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开题报告会
2014年3月25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举行。来自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南开大学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朱坦教授、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李家祥教授、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士俊教授、天津大学管理学部陈通教授、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健教授,课题组成员和院系相关负责人出席了研讨会。
各位专家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开题报告论证充分,整体架构完备、逻辑清晰,视角独特,对课题总体设计和研究进程的安排给予充分肯定。并针对课题的创新形式、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研究细节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很多启发性的意见和指导性的建议。
一、 课题介绍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新思路,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此背景
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此课题的现实目标主要包括:寻求工业化城市化累积经济-生态-社会问题的破解途径、寻求低碳绿色循环型发展方式的动力机制与路径、寻求生态宜居城市的动力机制与路径。为了实现这些现实目标,本课题拟从生态红线约束、城市宜居、生态效率、生态公平和生态制度化这五个核心概念着手,具体从五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寻求有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变量;第二个层次寻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所针对现实问题的核心变量;第三个层次寻求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具象化内容与评价方法;第四个层次寻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政策杠杆与核心制度;第五个层次寻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共性与差别化特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研究体系,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因此,本课题又分为五个具体的子课题,分别为:子课题一,城市发展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问题与障碍、机理与路径;子课题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机制及其基本内容研究;子课题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与评价方法研究;子课题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工具与制度研究;子课题五,中国不同类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机制研究。
二、 目前拟展开研究的几个问题与思路
问题一:经济-生态-民生相协调的生态文明城市问题研究
经济-生态-民生相协调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内涵,本课题拟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方面考虑如何实现经济-生态-民生的协调。其一,宏观上对各项指标、政策、制度实行决策前城市宜居效应评估,分别从经济-生态-民生叁方面进行评估,这是指导中观、微观的大前提;其二,中观上,考虑把产业结构作为联系经济-生态-民生的核心变量,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收入分配(或就业)的关系,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但是产业结构的内在变化规律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如何引导产业结构自发变化达到协调经济-生态-民生关系的效果,我们还需要从微观基础的角度来考虑。其叁,在微观上,首先,对微观主体的生态消耗许可量实行配额机制;其次,形成生态品价格机制,我们从这两方面的研究引导相关主体追求生态效率,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才有可能相应地改变产业结构、改变技术发展方向,进而改变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问题二:“生态效率”问题研究
围绕“生态效率”这一核心概念,在整理国内外有关生态效率及其评价方法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城市生态效率最大化的配置方式,以使各主体有利益动力实施生态文明行为,达到优化配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资源、最大化城市生态效率的目的。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效率的最大化应将城市公司、城市居民和城市生态环境都纳入衡量生态效率的框架内,只有划定严格的“生态红线”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在“生态承载力”一定的情况下,城市公司以及城市居民分别获得最大效用,也就能实现城市生态效率的最大化。因此,我们以“生态红线”为准则,分别使得城市消费者和公司获得最大化效用,实现生态排放限量提供最大公司利润以及消费者最大效用,此时,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最大化的社会服务量,也就是城市生态效率的最大化。
问题叁:城市生态公平问题研究
我们拟从叁个方面研究城市生态公平问题:城乡间生态公平问题、群体间生态公平问题、城市与生态公平区之间的公平问题,具体内涵生态容量分配公平,获得生态利益分配公平,承担后果分配公平,环境治理成本分配公平。首先,我们试图找出城市生态不公平的成因,确立生态公平的具体内涵;其次,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情况,阐明我国城市生态不公平的表现,并提出我国实现生态公平的目标和机制;然后,根据生态公平的具体内涵,设定合理的评价准则以及评价方法;再次,为实现城市生态公平所使用的政策工具与制度安排;最后,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情况,比较不同类型城市生态公平的目标、机制、政策工具以及实施路径。
三、 专家评议
在开题报告会上,在听取课题组开题报告后,来自校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了评议,各位专家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开题报告论证充分,整体架构完备、逻辑清晰,视角独特,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和研究进程的安排给予充分肯定。并针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创新形式、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少启发性的意见和指导性的建议。
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健教授提出生态承载力动态性,应该对其进行情景分析,预测不同阶段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以此作为国家的政策依据;并且课题应该突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城市,根据不同城市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进行差异化研究,可以通过京津冀协同作为案例分析;同时要考虑生态和宜居的差别,构建宜居的指标,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很难实现,要注意哪些城市应该格外关注宜居问题。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李家祥教授指出由于中国现实矛盾的存在,课题应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立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例如对于我国的生态承载力问题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要提出针对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制度。
南开大学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朱坦教授指出生态文明的内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首先,作为五大文明建设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渗透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各个过程;其次,要特别强调顺应自然,突出生态红线的约束,将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作为最底线,严格将发展控制在环境容量以内;最后,朱坦教授强调了将资源、环境成本外部化是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一个好的制度建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应该具体包括产权、价格、红线几个方面。
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陈士俊教授提出研究中“应然”和“实然”的并重,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零和博弈,首先应该从理论上注重严密的逻辑性;另外,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机制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多从宏观政策层面寻求突破;然后,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要寻找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建设之间的接口;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问题导向的,要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并且突出经济学的研究理念,寻求多路径解决问题,提倡“以人为本”,注重研究的科学性。
天津大学管理学部陈通教授强调要紧贴“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注意城市的发展脉络,提出有效的顶层策略,我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都存在不少标杆,我们可将其作为参照系,进行合理的借鉴;并且我们应该提出更加反映经济学属性的城市生态文明指标,将科研成果一般化;陈教授也强调运用经济学内部的手段,例如财税手段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时注意紧贴市场,并将研究作适当化的简约处理。
课题负责人钟茂初教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表示课题组将认真吸纳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深化课题设计,高质量地推进课题研究。
(课题组供稿)