限,他很赞成赵老断限到2008年的观点,理由有叁:一是它作为一个阶段,有阶段性特征;二是体现了赵老的“跟随论”和“沉淀论”;叁是也符合结题的时点要求。同时,他认为2008年只是一个阶段的节点,最终要到2012年才能完成,2002-2008年是2002-2012年这个大阶段的前半段,是这个周期的上行阶段。2008年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其后续影响是在2009年、2010年充分显现出来的。将2012年作为结束点,是因为2012年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2012年中国骋顿笔达到世界第2;二是根据世界银行划分,中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从“中中”到“中高”,中国正式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第二是2002-2012年这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他从十个方面展开:一是体制,仍旧是新旧因素在拉扯;二是开放,向外倾斜,主要依靠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外部资本;叁是发展,快速扩张,不断进位,中国骋顿笔总量在全球的进位从第4上到第2;四是农业,表层问题缓解,深层问题加剧;五是工业,升级减缓;六是流通,国内市场扩张乏力;七是生态,急剧恶化,急剧透支;八是港澳,地位下降;九是区域,“中部崛起”出台,取得一定社会成效;十是人民生活,“量”与“质”出现差距。

第叁是发展主题,他认为应该是错位——接轨中有震荡。错位发生的原因有:发展与体制错位;市场错位;国内外动力错位;“质”和“量”的错位;经济和生态错位;经济和社会错位。震荡的表现有叁:一是2008年的剧烈冲击;二是2002-2008年期间的各类社会矛盾,生态危机等问题的爆发;叁是发展约束越来越刚性,煤炭、电力及钢等产量不够、土地不够,甚至劳动力也不够。基于此,习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说法,他认为经济新常态应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动力的转换、结构的转换、速度的转换和质量的转换。

第四个问题就是对这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他认为这个阶段是中国传统发展方式的尾声,要研究这个阶段就必须站在2002-2012年整个大阶段的高度,即站在新常态的高度来对待。

4.向新老师对作大事记谈了些自己的经验,林柏老师谈了对网络资源数据库和数据来源统一性的一些看法,赵德馨教授和苏少之教授对此做了细致的解答,最后,瞿商教授对文稿要求与格式、时间要求等方面和与会人员作了简要的说明。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